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粉妆成梨花面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文学说到女性的化妆品,往往称为“脂粉”,这个词汇实际上是“胭脂”与“妆粉”的合称。所有的红色妆品都归在胭脂一项当中,“粉”则是指白色的化妆粉,搽敷在面庞或身体上,让皮肤显得细腻莹白。因为粉中一般者陟有香料或经过熏香,所以也常被呼作“香粉”。
  大约自先秦时代起,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了铅粉的制造方法。这种通过让黑铅发生化学反应造出的白粉质地轻细,洁白明净,所以既是建筑、美术、工艺中大量使用的白色颜料,也用于女性修饰面庞与身体。对于化妆来说,铅粉有个明显的优点,就是粘连性好,一旦涂到皮肤上,可以比较牢久,不容易“掉粉”。古人虽然也发明了米粉、蛤粉、滑石粉等妆粉,但其粘连性均不如铅粉,所以,最晚从汉代起,铅粉就成为化妆品中最重要的主力。
  铅粉实际上有个严重的缺点——带有毒性,长久擦用,会损害皮肤,让肤色因中毒而变黑。不过,鉴于找不到更好的替代物,所以铅粉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是女性化妆时依靠的主要妆品。不知为何,从汉代起,铅粉就被称为“胡粉”,此外,尚有辰粉、韶粉、桂粉、杭州粉、定粉、光粉、官粉、宫粉等各种叫法。因此,凡是在古人作品中看到这些名称,都可以肯定是指铅粉做成的化妆用粉。
  据《天工开物》等古代文献可知,铅粉炼制出来以后,通常会用水调匀,做成瓦、锭等形状,再晾干定型。据记载,清代北京的一些名牌化妆品店如“花汉冲”等,是采用前店后厂的方式,自行对铅粉进行加工。其具体工序便是把铅粉加入适当香料,用水调成浆糊状,然后通过小漏斗,泻漏到纱布上,形成一个个荸荠大小、窝头形的粉团,俗称“窝头粉”。因为这种粉块的形状也如滴落的梨形珠粒,所以还获得了一个更优雅的名称——“滴珠宫粉”或“滴珠香粉”。
  固定成团的粉锭更适合保存、运输以及买卖,所以古代女性从妆品店或者商贩手中买到、放置在妆奁内备用的,一般都是这种形式的干硬粉块。使用时,则是将其浸在清洁的液体内,让粉融软,转为湿粉,再用粉扑蘸满,扑到面上、身上。有意思的是,女性对于调粉的水液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是用清水,勤快女性会使用“井花水”,也就是天亮之后从井内打起的第一桶水。此时,井水经过一夜静置,杂质沉淀,格外清澄。据记载,明代宫廷中的后妃甚至派太监去特意收集夏日荷叶上的露水,以这种大自然中的清清露液来浸润妆粉。浸粉前,还需于水内放一点冰糖化开,或者加少许蜜,由此增加黏性,让妆粉更为贴牢地粘在皮肤上。
  贵妇们则通常在牛奶之内化一点冰糖,然后以之泡粉块,形成牛奶融成的湿粉,据说这样上粉,面庞会显得格外滋润,并且隐有光泽。
  到了冬天,则可以改用护面脂调粉。明人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一书就记载,把鹅油熬熟,再兑入香油,做成基础性的护面霜,以这种油脂来调匀白粉,匀涂在面上,既让皮肤显得富有光泽,又带有淡淡的香气,是明代女性在冬季流行的打底方式。
  不过,从宋代一直到明清,最被看重的调粉手段,乃是以“花露”为媒介。什么是花露?就是鲜花蒸馏的香水。在五代时,伊斯兰世界特产的名品“蔷薇露”——即玫瑰花蒸馏的香水——进口到中国,相关的香水蒸馏技术随后也传入广州及闽浙,于是宋人就有了“美人晓镜玉妆台,仙掌承来傅粉腮”(虞俦《广东漕王侨卿寄蔷薇露因用韵》)这样的诗句,元曲中也有唱词为“打底干南定粉,把蔷薇露和就”“蔷薇露羞和腻粉”,都是讲述以玫瑰香水调湿妆粉的做法。到了明清时期,各种花、叶蒸馏的香水都被发展出来,统称花露,以此般香水兑入一点蜜,然后去融润妆粉,仍然被认为是上佳选择:“匀粉,用蜜则近粘,且有光,不若蔷薇露或荷花露,略以蜜汁少许搅之。”(《佩环余韵》)
  仅从调粉方式的细致讲究,就可以感受到古代女性在化妆时是何等用心。在这样的消费群体面前,妆粉自身的品质当然更加受到重视。实际上,古代真正高档的白色妆粉,总是在铅粉的基础上,再配以名贵香料,并且加有几味修护皮肤、润肌养颜的药料。如元人所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列出的“常用和粉方”:
  好粉(一两),蜜陀僧(一钱),脑、麝(各少许),白檀(一钱),蛤粉(半两),轻粉(一钱),黄连(半钱,水淘,置纸上,干),黄粉(二钱),白米粉子(二钱)
  右件为细末,和匀,用。
  明代的美容护肤专著《香奁润色》里,则有“梨花白面香粉方”:
  官粉(十两),蜜陀僧(二钱),轻粉(五钱),白檀(二两),麝香(一钱),蛤粉(五钱)
  前三项先研绝细,加入麝香,每日鸡子白和水调,傅,令面莹白绝似梨花,更香,汉宫第一方也。
  这一配方是把蜜陀僧、轻粉、白檀香研成极细的粉,并且加入麝香,再与铅粉、蛤粉掺匀在一起,作为最终的妆粉成品。化妆时,用清水滴入鸡蛋清,对其加以稀释,然后用调和得稀稠适度的蛋清液来和粉,如此形成的湿粉擦到面上,会让面色呈现梨花一般细嫩的洁白。
  在书中,“梨花白面香粉方”不仅被冠以娇娆的名称,而且用“汉宫第一方”做包装,说赵飞燕们的时代就使用这样的粉来化妆。其实,轻粉、蜜陀僧、麝香、檀香大致都是晋唐时代才出现的材料,所以汉代后妃不可能用到如此精致的妆粉。奢侈品史上永远玩不腻的招数之一,就是挂靠历史上据传为风流华丽的宫廷,把自己打造成出处神秘、来历高贵的传世经典,对此,中国古人早就深谙其道了。
其他文献
中午12:00,Sence利用公司中午休息的时间溜了出来。在用作停车场的荒地上,他和Stash、Nick一起,即兴创作了涂鸦作品“iLook”。有一段时间没有玩涂鸦了,开始之前Sence拿着喷枪试了一会儿,他好像怕自己控制不好力量和速度。但当他画下第一个圆圈的时候,好像状态就来了。他说他拿着喷枪涂鸦的时候最自由。勾边、上色、描线、加阴影、做点缀、画背景,一切都感觉手到擒来。在Stash和Mos的分
期刊
成都人爱吃,于是出了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对于成都人康清来说,吃是人生头等大事,于是她画了一幅成都美食地图。地图的形状是只熊猫,上面画满了成都大街小巷的美食,每一家都是她自己去品尝过的。今年年初,她又出了一本手绘书叫《成都食光》,准备用手中的画笔继续将家乡美食发扬光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绘地图成了抢手货,各大旅游胜地都要有一张,有时候甚至出现四五个不同版本,就连康清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都
期刊
“如何用一句话描述你的家乡?”“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知乎网友冯小舟如是说。  “少不入川”的本义是说川内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因为很难被外面的世界发现,少年到了这里,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功成名就,而少年正是成功名之时,所以建议不要入川。  随着时间的变化,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难”已经不再是“少不入川”的理由,这句话也变成了成都人夸赞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
期刊
俗话说:“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也是这种爱美的天性促使了首饰的诞生。远古时代人类把树叶、野果、骨骼、牙齿等天然而成的材料用绳子编织在一起挂在脖子上,可以说这是首饰最原始的萌芽,同时也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开始。人类经过几千年佩戴珠宝首饰的历史演变,从以前的天然物到黄金、银、珍珠、宝石……但如何成就一件高级珠宝艺术臻品?被誉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的卡地亚,这个美誉伴随
期刊
殷九龙是媒体喜欢的那种采访对象。  还没火得大红大紫,不至流俗于追星捧月;瘦削、长发、一身黑色,典型大众幻想中的设计师艺术家形象;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能成为成都设计师中的佼佼者全靠一路摸爬滚打,又是段心酸血泪史;而2012年出品的陶瓷系列1/1000碰巧驾上了陶瓷热潮,让他的创意落实成有可能炙手可热的商品。我们处在信息消费时代的一个风口浪尖上,而人们最热衷于消费的,就是外表、故事和产品。这三样,殷
期刊
Prada女士一直是时尚界先锋的代名词,她的系列总是充满了反叛。有位著名的时装界的前辈曾形容要穿她的衣服,需要在衣橱里放—放,才能找到穿着的方式。Prada自由的想象力总能找到时尚的突破口,一直带给我们不断的惊喜。她和电影有着不解之源,前不久火热的《了不起的盖兹比》就是她和戏服师凯瑟琳·马丁的杰作。今年4月22日Prada将携手三位业界著名的戏服师打造北京的三家Prada店铺。他们是曾获得奥斯卡提
期刊
修女在河岸旁发现一件衣服,被人打捞上来、拾起、晾干,让它重获新生,几位名流女性入住在由修女开设的一家不知明的当地的旅馆里,嘴里说着不知道哪国的语言。蜂拥而至的狗仔队守候在酒店大堂,时刻等待女明星的出现。最后的主角是一条特殊的裙子,它好像是有生命的,她自己选择了主人,并突然让摄影师的照相机失了灵,它要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  这个奇异的故事和想法来自意大利电影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Alice Ro
期刊
我20世纪80年代生人,出生于马来西亚,在新加坡长大。我的童年非常简单,成长的过程中身边的环境也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是第四代海外华侨,对于生命中的种种际遇我总是心存感激。2013年的时候我成为一名父亲,感谢上天的眷顾,让我拥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她充满好奇心、友善、精力充沛,对身边的事物总是跃跃欲试。我用影像记录她成长过程的动机其实非常简单:这难道不是一位职业摄影师父亲应该做的吗?我想所有的
期刊
身未动,心已呆  大年初五,去云南的前一天,朋友从手机发来一张大理环海路塞满人与车的壮观景象。我呆了。难道,我将来一次“穿过大半个中国去挤人”之旅?  很少在春节等长假期在国内旅行,这次早早就定了去云南。预想初六前往,应该已经错开了长假高峰。  我错了。首先是我们公司负责国内酒店套餐的小姑娘大惊失色地说,你订酒店了吗?我们那些酒店全满房了!那时还是元旦呢。我跑网上一看,果然我越感兴趣又有意思的精品
期刊
我从来没当过富人家的孩子,所以对奢侈品总是怀着陌生甚至少许观望的心态,觉得那些橱窗里的包包给人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一头撞进了时尚杂志后,耳濡目染地接触了许多奢侈品的信息,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香奈儿这两年的大动作——先是穿着球鞋逛超市,然后又带着模特上街游行,今年干脆大家伙儿一块儿下小馆子吃喝调情,而每一次的意料之外都博得无数掌声。我觉得这些大动作背后其实有个态度和逻辑,就是去奢侈化,或者说,去高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