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语音系习得》是一部论文集,从语音分析,音系分析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介绍了二语语音研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影响二语语用习得的因素,如方言背景、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在二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音习得;音系习得;语音输入与输出
《二语音系习得》The acquisition of L2 phonology是Janusz Arabski和Adam Wojtaszek 编辑出版的一本关于语音学的论文集,旨在收集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音系系统习得的研究。本书由十二篇语音学相关论文组成,每篇独立成章。编者在编辑过程中中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这十二篇论文归为三部分,分别命名为语音分析(phonetic analysis),音系研究(phonology analysis)和教学法视角(pedagogical perspective)。
1 内容介绍
文章的第一部分语音分析(Phonetic Analysis)由五章构成,这五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二语语音的感知与输出
本书第一章的作者法国人Naser Eddine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法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准确掌握元音发音。对此,作为一個教师以及英语学习者(EFL),她从自身学习英语语音的经验出发,建议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多媒体教授学生元音这一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可行性。
同样的,L.Xiaorong和G.Jian在第二章中总结了中国英语学习者(EFL)在学习英语发音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把英语音段与汉语音段进行了简要的对比,通过理论分析出由于二者语音音段的不同,中国人在学习汉语中可能会存在问题。然后 通过对某高校大一新生的录音进行研究后发现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确实存在负迁移作用。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这种负迁移作用是具有多样性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发音中显示出了不同的问题,而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语音问题是相似的,这就表明了方言因素能够导致英语学习者(EFL)产生系统的语音成就差异。
第一二两章的作者研他们关注的都是语音输出方面的问题。与此两章有所差异的是,在第三章中,作者A.Rojczyk主要研究了二语学习者语音输入的问题。作者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言语理解策略的差异。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置身同一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希腊英语学习者(EFL)(EFL)和波兰英语学习者(EFL)(EFL),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证明了波兰语与希腊语两种语言音位排列顺序特征的不同是导致语言理解策略不同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作者L.Shockey通过研究,向读者展示如何能够通过控制塞音后的浊音启示时间(VOT)来精确判断英语是母语的本族语者与多组不同口音的波兰人之间英语语音之间的差别。本章着重研究了英语语音输入进程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M.Nowacka结合了其他四章的研究视角,同时研究了波兰英语学习者(EFL)(EFL)连续发音中辅音的感知以及输出。经过长达三年的纵向研究,作者不仅全面掌握了受试连续发音中辅音输入及输出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监控了受试的口语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此外,本章的文献综述非常详实,为相关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相关领域的参考资料,非常有实用价值。
与第一部分相比,本书第二部分音系研究(honology Analysis)文章更加抽象,解释了根据最新发音和阅读能力发展理论的学习者行为得到的一些可观察的趋势,(第二部分的视角更加抽象,目的是解释学习者行为中可观察到的趋势 而这些行为都遵循了最近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通常为英语)的发音和阅读能力发展理论)揭示了二语语音习得正转向抽象概念化的理论范畴。
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作者Kusiak引入了Byron 和Strawson(1976)提出的拼字字法系统 作者认为这个系统能够让学习者学习阅读某种特定语言的过程中,同时发展学习者的语音意识。随后,以此为基础,作者评价了波兰使用的三种英语教材中研究其中是否存在有助提升语音意识的因素。
与第一章的研究方向相反,第二章的作者A.Bloch-Rozmej以波兰和英国幼儿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来佐证 管辖音系学基本框架之下语音优势是可以被概念化的。对此,作者建议可以根据一语语音习得顺序来指导二语语音习得并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实例与范本。
第三章主要研究问题是二语学习者的音系意识。作者L.Piasecka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讨论了波兰语对英语存在的负迁移作用。与此同时,深化了Monika Kusiak关于运动拼字法提升波兰英语学习者(EFL)音系认识的探讨。对此作者提出学习者可以运用第一语言学习策略来解读英文的拼写法则,即肯定了拼写发音训练时非常有必要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教学视角(pedagogical perspective)由四篇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论文组成,以最新的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成果指导语音教学过程。第一章的作者首先全面回顾了二语语音教学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第二语言语音学最新的话题,二语语音学所处地位和语音教学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最新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教学建议。本章无论对研究者还是教师都非常有价值。研究者可以从文献部分得到大量的参考书目与最新研究成果,而教师可以直接参照教学建议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章的作者W.Ferlacka 和W.Sobkowiak提出为电子阅读器加上语音学内容,提升电子阅读器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为此他进行了实证研究,两组受试分别使用不包含语音学内容的电子阅读器和使用内置Phonetic Difficulty Index的电子阅读器,经过一个月,后一组学生的口语水平明显增强。最后作者提出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并加之以适当调整与辅助,更有效的促进语音教学。 与上面两章不同的是 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超音段。通过对受试进行录音及录音后的访谈,作者T.Gregersen认为超音段在学习者认知与标记大量心理特征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章具有交叉性,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超音段的影响和作用。这对教师了解学习者学习发音是的心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促进语音的教学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以M.Pawlak的研究结尾。不同于上述所有篇章,本章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二语语音习得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本章中作者进行了一个质的研究,作者收集了受试对象的日记,以日记中记载的学习心得作為数据进行研究,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二语语音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包括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比起量的研究,此次研究更加全面的呈现了学习者的困难,对教师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研究者也可以利用结论深化质的研究。
2 《二语语音习得》内容评价
本书该书内容新,涵盖面广,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对语音学、二语语音习得研究以及英语语音教学都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1涵盖面广,结构清晰
本书作为2011年新出版的论文集,收集了二语语音习得最新方面的研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研究对象有音段,超音段,语音输入,输出等等。在研究视角上,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和高科技辅助语言教学等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交叉性。但安排的却非常合理,结构清晰明了。三部分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层层深入,从语音到音系再到教学指导,让读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2.受试群体多样化
本书作者编辑的十二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希腊,波兰,中国,法国。他们的研究对象有来自不同的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EFL),幼儿英语学习者和学生和成人分别 在自然和非自然条件下语音习得的情况,受试群体多样化,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语音习得在不同国家,不用年龄段和不同学习条件下英语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把在不同国家学习者中进行的试验或研究转移到本国语音学习者中探索在本国研究中可以得到相似还是不同的结论。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的作者中不仅有语言学家,有应用语言学家也有一线教师,由于视角不同,他们分享了个人关于二语语音习得研究不同的见解和经验。三部分中,第一,二两部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而第三部分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提出了把理论应用于事件即语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建议包括语音教学步骤,教材和辅助器材的选择,这对一线教师教学活动非常有启示作用,研究者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启示,进而深化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本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语用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和广大的语言教师,仍然非常有启发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关键词:语音习得;音系习得;语音输入与输出
《二语音系习得》The acquisition of L2 phonology是Janusz Arabski和Adam Wojtaszek 编辑出版的一本关于语音学的论文集,旨在收集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音系系统习得的研究。本书由十二篇语音学相关论文组成,每篇独立成章。编者在编辑过程中中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这十二篇论文归为三部分,分别命名为语音分析(phonetic analysis),音系研究(phonology analysis)和教学法视角(pedagogical perspective)。
1 内容介绍
文章的第一部分语音分析(Phonetic Analysis)由五章构成,这五篇论文主要讨论了二语语音的感知与输出
本书第一章的作者法国人Naser Eddine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法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准确掌握元音发音。对此,作为一個教师以及英语学习者(EFL),她从自身学习英语语音的经验出发,建议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多媒体教授学生元音这一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可行性。
同样的,L.Xiaorong和G.Jian在第二章中总结了中国英语学习者(EFL)在学习英语发音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把英语音段与汉语音段进行了简要的对比,通过理论分析出由于二者语音音段的不同,中国人在学习汉语中可能会存在问题。然后 通过对某高校大一新生的录音进行研究后发现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确实存在负迁移作用。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这种负迁移作用是具有多样性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英语发音中显示出了不同的问题,而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语音问题是相似的,这就表明了方言因素能够导致英语学习者(EFL)产生系统的语音成就差异。
第一二两章的作者研他们关注的都是语音输出方面的问题。与此两章有所差异的是,在第三章中,作者A.Rojczyk主要研究了二语学习者语音输入的问题。作者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言语理解策略的差异。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为置身同一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希腊英语学习者(EFL)(EFL)和波兰英语学习者(EFL)(EFL),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证明了波兰语与希腊语两种语言音位排列顺序特征的不同是导致语言理解策略不同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作者L.Shockey通过研究,向读者展示如何能够通过控制塞音后的浊音启示时间(VOT)来精确判断英语是母语的本族语者与多组不同口音的波兰人之间英语语音之间的差别。本章着重研究了英语语音输入进程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M.Nowacka结合了其他四章的研究视角,同时研究了波兰英语学习者(EFL)(EFL)连续发音中辅音的感知以及输出。经过长达三年的纵向研究,作者不仅全面掌握了受试连续发音中辅音输入及输出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监控了受试的口语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此外,本章的文献综述非常详实,为相关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相关领域的参考资料,非常有实用价值。
与第一部分相比,本书第二部分音系研究(honology Analysis)文章更加抽象,解释了根据最新发音和阅读能力发展理论的学习者行为得到的一些可观察的趋势,(第二部分的视角更加抽象,目的是解释学习者行为中可观察到的趋势 而这些行为都遵循了最近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通常为英语)的发音和阅读能力发展理论)揭示了二语语音习得正转向抽象概念化的理论范畴。
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作者Kusiak引入了Byron 和Strawson(1976)提出的拼字字法系统 作者认为这个系统能够让学习者学习阅读某种特定语言的过程中,同时发展学习者的语音意识。随后,以此为基础,作者评价了波兰使用的三种英语教材中研究其中是否存在有助提升语音意识的因素。
与第一章的研究方向相反,第二章的作者A.Bloch-Rozmej以波兰和英国幼儿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来佐证 管辖音系学基本框架之下语音优势是可以被概念化的。对此,作者建议可以根据一语语音习得顺序来指导二语语音习得并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实例与范本。
第三章主要研究问题是二语学习者的音系意识。作者L.Piasecka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讨论了波兰语对英语存在的负迁移作用。与此同时,深化了Monika Kusiak关于运动拼字法提升波兰英语学习者(EFL)音系认识的探讨。对此作者提出学习者可以运用第一语言学习策略来解读英文的拼写法则,即肯定了拼写发音训练时非常有必要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教学视角(pedagogical perspective)由四篇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的论文组成,以最新的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成果指导语音教学过程。第一章的作者首先全面回顾了二语语音教学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第二语言语音学最新的话题,二语语音学所处地位和语音教学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最新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教学建议。本章无论对研究者还是教师都非常有价值。研究者可以从文献部分得到大量的参考书目与最新研究成果,而教师可以直接参照教学建议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章的作者W.Ferlacka 和W.Sobkowiak提出为电子阅读器加上语音学内容,提升电子阅读器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为此他进行了实证研究,两组受试分别使用不包含语音学内容的电子阅读器和使用内置Phonetic Difficulty Index的电子阅读器,经过一个月,后一组学生的口语水平明显增强。最后作者提出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并加之以适当调整与辅助,更有效的促进语音教学。 与上面两章不同的是 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超音段。通过对受试进行录音及录音后的访谈,作者T.Gregersen认为超音段在学习者认知与标记大量心理特征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章具有交叉性,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超音段的影响和作用。这对教师了解学习者学习发音是的心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促进语音的教学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以M.Pawlak的研究结尾。不同于上述所有篇章,本章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二语语音习得而不是教师的角度。本章中作者进行了一个质的研究,作者收集了受试对象的日记,以日记中记载的学习心得作為数据进行研究,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二语语音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包括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比起量的研究,此次研究更加全面的呈现了学习者的困难,对教师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研究者也可以利用结论深化质的研究。
2 《二语语音习得》内容评价
本书该书内容新,涵盖面广,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对语音学、二语语音习得研究以及英语语音教学都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1涵盖面广,结构清晰
本书作为2011年新出版的论文集,收集了二语语音习得最新方面的研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研究对象有音段,超音段,语音输入,输出等等。在研究视角上,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和高科技辅助语言教学等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交叉性。但安排的却非常合理,结构清晰明了。三部分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层层深入,从语音到音系再到教学指导,让读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2.受试群体多样化
本书作者编辑的十二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希腊,波兰,中国,法国。他们的研究对象有来自不同的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EFL),幼儿英语学习者和学生和成人分别 在自然和非自然条件下语音习得的情况,受试群体多样化,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语音习得在不同国家,不用年龄段和不同学习条件下英语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把在不同国家学习者中进行的试验或研究转移到本国语音学习者中探索在本国研究中可以得到相似还是不同的结论。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的作者中不仅有语言学家,有应用语言学家也有一线教师,由于视角不同,他们分享了个人关于二语语音习得研究不同的见解和经验。三部分中,第一,二两部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而第三部分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提出了把理论应用于事件即语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建议包括语音教学步骤,教材和辅助器材的选择,这对一线教师教学活动非常有启示作用,研究者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启示,进而深化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本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语用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和广大的语言教师,仍然非常有启发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