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这座千年古城的人们因水而灵动,富于思索;也有人说,十大模式中蕴含着一种理念——执政为民......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
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色慄蛟龙。
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手书的对联,悬挂于都江堰景区“二王庙”门楼的牌坊上。对联中描述的盛世美景,如今在都江堰乡村已经变成了现实。三年来,都江堰市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农村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
土地杠杆撬开了财富大门
“我们的‘天马模式’是被逼出来的!”
2011年4月11日,都江堰天马镇政府。提起灾后重建,镇党委副书记刘刚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来。
“说心里话,当初我很羡慕那些重灾乡镇。”刘刚笑了,继而解释说,“并不是羡慕他们灾情严重,而是羡慕他们得到的关注多,资金、人力、物力都很快聚集起来,灾后重建在很短时间内就风生水起。”
天马镇是传统农业乡镇,灾情不严重,交通也很不便捷。有一段时间,镇上组织了一个工作组,到成都推销“联建”,然而,一分社会资金都没有争取回来,因为没有谁看上这个地方。
要启动灾后重建,手里得有钱,没有钱,怎么办?
钱,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每个乡镇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比如向峨乡决定建立16个类似董家新院子的“统规统建”安置点,占地约800亩。向峨乡党政办主任邹小军告诉记者,加上绿化、道路基础以及综合配套等,这16个安置点需要投入建设资金7.5—8亿元。2007年,该乡全年财政收入也不过180万,仅不到16个安置点所需资金的四百分之一!
为解决资金缺口,都江堰有其特有的“城乡统筹”方式——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土地上做文章。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宅基地。房子虽然垮了,但宅基地卻是一笔财富。如果受灾户按政府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居住,可节约出大量的土地。
于是,天马镇通过拆小院并大院,腾出用地指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政策,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筹集重建资金。通过把村民相对集中地安置到林盘居住,全镇可新增农业用地1835亩,以15万/亩的价格作为建设用地指标,换来2.8亿元挂钩资金,除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统规自建户人均可获建房补助1.1万—1.8万元。
“比如一家三口,国家救助金我们这里的标准是人均1.6万,三人共有4.8万;土地增减挂钩获利人均也能达到1.6万,又是4.8万元,灾前每家每户平均储蓄有1万多。如果建造105平米的房屋,最多也就10万元的成本,老百姓基本不出钱。没有储蓄的,最多也就贷款1万多元。”天马镇党宣办的赵越跟记者算了一笔账。
土地杠杆撬开了财富大门。都江堰很多乡镇用上了这个秘方,极大地解决了重建资金问题。
“不代民做主”
花园就在家门前,
健身器材配齐全,
通电通水又通气,
污水处理变清泉,
产业发展有路子,
新房提速二十年,
城里生活农村现,
震后日子赛震前。
当记者走进天马镇金陵花园安置点时,一首诗歌引起记者注意。据说,这是当地一位村民写的。“是嘛,我们现在的生活巴适得很,比城里人一点都不差!”正在花园中晒太阳的杨大姐自豪地说。
记者发现,这个小区每家每户都有车库。“这是村民提出来的,他们说,今天我没有车,谁能说两年后我没有汽车?3年后我没有汽车?一旦有车,我们就需要车库呀。于是,政府部门就按照他们的意愿规划了车库。”
据刘刚讲,在房子怎么建这方面,政府自始至终都尊重民意。规划每家每户通过、选点和房屋结构等都由村民议事会集体讨论决定、施工队伍由村民自己选择,政府只是把关有无施工资质和建造质量是否合格。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有一天,乡政府的工作组到向荣村走访,了解群众重建意愿,其中有一位群众说:“我们闲置那么多林盘,能不能将安置点建在大林盘中,林中有房,房中有林,即美观,又节约土地。”
这一建议竟然最终成为了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十大模式之一: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
“选择林盘作为重建的依托,对天马镇来说或许是在耕地保护与重建用地间寻找平衡点的结果,却意外地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增添了一抹亮色。”都江堰市村镇局局长杨永奎对此有着如此的评价。
在农村灾后重建中,都江堰人先后创造出了“十大模式”:“指标换住房”,探索统规统建新路子;运用“联建”政策,实现一、三产业互动;“依山靠水原址自建”,打造新农村典范……
有人说,这座千年古城的人们因水而灵动,富于思索;也有人说,十大模式中蕴含着一种理念——执政为民。是的,“不代民做主”、“民事民定”的思想一直贯穿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始终。
有这样一则故事:向峨乡鹿池新村安置点遇到一个难题,有的安置户有汽车,渴望有一个停车场,没有汽车的安置户就不愿意,为什么要修停车场,浪费钱!
于是,民意调查表发到了村民家中,一户一表,让他们提提对新家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应该修个停车场。”“应该有个菜市场。”“应该专门设个红白喜事场地”……在汇总村民们的想法后,村两委将比较集中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同时召开坝坝会、议事会,村民代表、21名议事会成员齐齐出席,共同商讨家园的美化与完善。
经过议事会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认为最急需的7个项目被确定——内外停车场、菜市场、红白喜事场地的修建,环境卫生、治安巡逻、调委会设施的添置。
项目确定了,可是这都需要钱呐。多少钱合适?修多大?在哪里修?让谁来修?
议事会再次召开。
“我建议对外招标,哪家便宜找哪家修。”“停车场要稍微修大点,以后车子肯定会增加,修小了今后很麻烦。”“我们这治安还不错,不用要很高级的报警设备,这些钱就可以省了。”
就这样,项目确定、规模大小、施工监管、工程验收……每一步都由民做主。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要放在原来,村两委决定了就是。不过现在,再小的事,只要跟百姓相关,我们就要拿出来讨论。灾后重建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邹小军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头年喜,二年忧,三年搬回赵家沟。”
不久之前,向峨乡石花村安置点流行起一首打油诗。原来,红光村(老名叫赵家沟)的村民受灾后,因原址不宜重建永久性居住房,政府决定将村民们安置到8公里以外的石花村。
“村民住进去后,发现耕作半径过大,自己的庄稼根本就没法照料,”邹小军说,村民搬进新家,水电气都要钱,开销大,要让村民安心住下去,产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为解决红光村民的担忧,经过多方努力,向峨乡成功招来一农副产品企业,入驻红光村,村民们的土地被企业占了之后,经过整体流转,他们在石花村又有了自己的耕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峨乡正全力打造“四个一万亩”基地:一万亩茶叶基地、一万亩猕猴桃基地、一万亩笋用竹基地、一万亩“三木”药材基地。“猕猴桃已经达到1.8万亩,按照一亩产量200公斤计算,我们的农民要增收多少呀!”
在天马镇,记者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机葡萄园、万亩蔬菜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如今,都江堰市已形成猕猴桃、冷水鱼、花卉苗木、三木药材、干果、笋用竹、川芎、茶叶、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生态农业基地。
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如今已焕发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活力与生机。
万顷波光归稼穑,四山云色慄蛟龙。
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手书的对联,悬挂于都江堰景区“二王庙”门楼的牌坊上。对联中描述的盛世美景,如今在都江堰乡村已经变成了现实。三年来,都江堰市统筹城乡推进灾后重建,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农村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之路。
土地杠杆撬开了财富大门
“我们的‘天马模式’是被逼出来的!”
2011年4月11日,都江堰天马镇政府。提起灾后重建,镇党委副书记刘刚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来。
“说心里话,当初我很羡慕那些重灾乡镇。”刘刚笑了,继而解释说,“并不是羡慕他们灾情严重,而是羡慕他们得到的关注多,资金、人力、物力都很快聚集起来,灾后重建在很短时间内就风生水起。”
天马镇是传统农业乡镇,灾情不严重,交通也很不便捷。有一段时间,镇上组织了一个工作组,到成都推销“联建”,然而,一分社会资金都没有争取回来,因为没有谁看上这个地方。
要启动灾后重建,手里得有钱,没有钱,怎么办?
钱,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每个乡镇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比如向峨乡决定建立16个类似董家新院子的“统规统建”安置点,占地约800亩。向峨乡党政办主任邹小军告诉记者,加上绿化、道路基础以及综合配套等,这16个安置点需要投入建设资金7.5—8亿元。2007年,该乡全年财政收入也不过180万,仅不到16个安置点所需资金的四百分之一!
为解决资金缺口,都江堰有其特有的“城乡统筹”方式——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土地上做文章。
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宅基地。房子虽然垮了,但宅基地卻是一笔财富。如果受灾户按政府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居住,可节约出大量的土地。
于是,天马镇通过拆小院并大院,腾出用地指标,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政策,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筹集重建资金。通过把村民相对集中地安置到林盘居住,全镇可新增农业用地1835亩,以15万/亩的价格作为建设用地指标,换来2.8亿元挂钩资金,除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统规自建户人均可获建房补助1.1万—1.8万元。
“比如一家三口,国家救助金我们这里的标准是人均1.6万,三人共有4.8万;土地增减挂钩获利人均也能达到1.6万,又是4.8万元,灾前每家每户平均储蓄有1万多。如果建造105平米的房屋,最多也就10万元的成本,老百姓基本不出钱。没有储蓄的,最多也就贷款1万多元。”天马镇党宣办的赵越跟记者算了一笔账。
土地杠杆撬开了财富大门。都江堰很多乡镇用上了这个秘方,极大地解决了重建资金问题。
“不代民做主”
花园就在家门前,
健身器材配齐全,
通电通水又通气,
污水处理变清泉,
产业发展有路子,
新房提速二十年,
城里生活农村现,
震后日子赛震前。
当记者走进天马镇金陵花园安置点时,一首诗歌引起记者注意。据说,这是当地一位村民写的。“是嘛,我们现在的生活巴适得很,比城里人一点都不差!”正在花园中晒太阳的杨大姐自豪地说。
记者发现,这个小区每家每户都有车库。“这是村民提出来的,他们说,今天我没有车,谁能说两年后我没有汽车?3年后我没有汽车?一旦有车,我们就需要车库呀。于是,政府部门就按照他们的意愿规划了车库。”
据刘刚讲,在房子怎么建这方面,政府自始至终都尊重民意。规划每家每户通过、选点和房屋结构等都由村民议事会集体讨论决定、施工队伍由村民自己选择,政府只是把关有无施工资质和建造质量是否合格。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有一天,乡政府的工作组到向荣村走访,了解群众重建意愿,其中有一位群众说:“我们闲置那么多林盘,能不能将安置点建在大林盘中,林中有房,房中有林,即美观,又节约土地。”
这一建议竟然最终成为了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十大模式之一: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
“选择林盘作为重建的依托,对天马镇来说或许是在耕地保护与重建用地间寻找平衡点的结果,却意外地为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增添了一抹亮色。”都江堰市村镇局局长杨永奎对此有着如此的评价。
在农村灾后重建中,都江堰人先后创造出了“十大模式”:“指标换住房”,探索统规统建新路子;运用“联建”政策,实现一、三产业互动;“依山靠水原址自建”,打造新农村典范……
有人说,这座千年古城的人们因水而灵动,富于思索;也有人说,十大模式中蕴含着一种理念——执政为民。是的,“不代民做主”、“民事民定”的思想一直贯穿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始终。
有这样一则故事:向峨乡鹿池新村安置点遇到一个难题,有的安置户有汽车,渴望有一个停车场,没有汽车的安置户就不愿意,为什么要修停车场,浪费钱!
于是,民意调查表发到了村民家中,一户一表,让他们提提对新家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应该修个停车场。”“应该有个菜市场。”“应该专门设个红白喜事场地”……在汇总村民们的想法后,村两委将比较集中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同时召开坝坝会、议事会,村民代表、21名议事会成员齐齐出席,共同商讨家园的美化与完善。
经过议事会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认为最急需的7个项目被确定——内外停车场、菜市场、红白喜事场地的修建,环境卫生、治安巡逻、调委会设施的添置。
项目确定了,可是这都需要钱呐。多少钱合适?修多大?在哪里修?让谁来修?
议事会再次召开。
“我建议对外招标,哪家便宜找哪家修。”“停车场要稍微修大点,以后车子肯定会增加,修小了今后很麻烦。”“我们这治安还不错,不用要很高级的报警设备,这些钱就可以省了。”
就这样,项目确定、规模大小、施工监管、工程验收……每一步都由民做主。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要放在原来,村两委决定了就是。不过现在,再小的事,只要跟百姓相关,我们就要拿出来讨论。灾后重建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邹小军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头年喜,二年忧,三年搬回赵家沟。”
不久之前,向峨乡石花村安置点流行起一首打油诗。原来,红光村(老名叫赵家沟)的村民受灾后,因原址不宜重建永久性居住房,政府决定将村民们安置到8公里以外的石花村。
“村民住进去后,发现耕作半径过大,自己的庄稼根本就没法照料,”邹小军说,村民搬进新家,水电气都要钱,开销大,要让村民安心住下去,产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为解决红光村民的担忧,经过多方努力,向峨乡成功招来一农副产品企业,入驻红光村,村民们的土地被企业占了之后,经过整体流转,他们在石花村又有了自己的耕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向峨乡正全力打造“四个一万亩”基地:一万亩茶叶基地、一万亩猕猴桃基地、一万亩笋用竹基地、一万亩“三木”药材基地。“猕猴桃已经达到1.8万亩,按照一亩产量200公斤计算,我们的农民要增收多少呀!”
在天马镇,记者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机葡萄园、万亩蔬菜基地……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如今,都江堰市已形成猕猴桃、冷水鱼、花卉苗木、三木药材、干果、笋用竹、川芎、茶叶、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生态农业基地。
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如今已焕发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