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课堂提问的方向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把握适度、适时、适法;难易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对象而定。
【关键词】激趣;思维;思维质量;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集置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等多方面艺术于一体的,问题设计得合理与否,是教学进程能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信息技术课堂更是如此,随意、粗糙、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浮光掠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提问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思维质量并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一、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抵制状态。相反,兴趣来了,学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氛围深厚的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激发。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下意识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融入问题中,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趣、新、疑、知状态。
二、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不同的,提问要把握时机,要问在学生思维待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去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时,可以设计一篇较长的文章,文中的某个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但都用错了,要求学生将其全都改成另外一个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改写操作进行修改,等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再提问学生:有没有更省事、更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将会扭转学生的思维去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接到任务不要急于去做,要想想有几种思路,哪一种会更简单易行,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质量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反复出错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地方预设陷阱来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提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在我们学习表格中行、列、单元格甚至整个表格的删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文件(夹)的删除、文字的删除以及图片的删除等操作,“delete”键的“删除”作用在学生头脑当中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表格却行不通。教学时,可以特意将以前讲过的“delete”键的功能再总结一遍,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掉入“delete”键的“删除”功能陷阱里。然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到此,教师就可以顺势将正确的操作方法的传授给学生。设陷阱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对新知与旧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四、课堂提问要适量、适度、适时、适法
1.适量。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多了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味,且白白浪费了一些宝贵时间。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要做到适量。要做到适量就必须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对课堂所提问题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要提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2.适度。课堂提问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如果所提问题过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摸不着头脑,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上来,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而导致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
3.适时。适时就是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4.适法。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收到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
五、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问可适量偏难一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可适量偏易一点,以免回答不上问题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估计他的实际能力稍偏易一点,以免万一因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伤了自尊心,从而对上课产生恐惧心理;对过分骄傲的学生,提问可适当偏难一点,以免助长他的骄傲情绪;对自卑心理太重的学生,提问也可以适当偏易一点,多加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也就是说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对象而定,切莫一视同仁。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要能以问激问,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这也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成功教育》2009年第04期
[2]《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3]《新课程(教研)》2010年05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四中)
【关键词】激趣;思维;思维质量;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集置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等多方面艺术于一体的,问题设计得合理与否,是教学进程能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信息技术课堂更是如此,随意、粗糙、不讲究质量的问题只能是流于形式,浮光掠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提问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思维质量并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一、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抵制状态。相反,兴趣来了,学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氛围深厚的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激发。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下意识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融入问题中,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处于趣、新、疑、知状态。
二、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也是不同的,提问要把握时机,要问在学生思维待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去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时,可以设计一篇较长的文章,文中的某个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但都用错了,要求学生将其全都改成另外一个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改写操作进行修改,等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再提问学生:有没有更省事、更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将会扭转学生的思维去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接到任务不要急于去做,要想想有几种思路,哪一种会更简单易行,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质量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反复出错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地方预设陷阱来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提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在我们学习表格中行、列、单元格甚至整个表格的删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文件(夹)的删除、文字的删除以及图片的删除等操作,“delete”键的“删除”作用在学生头脑当中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表格却行不通。教学时,可以特意将以前讲过的“delete”键的功能再总结一遍,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掉入“delete”键的“删除”功能陷阱里。然而,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到此,教师就可以顺势将正确的操作方法的传授给学生。设陷阱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对新知与旧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四、课堂提问要适量、适度、适时、适法
1.适量。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多了就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味,且白白浪费了一些宝贵时间。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要做到适量。要做到适量就必须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对课堂所提问题有些什么样的要求呢?也就是说要提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2.适度。课堂提问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如果所提问题过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摸不着头脑,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过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上来,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而导致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
3.适时。适时就是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4.适法。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提问收到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
五、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问可适量偏难一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可适量偏易一点,以免回答不上问题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估计他的实际能力稍偏易一点,以免万一因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伤了自尊心,从而对上课产生恐惧心理;对过分骄傲的学生,提问可适当偏难一点,以免助长他的骄傲情绪;对自卑心理太重的学生,提问也可以适当偏易一点,多加鼓励,培养他的自信心。也就是说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的对象而定,切莫一视同仁。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要能以问激问,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这也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成功教育》2009年第04期
[2]《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3]《新课程(教研)》2010年05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