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的学习应该继承诗歌的传统,让诗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和诗性光辉的关键在于,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要通过对诗的品读,借助想象,体悟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在了解诗歌鉴赏常识的基础上,促进诗歌赏析理性化,进而学会欣赏、表达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
【关键词】诗歌 教学 审美 赏析
一、读诗——贯穿诗歌赏析始终鉴赏方法
“读”是进行诗歌赏析的最重要的手段。考察诗歌的起源,原始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原始人们劳动时,在呼号时无意中重复一些词,协调大家的动作,在声音重复中产生了原初的审美愉悦。在诗歌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
1.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
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教学范式。愈是美学价值高的诗歌,愈要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律美和音乐美;在吟咏中体悟诗境,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要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引起共鸣,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自然流动。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节优美,气韵流转。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诗歌的“读” 要注意押韵
我们说,诗歌的“读”要注意押韵,要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思诗——以意境为核心,用想象丰富诗歌审美内涵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中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形神融合一致而引人联想的艺术境界,它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亦如此。诗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为“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鉴赏诗作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大体相类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如在鉴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莱花稀”诗句时,可先通过讲解诗中出现的四个物象的特点,依据诗中的描写颜色的词,对诗句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完成一幅江南春天多姿多彩的图画,进而从感受作者带给读者的江南春天的喧闹感觉。
2.扣住关键词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王国维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时,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时,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诗歌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驰骋关键词不胜枚举,抓住这些词语,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苍凉、浩渺、静穆之感。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让人想象起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睹物思乡,愁肠百结感伤。“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使我们联想到戍卒“望乡”的哀怨。学生就会在对画面的动态、声响、氛围的想象之中,在品味了这些想象之后各自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被这一“形象”所感动和陶醉。
【关键词】诗歌 教学 审美 赏析
一、读诗——贯穿诗歌赏析始终鉴赏方法
“读”是进行诗歌赏析的最重要的手段。考察诗歌的起源,原始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原始人们劳动时,在呼号时无意中重复一些词,协调大家的动作,在声音重复中产生了原初的审美愉悦。在诗歌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
1.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
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教学范式。愈是美学价值高的诗歌,愈要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律美和音乐美;在吟咏中体悟诗境,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要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引起共鸣,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自然流动。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节优美,气韵流转。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诗歌的“读” 要注意押韵
我们说,诗歌的“读”要注意押韵,要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思诗——以意境为核心,用想象丰富诗歌审美内涵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中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形神融合一致而引人联想的艺术境界,它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亦如此。诗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为“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鉴赏诗作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大体相类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如在鉴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莱花稀”诗句时,可先通过讲解诗中出现的四个物象的特点,依据诗中的描写颜色的词,对诗句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完成一幅江南春天多姿多彩的图画,进而从感受作者带给读者的江南春天的喧闹感觉。
2.扣住关键词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王国维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时,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时,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诗歌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驰骋关键词不胜枚举,抓住这些词语,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苍凉、浩渺、静穆之感。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让人想象起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睹物思乡,愁肠百结感伤。“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使我们联想到戍卒“望乡”的哀怨。学生就会在对画面的动态、声响、氛围的想象之中,在品味了这些想象之后各自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被这一“形象”所感动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