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党根据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发了重要的人才政策,从宏观上指导我国人才的发展。人才流动政策是人才政策中的一个内容,人才流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仅有党的人才政策尚不足以确保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还需要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用法律制度保障人才的流动。
关键词:党管人才;人才流动政策;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2-01
一、党管人才原则概述
2002年12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曾庆红首次明确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根据新时期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是由党管干部原则演变而来。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新时期,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中共中央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充分重视人力资源,落实人才强国的战略。
二、党管人才流动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时期。这一时期对人才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知识分子一直是这个时期人才的代名词。建国后,党和国家一直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于1968年12月22日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⑵此后,全国数万知识青年走向农村和边疆。可以看出,建国后由于党内民主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扬,党的首要领导的指示往往代表了党集体的决策建议,也代表了一种政策取向。
(二)邓小平时期。根据世界发展的新形势,1977年9月,邓小平在与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中提出了人才流动的思想。他说:“我们要很好地研究科研和教育的如何协调、人员如何进行交流的问题。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的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此后,我国人才流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得到增强。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5月,制定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其中将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作为第十点内容提出。2005年10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我们党高瞻远瞩,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才发展及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在2010年6月6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以及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人才流动是优化人才结构、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三、党管人才流动政策的法制化
党的政策是执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目的而作出的决策。执政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德国法学家茨格威特·克茨在讨论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对法律的影响后指出:“这绝不是说西方法律体系中法律不受政策的影响。恰恰相反,即使在西方国家,每一项法律规则也都具有或明确或模糊的政策背景,否则是几乎不可能理解法律是如何产生或在实践中是如何使用的。实际上,许多制定法都有意地寻求推进重建社会生活的某些经济的或社会的政策。从我党关于人才政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我党根据现实需要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下发了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但是这仅仅是党从宏观出发,从政策的角度去关注人才流动性问题,缺乏统一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保障。从目前人才流动的有关规范来看,部门立法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立法,法律位阶和效力都较低,不能满足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协调流动的需要,“对户口、档案等制约性制度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使其松动,因此不能适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现有的人才流动规范内容分析,除了人才市场立法相对完善外,其他环节的立法都比较欠缺。由于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目前只有部门规章,仲裁效力不足,仲裁程序缺乏具体细致的规定且内容不完善,因此应尽快将人才流动权写入法律,实现党管人才政策的法制化。
政策法制化是将政党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也是一个政党将普遍遵守的规则上升到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层面,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党的政策固定下来。在强调党管人才流动政策法制化时,我们侧重要求提升立法层次,将人才、人才流动及人才市场的相关问题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议程,通过法律解除人才流动的户籍限制等。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的指示,提出了“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作为执政党,从法的渊源的角度看,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中,应学会充分运用法律来实现党的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新的领域、产业不断出现,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需要党的人才政策做指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武博.《当代中国人才流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955/7958/20020422/714350.html.
[3][德]茨格威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9—520.
关键词:党管人才;人才流动政策;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2-01
一、党管人才原则概述
2002年12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曾庆红首次明确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根据新时期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是由党管干部原则演变而来。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新时期,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中共中央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充分重视人力资源,落实人才强国的战略。
二、党管人才流动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时期。这一时期对人才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知识分子一直是这个时期人才的代名词。建国后,党和国家一直倡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于1968年12月22日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⑵此后,全国数万知识青年走向农村和边疆。可以看出,建国后由于党内民主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扬,党的首要领导的指示往往代表了党集体的决策建议,也代表了一种政策取向。
(二)邓小平时期。根据世界发展的新形势,1977年9月,邓小平在与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中提出了人才流动的思想。他说:“我们要很好地研究科研和教育的如何协调、人员如何进行交流的问题。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的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此后,我国人才流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得到增强。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中指出,“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5月,制定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其中将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作为第十点内容提出。2005年10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我们党高瞻远瞩,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才发展及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在2010年6月6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指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以及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人才流动是优化人才结构、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三、党管人才流动政策的法制化
党的政策是执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目的而作出的决策。执政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德国法学家茨格威特·克茨在讨论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对法律的影响后指出:“这绝不是说西方法律体系中法律不受政策的影响。恰恰相反,即使在西方国家,每一项法律规则也都具有或明确或模糊的政策背景,否则是几乎不可能理解法律是如何产生或在实践中是如何使用的。实际上,许多制定法都有意地寻求推进重建社会生活的某些经济的或社会的政策。从我党关于人才政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我党根据现实需要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下发了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但是这仅仅是党从宏观出发,从政策的角度去关注人才流动性问题,缺乏统一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保障。从目前人才流动的有关规范来看,部门立法居多,缺乏全国统一的立法,法律位阶和效力都较低,不能满足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协调流动的需要,“对户口、档案等制约性制度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使其松动,因此不能适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现有的人才流动规范内容分析,除了人才市场立法相对完善外,其他环节的立法都比较欠缺。由于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目前只有部门规章,仲裁效力不足,仲裁程序缺乏具体细致的规定且内容不完善,因此应尽快将人才流动权写入法律,实现党管人才政策的法制化。
政策法制化是将政党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也是一个政党将普遍遵守的规则上升到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层面,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党的政策固定下来。在强调党管人才流动政策法制化时,我们侧重要求提升立法层次,将人才、人才流动及人才市场的相关问题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议程,通过法律解除人才流动的户籍限制等。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的指示,提出了“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作为执政党,从法的渊源的角度看,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中,应学会充分运用法律来实现党的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新的领域、产业不断出现,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需要党的人才政策做指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武博.《当代中国人才流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955/7958/20020422/714350.html.
[3][德]茨格威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1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