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2012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并实施手术的21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105例,观察组采用新术后体位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52%,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病率9.5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术后患者采用新术后体位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妇产科术后并发症很多,如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尿路感染、肺不张、肺炎、深静脉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其中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术后相对严重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加之静脉壁损伤从而导致血栓形成[1],患者常常感觉腓肠肌疼痛,下肢红肿,呈凹陷性,有触痛感,严重者可出现肺栓塞,如没进行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针对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中的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进行分析比对,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告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2年1月-2012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并实施手术的21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组105例,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6±6.49)岁。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6.7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5.5±7.07)岁。其中行剖宫产术122例,子宫肌瘤29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息肉18例,宫颈癌23例,输卵管肿瘤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体位: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然后逐渐翻身运动,手扶床边下床活动,户外活动等。观察组则采用术后体位干预: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心电监护,待患者清醒状态下被动活动肢体,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做屈伸膝活动,垫高患者脚后跟,以便家人和护士进行按摩,具体操作手法:操作者单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按摩并拿捏腓肠肌,双手沿患者跟腱向上按压小腿及大腿肌肉,每次10分钟左右。1小时后将脚跟放平,活动踝膝关节,帮助患者做双下肢及髋关节屈曲伸展运动,各种活动重复进行。待麻药作用消失后,有护士帮助进行翻身运动。此时患者可采取自由卧位。第二日,主动进行各种活动锻炼,每天3次左右,每次活动30下,然后逐渐手扶床边活动、离床活动及户外活动等,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发生[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x±s )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52%,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病率9.52%,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总有效率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
105
95(90.48)
2(1.9)
对照组
105
52(49.52)
10(9.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形成大都处于制动状态。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加之静脉壁损伤从而导致血栓形成[3],血栓可能堵塞全身静脉主干,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多见,严重者可出现肺栓塞,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导致致残甚至死亡。
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预防及新术后护理体位 让妇产科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者20°-30°,膝关节屈曲15°,鼓励患者多做床上肢体活动,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使用抗凝剂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避免发生大出血。如需进行溶栓治疗,最好在3日之内进行,在进行溶栓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4]。术后要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出现下肢静脉循环障碍。鼓励术后麻醉清醒的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嘱患者积极进行肢体锻炼,从床上活动到床边活动,离地活动,户外活动等锻炼,必要时下肢使用医用弹力袜,以尽快促进下肢静脉再通及侧枝循环建立,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综上所述,新术后干预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传统护理体位,且新术后干预体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体位。妇产科术后患者采用新术后体位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减少术后血栓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缪红维.妇产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的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2010,8,1983-1984.
[2]单丽霞,刘秀娟.两种体位预防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比较研究[J],西部医药,2012,24(9),1753-1754.
[3]邓苁荣,刘国燕.妇产科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21例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12(5),695-696.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妇产科术后并发症很多,如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尿路感染、肺不张、肺炎、深静脉血栓及血栓性静脉炎,其中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术后相对严重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加之静脉壁损伤从而导致血栓形成[1],患者常常感觉腓肠肌疼痛,下肢红肿,呈凹陷性,有触痛感,严重者可出现肺栓塞,如没进行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针对妇产科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中的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进行分析比对,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告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2年1月-2012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就诊并实施手术的210例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组105例,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6±6.49)岁。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6.7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5.5±7.07)岁。其中行剖宫产术122例,子宫肌瘤29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息肉18例,宫颈癌23例,输卵管肿瘤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临床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体位: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然后逐渐翻身运动,手扶床边下床活动,户外活动等。观察组则采用术后体位干预: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心电监护,待患者清醒状态下被动活动肢体,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做屈伸膝活动,垫高患者脚后跟,以便家人和护士进行按摩,具体操作手法:操作者单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按摩并拿捏腓肠肌,双手沿患者跟腱向上按压小腿及大腿肌肉,每次10分钟左右。1小时后将脚跟放平,活动踝膝关节,帮助患者做双下肢及髋关节屈曲伸展运动,各种活动重复进行。待麻药作用消失后,有护士帮助进行翻身运动。此时患者可采取自由卧位。第二日,主动进行各种活动锻炼,每天3次左右,每次活动30下,然后逐渐手扶床边活动、离床活动及户外活动等,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发生[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x±s )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52%,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病率9.52%,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总有效率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
105
95(90.48)
2(1.9)
对照组
105
52(49.52)
10(9.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形成大都处于制动状态。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加之静脉壁损伤从而导致血栓形成[3],血栓可能堵塞全身静脉主干,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多见,严重者可出现肺栓塞,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导致致残甚至死亡。
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预防及新术后护理体位 让妇产科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者20°-30°,膝关节屈曲15°,鼓励患者多做床上肢体活动,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使用抗凝剂时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避免发生大出血。如需进行溶栓治疗,最好在3日之内进行,在进行溶栓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4]。术后要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出现下肢静脉循环障碍。鼓励术后麻醉清醒的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嘱患者积极进行肢体锻炼,从床上活动到床边活动,离地活动,户外活动等锻炼,必要时下肢使用医用弹力袜,以尽快促进下肢静脉再通及侧枝循环建立,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综上所述,新术后干预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传统护理体位,且新术后干预体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体位。妇产科术后患者采用新术后体位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减少术后血栓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缪红维.妇产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的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2010,8,1983-1984.
[2]单丽霞,刘秀娟.两种体位预防妇产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比较研究[J],西部医药,2012,24(9),1753-1754.
[3]邓苁荣,刘国燕.妇产科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21例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12(5),69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