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出错”。但是如果把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会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提高,应正确看待错误,有效处理错误资源,实现错误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错误资源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151-01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差错。”这一观点认为只要小心翼翼的防错、堵错,错误就能避免。如果把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学生在错误中思考并探索,就会加深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要把错误认为是教学与学习的有效资源,并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处理错误资源,发挥其最大效果,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1 善待错误—— 呈现课堂人文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即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怎样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激励学生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呢!
例如,笔者在上一年级下册《乘车》这一课时,让学生笔算50-15时,有的是50-15=45,有的是50-15=35。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我没有急于点拨或代替学生包办,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自己认识角度出发,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让两方展开辩论。甲方说:“个位5-0=5,十位5-1=4,所以50-15=45”。乙方听了甲方的回答反驳道:个位应该是0-5不够减,从十位借1,10-5=5,十位还剩下4,再减1是3,所以50-15=35。此刻我故意指着甲方的算式说:“个位5-0=5,有什么问题吗?”顿时,乙方一位小朋友站起来有力的质问道:“请问,小数减大数怎么减?”“对,我们必须是50个位上的0去减15个位上的5,不够减可以向十位借1又一位学生肯定的说道”。“唔”甲方同学在相互辩论中已经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面對学生的“差错”时不要埋怨学生,要“以生为本”站在学生这方,在相互辩论与交流中,理解并掌握算理,突破难点,使课堂呈现了人文之美。
2 理解错误—— 让课堂放出光彩
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出错,是不是有点索然无味?错误资源正是暴露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我们也不妨顺着他们的思维去考虑,再从错误的思维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例如,在《乘车》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有18人上车,6人下车,汽车上剩下32个,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助解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马上有了两种答案,第一种:32+18=50(人),50-6=44(人)第二种:18-6=12(人),32-12=20(人)。
生1:怎么答案不一样呢?生2:肯定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师:别急,仔细看看,谁的理解错了,错在哪儿?生3:那就再让我们演一次坐汽车吧!生4:我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师:那就让我们赶紧行动吧!生5:18-6是上车的人数比下车多12人,32-12=20(人),因为多上了12人,车上才会有32人,所以,32人还要减去12人。生6:对,对,对,32人是车上剩下的人数,而不是车上原有32人。生7:第一种方法是把32人当作车上原有32人了。
面对学生犯下的错误,我并没有立即指出错误,而是顺势诱导。通过演、议的方法去发现错误的原因。允许学生错误思维,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错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也为课堂增添了精彩。
3 巧用错误—— 让课堂充满智慧
布鲁纳说过:“学生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的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做180件上衣,工人们每小时能做20件上衣,经过8小时,还剩下多少件上衣没做?
学生一般的解法是180-20×8=20(件),可刚好我请上来板演的这位学生错误地列成了:180÷20。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发言,几个调皮的学生还轻轻地说道:“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顿时板演的这位学生脸胀得通红。我看形势不妙,微笑着说:“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呢!”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都一愣……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得是总时间,现在做了8小时,180÷20=9(小时),9-8=1(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做的是1×20=20(件)。”说完,教室里充满赞叹的声音。
上述教学中,我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原有的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这位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也使课堂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4 整理错误—— 让课堂教学更清晰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错误产生的原因、反馈、矫正后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对将搜集的典型错例制作成连线题、选择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
如,在第三册认识钟表这一单元中,我发现学生对快接近整十点的时间特别难分辨,就如11∶15与12∶55,2∶55与3∶55,学生对这两个时间非常容易混淆,把10∶55看成11∶55,又把11∶55看成12∶55,针对这一错误资源,我设计了下列一道连线题,进行对比、观察,并有意识的进行了强化训练(如图1)。
通过连线题的练习,把这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时间放在一块,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不仅很好的巩固了对钟表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同时也避免了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课堂教学也变得更清晰了。
总之,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并创造性地对待学生这一错误行为,抓住这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
关键词:错误资源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151-01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差错。”这一观点认为只要小心翼翼的防错、堵错,错误就能避免。如果把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学生在错误中思考并探索,就会加深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要把错误认为是教学与学习的有效资源,并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处理错误资源,发挥其最大效果,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1 善待错误—— 呈现课堂人文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即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怎样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激励学生在辨错、改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呢!
例如,笔者在上一年级下册《乘车》这一课时,让学生笔算50-15时,有的是50-15=45,有的是50-15=35。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我没有急于点拨或代替学生包办,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自己认识角度出发,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让两方展开辩论。甲方说:“个位5-0=5,十位5-1=4,所以50-15=45”。乙方听了甲方的回答反驳道:个位应该是0-5不够减,从十位借1,10-5=5,十位还剩下4,再减1是3,所以50-15=35。此刻我故意指着甲方的算式说:“个位5-0=5,有什么问题吗?”顿时,乙方一位小朋友站起来有力的质问道:“请问,小数减大数怎么减?”“对,我们必须是50个位上的0去减15个位上的5,不够减可以向十位借1又一位学生肯定的说道”。“唔”甲方同学在相互辩论中已经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面對学生的“差错”时不要埋怨学生,要“以生为本”站在学生这方,在相互辩论与交流中,理解并掌握算理,突破难点,使课堂呈现了人文之美。
2 理解错误—— 让课堂放出光彩
课堂中如果没有学生出错,是不是有点索然无味?错误资源正是暴露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我们也不妨顺着他们的思维去考虑,再从错误的思维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例如,在《乘车》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有18人上车,6人下车,汽车上剩下32个,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助解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马上有了两种答案,第一种:32+18=50(人),50-6=44(人)第二种:18-6=12(人),32-12=20(人)。
生1:怎么答案不一样呢?生2:肯定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师:别急,仔细看看,谁的理解错了,错在哪儿?生3:那就再让我们演一次坐汽车吧!生4:我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师:那就让我们赶紧行动吧!生5:18-6是上车的人数比下车多12人,32-12=20(人),因为多上了12人,车上才会有32人,所以,32人还要减去12人。生6:对,对,对,32人是车上剩下的人数,而不是车上原有32人。生7:第一种方法是把32人当作车上原有32人了。
面对学生犯下的错误,我并没有立即指出错误,而是顺势诱导。通过演、议的方法去发现错误的原因。允许学生错误思维,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错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也为课堂增添了精彩。
3 巧用错误—— 让课堂充满智慧
布鲁纳说过:“学生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的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做180件上衣,工人们每小时能做20件上衣,经过8小时,还剩下多少件上衣没做?
学生一般的解法是180-20×8=20(件),可刚好我请上来板演的这位学生错误地列成了:180÷20。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发言,几个调皮的学生还轻轻地说道:“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顿时板演的这位学生脸胀得通红。我看形势不妙,微笑着说:“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呢!”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都一愣……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得是总时间,现在做了8小时,180÷20=9(小时),9-8=1(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做的是1×20=20(件)。”说完,教室里充满赞叹的声音。
上述教学中,我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原有的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这位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也使课堂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4 整理错误—— 让课堂教学更清晰
为了充分发挥“错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错误产生的原因、反馈、矫正后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对将搜集的典型错例制作成连线题、选择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练习。
如,在第三册认识钟表这一单元中,我发现学生对快接近整十点的时间特别难分辨,就如11∶15与12∶55,2∶55与3∶55,学生对这两个时间非常容易混淆,把10∶55看成11∶55,又把11∶55看成12∶55,针对这一错误资源,我设计了下列一道连线题,进行对比、观察,并有意识的进行了强化训练(如图1)。
通过连线题的练习,把这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时间放在一块,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不仅很好的巩固了对钟表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同时也避免了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课堂教学也变得更清晰了。
总之,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眼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并创造性地对待学生这一错误行为,抓住这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