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shh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给学生讲授“答题技巧”,而忽略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得不到提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诗歌教学方法。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身世背景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诗歌鉴赏中,只有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与写作背景,才可以了解诗歌的内涵。比如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而现在却多用来形容教师的无私付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作者的身世背景,这样在诗歌鉴赏中才会踏出坚实的一步。
  例如,在讲授《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作者的身世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什么时代呢?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又十分腐败,陶渊明少时曾有过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在官场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决定辞官回家,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给学生交待了时代背景之后,學生对于诗歌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理解的更加容易,官场对于陶渊明来说就是“樊笼”,而“自然”就是他的田园生活。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歌思想内涵
  在古典诗歌中,运用的典故十分多。古人喜欢用典,或是借古讽今或是以古言志,如果我们在诗歌鉴赏中不了解这些常用的典故,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难理解。比如关于古代美人的典故,西施有“倾城”、“效颦”、“浣纱”等,红拂女有“红尘三侠”等典故。
  例如,在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来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于是学生有的在网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经过学生的搜集分析,“孙仲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寄奴”指的是刘裕,而“封狼居胥”指的是霍去病曾在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结合诗歌,我们就可以知道,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在金朝盘踞在南宋的北方,作者是想借这些典故抒发“北伐”的心志。
  三、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之美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诗歌的意境作为诗歌最重要的元素,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意象组成的,但是又超越意境而存在。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表述的整体环境,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与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视频:一个姑娘,穿着丁香花衣裙,撑着油纸伞,行走在青苔石板路上,伴着淅沥小雨,在这样的唯美的画面之下,我让学生想象诗歌中构筑的画面。“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之后学生又继续想象诗歌中的下一个意象,“姑娘消失在画面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诗歌是一种颇具美感的艺术形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功利化”的诗歌教学观念,让学生深入到诗歌当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今天,我倒要看看春雨,看看它为什么这么讨人喜。  清晨,春雨便悄悄来到了人间。我睁大眼睛仔细看,春雨怎么这么细,它像牛毛,像细针,像绢丝,如丝如缕,要是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哩。忽然,我听到外面有阵阵“沙沙沙”的声音,我马上跑下楼,原来,是春雨落到地上的声音。我把手伸了出去,那柔柔细雨落到手上是那么清凉。再看地上的水洼,里面正漾着层层涟漪。路边的小花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珠
期刊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语文课程开发的维度就是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不同层级和不同角度。具体来说,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  一、教材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已经筛选了的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对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选择,体现了语文教育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理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由教材的
期刊
一月的華北,正处大雾弥漫的季节。  明明是清晨,却看不见阳光,明明是清晨,却没有一丝温度。冷空气滞留在地表,限制了空气的流动。工业化的尘土颗粒绕着弯儿回旋,楼下昨天才熬过药汤的药炉,苦涩的味道还没消散,和在沙土里一起,介入阴冷的气团。从家一路走到学校,凝固的大气将我包围。分明已经透过霾层看到漂浮在上空的阳光稀释着雾气,可是,雾依旧在我的眼前滑动,遮蔽着视野里的土地。  放下书包,教室天花板的吊灯不
期刊
我突然打了个激灵,然后醒了。  天还没亮,正值没来暖气最冷的时候,我戴上表,哆哆嗦嗦地套上校服,一翻身,发现室友四仰八叉挂在床上。我看看窗外,没有人,没有光,只听见了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和风从窗子缝隙处钻进来摔打纱窗的声音。我望着天花板,想起了老师今天讲的什么东西,思路突然断了,无奈地摇摇头,重新钻进被窝,风从我的头顶吹过,感觉什么压在了我的头上,耳边一阵蜂鸣,我把枕巾包在头上,蒙上眼睛,沉沉入睡。
期刊
班魂是什么?班魂就是这个班级所形成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種目标,一种人人都要为之而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体现,是以集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传统。班主任在组建班集体时,就要给这个班注入这种“灵魂”——“班魂”。  一、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可行的班规  在开学初,每个班都会不约而同地制定自己的班规,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学生,很多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过于详细、复杂,具体到每个学生应该做什么,
期刊
《雪》这篇文章向来难懂,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执拗地不喜欢很多教参书上的见解:对江南雪的贬抑,对朔方雪的赞美。那是怎样的一幅“江南冬花雪野图”啊!如此的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占了本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如此,只是为了贬抑?我想,绝非仅仅如此。于是,带着对这篇文章的很多不懂,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按照下面的思路作了一次尝试。那个下午,面对着全校的教师,我居然没有一点紧张,只是看着窗外的雨,我即兴就改了早就设计好的导
期刊
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然被形成接受性学习的局面,形成唯书是上、唯师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一定要即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
期刊
《甜甜的泥土》是台湾现代作家黄飞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的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一篇文章可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节课我只想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还有就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对比写法的运用。所以在教学案的设计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
期刊
情境教学在中国的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学语文运用情境教学开始,到目前在学段上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文体上囊括了说明文、记叙文、散文、文言文、诗歌,内容上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与体验相结合以及教师情境创设能力提升等。但是,唯独缺少对初中学段小说阅读实施情境教学的理论论述、具体实施过程、情境创设方法以及实施效果的探索。其实,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情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这成为了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成为了我们语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根本点。初中语文拓展性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建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