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日子是从前众多日子的叠加,再也没有时光比现在的日子过得更快、更好。
——题记
一
“啪”的一声,一抹蓝色的火焰蹿了起来,火的外焰镶着一层淡蓝色的金边,像含苞的花骨朵。火焰开始只是中间开放,瞬间沿着炉圈的外沿开出了一朵更大的花,晃动着透明又热烈的光,映红了迪里努尔大妈的笑脸。迪里努尔大妈一天的日子,就是从早上这朵盛开的蓝火焰开始的。
我们在迪里努尔大妈的笑颜里,坐在高高的葡萄架下与吐尔逊·拖乎提老人喝茶、聊天。
杏花谢了残红,将落未落。地上摆着大叶海棠,发红的叶片下露出一串串艳红的海棠花。几棵无花果树泛着新绿的叶片,在风中支棱着耳朵听老人给我们讲述。六十二岁的吐尔逊·拖乎提老人是迪里努尔大妈的老伴儿。我学着他的样子盘腿坐在宽大的铺着花毯的卡尔瓦特上,透过刚刚抽芽的藤蔓,阳光斑驳地照在脸上。
他的讲述,是土泥墙上飘过的炊烟,沿着铁皮卷的黑烟囱一柱一柱向天空中散开。穿过岁月的烟尘,有片刻他的目光变得迷离,仿佛眼下的日子如梦一样不真实。
看着老人咧着嘴笑出一口大白牙,我理解了吐尔逊·托乎提老人现实的喜悦和满足。
一只麻雀扑棱着翅膀呼地飞过去,像恶作剧的孩子,“叽”的一声,鸟粪落在吐尔逊·拖乎提老人的手背上,老人若无其事地从花盆里揪下一片叶子擦擦手说,女儿已经出嫁,现在和儿子一起住,面积一百六十平方米(带院子),是政府盖的富民安居房。麻雀的小调皮丝毫没有让他不快,他的情绪被眼前的日子充满着,好像不说出来就会被风绊住,而过去那么长的岁月,像旧抹布一样的日子,终于不用再过了。剩下的时间都是用来喜悦、歌唱的。至于鸟粪么,也是美好生活的点缀。
老人的房子装修得很讲究,屋顶正中是饰有凹凸花纹的石膏板吊顶,墙顶的四周贴着欧式拱形线条。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一瓶盛开的玫瑰,深红浅红的花瓣娇艳欲滴,像他们如今的日子一样红火。竟然还是十字绣。见我看得仔细,儿媳妇走过来说,那是妈妈绣的。迪里努尔大妈?我不由得暗自惊讶,真是不能忽略院子中间坐着的那位脸上沟壑纵横、一直含笑看着我们的老妇人。
民间的老妇人谁不藏着一两手绝活?在她们粗糙的皮肤下掩盖着岁月无法消磨的细腻心思和对生活的朴素认知。对于艺术她们有天生的感知力,十字绣色彩夸张又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针脚细密匀称,明面上看不见一点线头。这些娴熟的技能,是她们生活的日常。
迪里努尔大妈说,自从用上天然气再也不担心炉子里的火会灭,冬天的晚上再也不用起来添煤,房子里热乎乎的,墙也白白的,我有更多的时间绣花了。
吐尔逊·拖乎提老人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让人羡慕,周边村里的人都想把女儿嫁过来。村里已经娶进来一百多个周边的姑娘,我们的好日子大家都看得见。我仿佛看到过去那些燃煤伐薪的苦难,像吐尔逊老人脸上褶皱里藏着的沟壑,已经被现在的日子填充,全部舒展在他的脸上,生动、知足。
吐尔逊·拖乎提老人所在的村庄离天然气管道最近,先于其他村庄用上了天然气。他们红火洁净的日子,让远处的村民们很向往,他们也盼望着这样的日子有一天会随着天然气管道的延伸飞奔而至。
时间漫过岁月的轨迹,被柴烟熏染的过往一点点地退去。清洁、便捷、美好的生活一天天向他们走来。
二
库尔勒于197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库尔勒如同新生的婴儿般笨拙、艰难地开始了它的萌动。
一切都是刚刚苏醒的样子,一切都是原始、自然的,处处散发着新奇的、朴素的美。它是天山嵌在库鲁克塔格山最年轻的孩子,是南天山脚下的一粒沙,夹在岁月的蚌壳里磨砺。
库尔勒又称“梨城”,以盛产香梨闻名。
梨花盛开的时候是这座边塞小城最美的季节。
小城被梨园包围着,上百亩梨园一片雪白,梨花开得正盛。千朵万朵的梨花铺排开来,眩目、浪漫、迷幻。春风过处花潮涌动,置身在花海亦真亦幻。那洁白素雅的姿态也让你恬静、幽谧,仿佛听得见灵魂的歌吟。天上白云悠游,树上绚烂着像雪一样的梨花,蓝色长空如深邃的海洋,不知是花在涌动还是天上的云在涌动。
春是一树花,夏是一树绿,秋是满树香梨。香梨如鸭蛋大小,皮薄多汁,秋天成熟的香梨泛着油亮的光泽,翠绿的皮儿泛着潮红,如同少女羞涩的脸颊。
库尔勒也像少女一样掀开了它羞涩的面纱。
1980年代初到处是低矮的平房,两层高的人民商场是代表性建筑。人民东路是主要街道。街上往来的多是自行车和行人,虽是单车道,却很宽敞。偶尔穿行在马路上的车辆像庞然大物。人们出门大多数时候是骑自行车。乘坐四轮的马车——“马的”(当地人给它起的时髦名字)出行算是豪华的了,只要五角钱就可以从市中心的人民商场回到家,约二十分钟的路程。
“马的”一步一晃地走在空旷的路上,马蹄声缓慢悠长。马蹄一下一下叩击在路面上,扬起的灰尘在空中打着旋,一会儿就消散在风中。挂在天边的夕阳应和着它的节奏慢慢地燃烧,好像从不担心夜晚的到来。这样的夕阳和蹄声贯穿我整个中学时代,从未发生过改变,像梨城发展的节奏一样缓,一样慢。
站在人民商场二楼一眼就望穿了整个城市,几条主要的街道尽收眼底。新华书店紧邻人民商场。坐在新华书店的书堆里,那些书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在我幼小的心里,感觉那就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想来那时的视野多么狭窄,却又多么自以为“大”啊。
从南方吹来的春风,讲述着春天的故事,也照拂着这座边塞小城的角角落落。
那些先进的理念,那些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一桩桩实例,现代化理念、新技术、新思路像冲出山林的猛虎叫嚣着、撞击着梨城多年不变的陈旧和落后。
小城羞澀的门扉一经打开,就开始了它的新生。从远方注入的新鲜空气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的春天。
三
命运的玄机像拉长的杠杆,只等着一个合适的支点来撬动。 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擂响了战鼓,一群身着红色信号服的石油人走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勒有史以来第一次汇聚了这么多五湖四海的人,第一次运来这么多的石油重型装备,第一次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的大本营。
库尔勒距塔克拉玛干沙漠仅七十公里。
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石油人,用敦实的脚步,踏出阵阵春雷。久违的雷声唤醒了塔克拉玛干的酣眠。
宁静的小城突然间变得不安分起来。
红色队伍像钢铁洪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震的炮声和钻机的轰鸣打破了亘古的沉寂。
一个油气井获得成功的消息传来,库尔勒人与石油人一样欢悦着、欣喜着。淳朴好客的库尔勒人民全力支持着石油,努力做着为石油会战服务的一切事情,像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人民支援子弟兵打仗那样,斗志昂扬,神情喜悦。
而石油就是这个城市的支点。
风先是把胜利的果实带到了城市。塔里木第一座油田投入开发后,库尔勒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它清洁、便捷、价廉。风把这个消息散布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个个摆脱了煤烟苦楚的人们,为再也不用生火做饭感到高兴。过去做一顿饭要捡柴、劈柴、买煤,现在只需要一个按钮就解决了。还有什么变化比摆脱一日三餐灶台上的柴烟来得更实惠?!
接着,沙漠深处一条天然气管道通到库尔勒,居民们开始用上了天然气。
库尔勒是新疆第一个使用天然气的城市,从液化气到天然气,不到十年时间。
孔雀河南岸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马路上车辆陡然增多,人流穿梭,“马的”一夜之间消失。
黄色的面包车出现,那是梨城最早的出租车——“面的”。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变成了公交车,单车道的马路变成了双车道,车来车往,人声鼎沸。我是其中的受益者。从工作单位回家是一个大上坡,骑自行车要十五分钟,上坡路像个吸血鬼,消耗着我的体力和时间,让原本并不远的路也变得漫长。不记得那条路蒸发了我多少汗水,留下了多少抱怨的話。而我终于摆脱了骑行的辛苦,公交车通到家门口,五角钱就能到家。和我一样欢喜的还有老人和孩子们,公交车代替了步行,他们出门上街采购更加方便了。
道路变成四车道、六车道、甚至八车道,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横跨孔雀河上。
孔雀河像灰姑娘一样穿上了华丽的羽衣。
孔雀河从东向西穿城而过,是这个城市的母亲河。从前它像任何一条普通的河流一样不起眼,蜿蜒在孔雀河南岸,河床狭窄,岸上是逼窄的沙石小道。时光再往前回溯,孔雀河南岸被翠绿的庄稼地、果园、散落其间的低矮村庄和泥土房包围。
1989年石油勘探开发进驻梨城,石油生活基地建在孔雀河南岸。孔雀河开始了它华美的转身。
低矮的泥土房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替代,孔雀河南岸开始有规划地种植各种观赏性灌木。河道修宽,两岸的河堤由一色大方砖铺就,岸上铺着彩色的方砖步道。
孔雀河南岸竖起宽一百一十米的巨幅大理石浮雕墙《新世纪的脉搏》。
楼兰姑娘,硬朗刚毅的石油工人,测量、勘探、钻采、开发的工作场面,沙漠、骆驼、香梨、欢乐的民族歌舞,画面正中则是一只托起能源之火的巨手。整幅画面展示着古老的时光和先进文明的撞击,今昔的发展与变化。由天然气点燃的火炬象征着被石油惠泽的这座城市的光明未来。
浮雕墙的华丽还在于立在岸边的汉白玉雕塑群。古典的维纳斯、圣经中的小英雄大卫、小天使、泉水女神,他们风姿各异带着西方美好的传说与憧憬给河岸涂上异域的文化气息。岸边楼台错落,花树缤纷,人影攒动,河流和生活小区融为一体。孔雀河南岸成为梨城知名的步行风景带。
城市开始向高处、向四面八方舒展着自己华丽的身姿,孔雀河成为市区繁华中心,十几层高楼已是陈年旧事,如今河两岸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争雄似地把伟岸的身影倒映在河面上。
库尔勒被注入新的活力,仿佛每一天都在生长。
变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如果追溯起点,那一定是从脚下开始的。是的,从路开始,路是驶向希望的起点,也是贫瘠走向繁华的起点。
多少年来,塔克拉玛干以它变幻莫测和未被开掘的神秘吸引着无数的人。温柔时它似娴静的少女,曼妙的线条起伏绵延,在月的清辉下像一个个赤诚的裸体,给人无限想象和迷恋;狰狞时又搅得天地混沌,翻卷的流沙飞扬跋扈,人的身体发肤无不被细沙侵入。尤为恐怖的是,它吹过的地方踪迹全无,刹那间让人方向莫明,心惊胆颤。它被称为“死亡之海”,意思是进去出不来。风从这里经过,掀起被掩埋的秘密,又把更多的秘密埋藏得更深。可以想象斯文·赫定对大沙漠的魂牵梦萦。然而大沙漠变幻莫测的神秘,始终无法让他们更深入。他们带着觊觎已久却又苦于无法进入的渴望和恐惧,进入,又逃离。斯文·赫定更不会想到百年之后,石油人在他险些丧命的大沙漠,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沙漠公路。
这是一条通往沙漠心脏的路,打通荒芜与富饶的神秘。这向南延伸的路,把隐藏在时间阴影里的贫穷和财富接通。
时光在流沙翻涌中逝去。塔克拉玛干不再只是单调的黄色,它被赋予了色彩和生命,变得生机勃勃,变得丰富多彩。耐干旱的梭梭、红柳像两条绿色的游龙随着沙漠公路蜿蜒起伏,忠心耿耿地日夜守护着黑色的缎带。
时光箭一般地逝去。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葱茏可喜。
风来了又去,流沙淹没的足迹被覆盖,而如今却通过这条路,豁然洞开,让一个个古旧的村落,让一张张黧黑的脸庞变得坦荡、通透。也是风,以奔跑的速度,让一条条能源管道向塔里木盆地周边辐射、延伸。
四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石油作为一个深埋在地底的资源,被挖掘和开采,以其他形式创造着它的价值和附加价值。一个城市如同一个杠杆,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和辐射着周边地区的发展,扩大着一个城市的外延。
还是路。
沿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库尔勒,从沙漠公路出发经阿克苏、阿图什、喀什、乌恰到南部的和田、墨玉、洛浦、民丰……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主管道把散落在盆地周边的城郭和村庄穿成一条长两千四百二十四公里的蓝金项链,熠熠蓝光在塔里木盆地周边闪烁…… 路以风的倍速延伸、辐射着,向南,再向西。一条路把日子延伸到远方,把日子与时代连接起来。
喀什市老城区改造,墙壁上一条条醒目的金黄色管道把福气送进家家户户。
库尔班江装修一新的家,位于喀什老城区改造建设的新社区。在新居他妙语连珠:“我们都是一家人——中国人。”“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我们是亲人。”“没有文化、不学文化,就不能理解我们的团结。”……
库尔班的话像金子一样击中我们的心,看着雪白的墙壁,看着簇新的燃气灶,这些来自肺腑的言语恳切、真诚,让我们的心变得湿润润的。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缘于日常的一日三餐。他们是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他们由衷感谢天然气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新疆是祖国西部辽阔的疆域,各民族同胞自古以来心手相连,共经风雨,共同经历了发生在新疆大地上的变化,是这片大地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维护者。
塔吉妮莎·斯拉木的新房也在这里。新房子敞亮,沙发扶手和靠背上搭着白色的角巾,上面是她亲手绣的花。她家的老房子在花盆巴扎一带,只有三十二平方米,全家十二口人居住在那里。老房子又破又旧,下雨天特别危险,上厕所要到邻居家。她说,我们一家三代人住在那座房子里几十年了,房子漏雨,补了这边补那边。从来没有想过日子会变化得这么快,从规划建设至搬进新房不到三年时间。政府给我们分了新房子,每个月还有低保金,暖气费也补贴一半,我们生活再也不用发愁了。现在的日子让我们每天都像过节一样高兴。
我无法想象十二口人居住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是如何生活的,但是看到塔吉妮沙脸上露出玫瑰般明艷、知足的笑容,心里所有的疑惑都化解了。
这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用灵巧的心思装点着自己的新居,把一盆盆绿色植物养得生机盎然,像他们活泼的言语,像他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其实,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还有什么比从烟熏火燎的灶台中摆脱出来更实际、更幸福的事呢。
七十岁的阿不都瓦克·依明老人说:“我们用上了全国最便宜的气,一立方不到一块钱。做饭和取暖,一年下来两千块钱就足够了。现在的日子像梦一样。我活到现在的岁数值了。”那一刻他脸上仿佛被幸福的蓝色火焰笼罩。老人说,从前做饭烧柴,烟熏得眼睛直流泪,灶台、墙壁都是黑的。那时候的日子太漫长了,尤其是冬天,每个夜晚都是煎熬。对一个患有风湿的人来说,冷受不了,那漫长的打柴的路更受不了,那样的颠簸简直就是受难。现在好了,蓝金的火焰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我年龄大了,远的路跑不动了,用上了天然气,简直过上了天堂般的日子。
这些质朴的人不懂得埋藏在地底下的石油是什么,却感受到了石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当地百姓眼里,身穿红色工服的石油人,就是给村民们带来福气的人。石油人那身红衣喜庆又醒目,他们带来先进的生活方式,让当地的百姓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石油人工作踏实利索,像风一样迅速地席卷当地百姓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变化的快捷;石油人带来的蓝金火焰,迅速让当地百姓的日子变得沸腾、喜悦。满足和无法言喻的话语,像欢快的麦西来甫从村民们的舞姿和歌声中流淌出来,这些像金子一样的日子啊,是村民们发自心底的赞美。当地百姓只能用“红衣大哥”这样有色彩标识的亲切称呼,表达他们的满足和对日常生活的欣喜。
当地人民依靠砍伐沙漠植被做饭、取暖的日子,如今成为了历史,从“燃煤伐薪时代”跨入“绿色能源时代”。
日子像飞奔的箭镞,从流动的帐篷一下子就住进高高的楼房,从烟熏火燎到直接用上清洁的天然气,快得像坐上了飞机。
五
库尔勒从1979年建市始,至今已近四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石油勘探开发带动了它的发展。以库尔勒为圆心,地底下的输油输气管道沿塔地木盆地向周边辐射,惠及了南疆广大居民的生活。它从库鲁克塔格山蚌腹里的一块石头,经历岁月的沧桑蜕变成西部塞外的一颗明珠。
库尔勒成为让人羡慕的“塞外明珠”、“山水梨城”。
流水带走光阴,带走与光阴有关的故事,那些匆匆而过的日子,竟叫人生出无限的留恋。
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如河流的倒影般恒在。天鹅每年冬天飞来这儿过冬,翩跹的姿态让人内心喜悦、安宁。行在孔雀河宽敞的步道,从前逼仄的沙石路,像旧日的补丁被遗弃在时间的影像中。有人倚着岸边栏杆喂食天鹅,从喧闹的人群中,你能感受到欢腾的、世俗的、有声有色有味的日子,再也没什么时候比这一刻更真实地存在。
看着车辆穿梭的街道,拥挤的人流让我感到恍惚,从前的村落和庄稼地已成为眼前的高楼大厦,那些旧日的时光,低矮的砖房,石子路扬起的尘土,从脑海里闪过,仿佛电影的旧胶片在新与旧的时空隧道拉伸。一座座造型独特的大桥和眼前往来匆忙的行人,在历史与现实的更迭演变中魔幻般坚硬地存在。
打量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感受城市像箭一样飞奔的日子,我竟也像吐尔逊·托乎提老人一样泪眼迷离:这是我生长的库尔勒么……
责任编辑:方娜
——题记
一
“啪”的一声,一抹蓝色的火焰蹿了起来,火的外焰镶着一层淡蓝色的金边,像含苞的花骨朵。火焰开始只是中间开放,瞬间沿着炉圈的外沿开出了一朵更大的花,晃动着透明又热烈的光,映红了迪里努尔大妈的笑脸。迪里努尔大妈一天的日子,就是从早上这朵盛开的蓝火焰开始的。
我们在迪里努尔大妈的笑颜里,坐在高高的葡萄架下与吐尔逊·拖乎提老人喝茶、聊天。
杏花谢了残红,将落未落。地上摆着大叶海棠,发红的叶片下露出一串串艳红的海棠花。几棵无花果树泛着新绿的叶片,在风中支棱着耳朵听老人给我们讲述。六十二岁的吐尔逊·拖乎提老人是迪里努尔大妈的老伴儿。我学着他的样子盘腿坐在宽大的铺着花毯的卡尔瓦特上,透过刚刚抽芽的藤蔓,阳光斑驳地照在脸上。
他的讲述,是土泥墙上飘过的炊烟,沿着铁皮卷的黑烟囱一柱一柱向天空中散开。穿过岁月的烟尘,有片刻他的目光变得迷离,仿佛眼下的日子如梦一样不真实。
看着老人咧着嘴笑出一口大白牙,我理解了吐尔逊·托乎提老人现实的喜悦和满足。
一只麻雀扑棱着翅膀呼地飞过去,像恶作剧的孩子,“叽”的一声,鸟粪落在吐尔逊·拖乎提老人的手背上,老人若无其事地从花盆里揪下一片叶子擦擦手说,女儿已经出嫁,现在和儿子一起住,面积一百六十平方米(带院子),是政府盖的富民安居房。麻雀的小调皮丝毫没有让他不快,他的情绪被眼前的日子充满着,好像不说出来就会被风绊住,而过去那么长的岁月,像旧抹布一样的日子,终于不用再过了。剩下的时间都是用来喜悦、歌唱的。至于鸟粪么,也是美好生活的点缀。
老人的房子装修得很讲究,屋顶正中是饰有凹凸花纹的石膏板吊顶,墙顶的四周贴着欧式拱形线条。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一瓶盛开的玫瑰,深红浅红的花瓣娇艳欲滴,像他们如今的日子一样红火。竟然还是十字绣。见我看得仔细,儿媳妇走过来说,那是妈妈绣的。迪里努尔大妈?我不由得暗自惊讶,真是不能忽略院子中间坐着的那位脸上沟壑纵横、一直含笑看着我们的老妇人。
民间的老妇人谁不藏着一两手绝活?在她们粗糙的皮肤下掩盖着岁月无法消磨的细腻心思和对生活的朴素认知。对于艺术她们有天生的感知力,十字绣色彩夸张又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针脚细密匀称,明面上看不见一点线头。这些娴熟的技能,是她们生活的日常。
迪里努尔大妈说,自从用上天然气再也不担心炉子里的火会灭,冬天的晚上再也不用起来添煤,房子里热乎乎的,墙也白白的,我有更多的时间绣花了。
吐尔逊·拖乎提老人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让人羡慕,周边村里的人都想把女儿嫁过来。村里已经娶进来一百多个周边的姑娘,我们的好日子大家都看得见。我仿佛看到过去那些燃煤伐薪的苦难,像吐尔逊老人脸上褶皱里藏着的沟壑,已经被现在的日子填充,全部舒展在他的脸上,生动、知足。
吐尔逊·拖乎提老人所在的村庄离天然气管道最近,先于其他村庄用上了天然气。他们红火洁净的日子,让远处的村民们很向往,他们也盼望着这样的日子有一天会随着天然气管道的延伸飞奔而至。
时间漫过岁月的轨迹,被柴烟熏染的过往一点点地退去。清洁、便捷、美好的生活一天天向他们走来。
二
库尔勒于197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库尔勒如同新生的婴儿般笨拙、艰难地开始了它的萌动。
一切都是刚刚苏醒的样子,一切都是原始、自然的,处处散发着新奇的、朴素的美。它是天山嵌在库鲁克塔格山最年轻的孩子,是南天山脚下的一粒沙,夹在岁月的蚌壳里磨砺。
库尔勒又称“梨城”,以盛产香梨闻名。
梨花盛开的时候是这座边塞小城最美的季节。
小城被梨园包围着,上百亩梨园一片雪白,梨花开得正盛。千朵万朵的梨花铺排开来,眩目、浪漫、迷幻。春风过处花潮涌动,置身在花海亦真亦幻。那洁白素雅的姿态也让你恬静、幽谧,仿佛听得见灵魂的歌吟。天上白云悠游,树上绚烂着像雪一样的梨花,蓝色长空如深邃的海洋,不知是花在涌动还是天上的云在涌动。
春是一树花,夏是一树绿,秋是满树香梨。香梨如鸭蛋大小,皮薄多汁,秋天成熟的香梨泛着油亮的光泽,翠绿的皮儿泛着潮红,如同少女羞涩的脸颊。
库尔勒也像少女一样掀开了它羞涩的面纱。
1980年代初到处是低矮的平房,两层高的人民商场是代表性建筑。人民东路是主要街道。街上往来的多是自行车和行人,虽是单车道,却很宽敞。偶尔穿行在马路上的车辆像庞然大物。人们出门大多数时候是骑自行车。乘坐四轮的马车——“马的”(当地人给它起的时髦名字)出行算是豪华的了,只要五角钱就可以从市中心的人民商场回到家,约二十分钟的路程。
“马的”一步一晃地走在空旷的路上,马蹄声缓慢悠长。马蹄一下一下叩击在路面上,扬起的灰尘在空中打着旋,一会儿就消散在风中。挂在天边的夕阳应和着它的节奏慢慢地燃烧,好像从不担心夜晚的到来。这样的夕阳和蹄声贯穿我整个中学时代,从未发生过改变,像梨城发展的节奏一样缓,一样慢。
站在人民商场二楼一眼就望穿了整个城市,几条主要的街道尽收眼底。新华书店紧邻人民商场。坐在新华书店的书堆里,那些书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在我幼小的心里,感觉那就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想来那时的视野多么狭窄,却又多么自以为“大”啊。
从南方吹来的春风,讲述着春天的故事,也照拂着这座边塞小城的角角落落。
那些先进的理念,那些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一桩桩实例,现代化理念、新技术、新思路像冲出山林的猛虎叫嚣着、撞击着梨城多年不变的陈旧和落后。
小城羞澀的门扉一经打开,就开始了它的新生。从远方注入的新鲜空气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的春天。
三
命运的玄机像拉长的杠杆,只等着一个合适的支点来撬动。 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擂响了战鼓,一群身着红色信号服的石油人走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勒有史以来第一次汇聚了这么多五湖四海的人,第一次运来这么多的石油重型装备,第一次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的大本营。
库尔勒距塔克拉玛干沙漠仅七十公里。
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石油人,用敦实的脚步,踏出阵阵春雷。久违的雷声唤醒了塔克拉玛干的酣眠。
宁静的小城突然间变得不安分起来。
红色队伍像钢铁洪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震的炮声和钻机的轰鸣打破了亘古的沉寂。
一个油气井获得成功的消息传来,库尔勒人与石油人一样欢悦着、欣喜着。淳朴好客的库尔勒人民全力支持着石油,努力做着为石油会战服务的一切事情,像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人民支援子弟兵打仗那样,斗志昂扬,神情喜悦。
而石油就是这个城市的支点。
风先是把胜利的果实带到了城市。塔里木第一座油田投入开发后,库尔勒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它清洁、便捷、价廉。风把这个消息散布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个个摆脱了煤烟苦楚的人们,为再也不用生火做饭感到高兴。过去做一顿饭要捡柴、劈柴、买煤,现在只需要一个按钮就解决了。还有什么变化比摆脱一日三餐灶台上的柴烟来得更实惠?!
接着,沙漠深处一条天然气管道通到库尔勒,居民们开始用上了天然气。
库尔勒是新疆第一个使用天然气的城市,从液化气到天然气,不到十年时间。
孔雀河南岸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马路上车辆陡然增多,人流穿梭,“马的”一夜之间消失。
黄色的面包车出现,那是梨城最早的出租车——“面的”。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变成了公交车,单车道的马路变成了双车道,车来车往,人声鼎沸。我是其中的受益者。从工作单位回家是一个大上坡,骑自行车要十五分钟,上坡路像个吸血鬼,消耗着我的体力和时间,让原本并不远的路也变得漫长。不记得那条路蒸发了我多少汗水,留下了多少抱怨的話。而我终于摆脱了骑行的辛苦,公交车通到家门口,五角钱就能到家。和我一样欢喜的还有老人和孩子们,公交车代替了步行,他们出门上街采购更加方便了。
道路变成四车道、六车道、甚至八车道,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横跨孔雀河上。
孔雀河像灰姑娘一样穿上了华丽的羽衣。
孔雀河从东向西穿城而过,是这个城市的母亲河。从前它像任何一条普通的河流一样不起眼,蜿蜒在孔雀河南岸,河床狭窄,岸上是逼窄的沙石小道。时光再往前回溯,孔雀河南岸被翠绿的庄稼地、果园、散落其间的低矮村庄和泥土房包围。
1989年石油勘探开发进驻梨城,石油生活基地建在孔雀河南岸。孔雀河开始了它华美的转身。
低矮的泥土房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替代,孔雀河南岸开始有规划地种植各种观赏性灌木。河道修宽,两岸的河堤由一色大方砖铺就,岸上铺着彩色的方砖步道。
孔雀河南岸竖起宽一百一十米的巨幅大理石浮雕墙《新世纪的脉搏》。
楼兰姑娘,硬朗刚毅的石油工人,测量、勘探、钻采、开发的工作场面,沙漠、骆驼、香梨、欢乐的民族歌舞,画面正中则是一只托起能源之火的巨手。整幅画面展示着古老的时光和先进文明的撞击,今昔的发展与变化。由天然气点燃的火炬象征着被石油惠泽的这座城市的光明未来。
浮雕墙的华丽还在于立在岸边的汉白玉雕塑群。古典的维纳斯、圣经中的小英雄大卫、小天使、泉水女神,他们风姿各异带着西方美好的传说与憧憬给河岸涂上异域的文化气息。岸边楼台错落,花树缤纷,人影攒动,河流和生活小区融为一体。孔雀河南岸成为梨城知名的步行风景带。
城市开始向高处、向四面八方舒展着自己华丽的身姿,孔雀河成为市区繁华中心,十几层高楼已是陈年旧事,如今河两岸二三十层的高楼大厦争雄似地把伟岸的身影倒映在河面上。
库尔勒被注入新的活力,仿佛每一天都在生长。
变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如果追溯起点,那一定是从脚下开始的。是的,从路开始,路是驶向希望的起点,也是贫瘠走向繁华的起点。
多少年来,塔克拉玛干以它变幻莫测和未被开掘的神秘吸引着无数的人。温柔时它似娴静的少女,曼妙的线条起伏绵延,在月的清辉下像一个个赤诚的裸体,给人无限想象和迷恋;狰狞时又搅得天地混沌,翻卷的流沙飞扬跋扈,人的身体发肤无不被细沙侵入。尤为恐怖的是,它吹过的地方踪迹全无,刹那间让人方向莫明,心惊胆颤。它被称为“死亡之海”,意思是进去出不来。风从这里经过,掀起被掩埋的秘密,又把更多的秘密埋藏得更深。可以想象斯文·赫定对大沙漠的魂牵梦萦。然而大沙漠变幻莫测的神秘,始终无法让他们更深入。他们带着觊觎已久却又苦于无法进入的渴望和恐惧,进入,又逃离。斯文·赫定更不会想到百年之后,石油人在他险些丧命的大沙漠,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沙漠公路。
这是一条通往沙漠心脏的路,打通荒芜与富饶的神秘。这向南延伸的路,把隐藏在时间阴影里的贫穷和财富接通。
时光在流沙翻涌中逝去。塔克拉玛干不再只是单调的黄色,它被赋予了色彩和生命,变得生机勃勃,变得丰富多彩。耐干旱的梭梭、红柳像两条绿色的游龙随着沙漠公路蜿蜒起伏,忠心耿耿地日夜守护着黑色的缎带。
时光箭一般地逝去。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葱茏可喜。
风来了又去,流沙淹没的足迹被覆盖,而如今却通过这条路,豁然洞开,让一个个古旧的村落,让一张张黧黑的脸庞变得坦荡、通透。也是风,以奔跑的速度,让一条条能源管道向塔里木盆地周边辐射、延伸。
四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石油作为一个深埋在地底的资源,被挖掘和开采,以其他形式创造着它的价值和附加价值。一个城市如同一个杠杆,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和辐射着周边地区的发展,扩大着一个城市的外延。
还是路。
沿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库尔勒,从沙漠公路出发经阿克苏、阿图什、喀什、乌恰到南部的和田、墨玉、洛浦、民丰……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主管道把散落在盆地周边的城郭和村庄穿成一条长两千四百二十四公里的蓝金项链,熠熠蓝光在塔里木盆地周边闪烁…… 路以风的倍速延伸、辐射着,向南,再向西。一条路把日子延伸到远方,把日子与时代连接起来。
喀什市老城区改造,墙壁上一条条醒目的金黄色管道把福气送进家家户户。
库尔班江装修一新的家,位于喀什老城区改造建设的新社区。在新居他妙语连珠:“我们都是一家人——中国人。”“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我们是亲人。”“没有文化、不学文化,就不能理解我们的团结。”……
库尔班的话像金子一样击中我们的心,看着雪白的墙壁,看着簇新的燃气灶,这些来自肺腑的言语恳切、真诚,让我们的心变得湿润润的。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缘于日常的一日三餐。他们是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他们由衷感谢天然气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新疆是祖国西部辽阔的疆域,各民族同胞自古以来心手相连,共经风雨,共同经历了发生在新疆大地上的变化,是这片大地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维护者。
塔吉妮莎·斯拉木的新房也在这里。新房子敞亮,沙发扶手和靠背上搭着白色的角巾,上面是她亲手绣的花。她家的老房子在花盆巴扎一带,只有三十二平方米,全家十二口人居住在那里。老房子又破又旧,下雨天特别危险,上厕所要到邻居家。她说,我们一家三代人住在那座房子里几十年了,房子漏雨,补了这边补那边。从来没有想过日子会变化得这么快,从规划建设至搬进新房不到三年时间。政府给我们分了新房子,每个月还有低保金,暖气费也补贴一半,我们生活再也不用发愁了。现在的日子让我们每天都像过节一样高兴。
我无法想象十二口人居住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是如何生活的,但是看到塔吉妮沙脸上露出玫瑰般明艷、知足的笑容,心里所有的疑惑都化解了。
这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用灵巧的心思装点着自己的新居,把一盆盆绿色植物养得生机盎然,像他们活泼的言语,像他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其实,对于家庭主妇来说,还有什么比从烟熏火燎的灶台中摆脱出来更实际、更幸福的事呢。
七十岁的阿不都瓦克·依明老人说:“我们用上了全国最便宜的气,一立方不到一块钱。做饭和取暖,一年下来两千块钱就足够了。现在的日子像梦一样。我活到现在的岁数值了。”那一刻他脸上仿佛被幸福的蓝色火焰笼罩。老人说,从前做饭烧柴,烟熏得眼睛直流泪,灶台、墙壁都是黑的。那时候的日子太漫长了,尤其是冬天,每个夜晚都是煎熬。对一个患有风湿的人来说,冷受不了,那漫长的打柴的路更受不了,那样的颠簸简直就是受难。现在好了,蓝金的火焰照亮了我们的生活,我年龄大了,远的路跑不动了,用上了天然气,简直过上了天堂般的日子。
这些质朴的人不懂得埋藏在地底下的石油是什么,却感受到了石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当地百姓眼里,身穿红色工服的石油人,就是给村民们带来福气的人。石油人那身红衣喜庆又醒目,他们带来先进的生活方式,让当地的百姓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石油人工作踏实利索,像风一样迅速地席卷当地百姓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变化的快捷;石油人带来的蓝金火焰,迅速让当地百姓的日子变得沸腾、喜悦。满足和无法言喻的话语,像欢快的麦西来甫从村民们的舞姿和歌声中流淌出来,这些像金子一样的日子啊,是村民们发自心底的赞美。当地百姓只能用“红衣大哥”这样有色彩标识的亲切称呼,表达他们的满足和对日常生活的欣喜。
当地人民依靠砍伐沙漠植被做饭、取暖的日子,如今成为了历史,从“燃煤伐薪时代”跨入“绿色能源时代”。
日子像飞奔的箭镞,从流动的帐篷一下子就住进高高的楼房,从烟熏火燎到直接用上清洁的天然气,快得像坐上了飞机。
五
库尔勒从1979年建市始,至今已近四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石油勘探开发带动了它的发展。以库尔勒为圆心,地底下的输油输气管道沿塔地木盆地向周边辐射,惠及了南疆广大居民的生活。它从库鲁克塔格山蚌腹里的一块石头,经历岁月的沧桑蜕变成西部塞外的一颗明珠。
库尔勒成为让人羡慕的“塞外明珠”、“山水梨城”。
流水带走光阴,带走与光阴有关的故事,那些匆匆而过的日子,竟叫人生出无限的留恋。
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如河流的倒影般恒在。天鹅每年冬天飞来这儿过冬,翩跹的姿态让人内心喜悦、安宁。行在孔雀河宽敞的步道,从前逼仄的沙石路,像旧日的补丁被遗弃在时间的影像中。有人倚着岸边栏杆喂食天鹅,从喧闹的人群中,你能感受到欢腾的、世俗的、有声有色有味的日子,再也没什么时候比这一刻更真实地存在。
看着车辆穿梭的街道,拥挤的人流让我感到恍惚,从前的村落和庄稼地已成为眼前的高楼大厦,那些旧日的时光,低矮的砖房,石子路扬起的尘土,从脑海里闪过,仿佛电影的旧胶片在新与旧的时空隧道拉伸。一座座造型独特的大桥和眼前往来匆忙的行人,在历史与现实的更迭演变中魔幻般坚硬地存在。
打量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感受城市像箭一样飞奔的日子,我竟也像吐尔逊·托乎提老人一样泪眼迷离:这是我生长的库尔勒么……
责任编辑: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