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特别是教材概念。要加强训练,熟能生巧。
关键词:计算题;图表类题;措施类题
“天时地势,因章而循”,在高考的大潮中,高中政治作为文综的重要组成,占据三分之一的江山,在此,笔者结合本人长期在一线教学中的实际体会总结几类学生易错的题型解题方法。
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经济生活计算题是最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考题,而学生对此却常常措手不及,这类试题常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素材为命题切入点,设置计算情景和条件,考查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我们把握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答题时,由于对概念的外延界定不准确,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计算公式把握不准,不能按题目要求分步计算、转换,从而出错。困难产生的同时也有解决的方法,要正确解答此类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特别是教材概念。二是要加强训练,熟能生巧。
比如:
1.通货膨胀率、纸币贬值率的计算
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为( )
A.28%44元
B.25%40元
C.22%36元
D.36%37.5元
解析:解題步骤:
(1)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5×(1+20%)=6(万亿元),而实际发行8万亿元,故货币的贬值幅度为8-6/8=0,25。(2)原标价为30元的商品,现在应价格上涨,30/(1-25%)=40(元)。答案:B
方法技巧:(1)通货膨胀率为多发行的纸币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通货膨胀率=(纸币的发行量一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商品现在的价格=商品原来的价格×(1+x%),x%为通货膨胀率,这时意味着物价上涨x%。
(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率=(纸币的发行量一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量。纸币贬值时,物价上涨,商品的价格与纸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商品现在的价格=商品原来的价格÷(1-x%),x%为纸币贬值率。
2.汇率的计算
例42012年,甲、乙两国货币汇率为1:6,乙国生产的单位A商品价格为120元。2013年,甲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发货币20%,同期乙国生产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3年乙国单位A商品出口到甲国用甲国货币表示为( )
A.11.1
B.12
C.16 D.10
解析: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2013年甲国增发货币20%后,甲、乙两国汇率变为:(1+20%):6=1:5。2013年乙国生产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故2013年乙国单位A商品的价格为:120÷(1+50%)=80(元)。所以,2013年乙国单位A商品出口到甲国用甲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5=16。答案:C
方法技巧: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1005=656¥。本国汇率是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多少外国币,外币汇率是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多少本国货币。已知人民币要折算成美元用除法,已知美元要折算成人民币用乘法。
(1)通货膨胀率与汇率的变化:
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若M国币值不变,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y%);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1+Y%)。
(2)货币升值、贬值与汇率的变化:
货币升值、贬值都会带来汇率的变化。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In÷(1+x%)];
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 x%)];n
若N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若N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 x%)]:n。
二、经济图表类题
这类题型有表格、有柱状、有饼状、有坐标等,结构有表头、图表、和注解。一般会设2个或3个小问,如表l表2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表1表2有何内在联系?谈谈如何认识或解决材料中的问题?那么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四步,一读,二比,三抽,四忌。读是读表头,读图表,读注解。比是纵比和横比,表表相比。抽是将数字化的图形化的加以本质化,抽象化。切忌堆砌课本原理,切忌照抄材料中的数字,切忌脱开表。
材料一:
补充说明: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对外依存度仍高于50%。
材料二:2010-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
补充说明: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近期国民经济状况。
解析:材料一包含了柱状图、折线图以及补充说明,柱状图中的信息表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折线图中的信息表明GDP增长率逐年下降,补充说明的信息告诉我们经济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强。
材料二对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包括补充说明的分析表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略有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参考答案:经济总量不断增加,GDP增长率逐步下降,经济质量不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略有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经济措施类题
这类题型每年的高考中必然會出现,这也是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型,往往有如何解决,采取什么措施,提出建议等字眼,学生对此类题要么审题不到位,要么答案不完整,是失分较多的题。做这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首先抓行为主体,经济类措施的主体有如党、国家、政府、居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其次找准内容,如企业发展,发展瓶颈等。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教材观点,二是材料,三是时政。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参考答案:
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的质量,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方法技巧:
在内在联系型经济措施类题型中,情境提供了部分答案信息,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答案。
在上题中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机制、消费者受益三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分别对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把其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才能回答好本题。教无定法,教有规则。教学的效果可以有多种方式检测,高考考题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只要善于总结,并加以练习,在高三学年让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质的飞跃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计算题;图表类题;措施类题
“天时地势,因章而循”,在高考的大潮中,高中政治作为文综的重要组成,占据三分之一的江山,在此,笔者结合本人长期在一线教学中的实际体会总结几类学生易错的题型解题方法。
一、经济生活计算题
经济生活计算题是最近几年高考中的常考题,而学生对此却常常措手不及,这类试题常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素材为命题切入点,设置计算情景和条件,考查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我们把握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答题时,由于对概念的外延界定不准确,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计算公式把握不准,不能按题目要求分步计算、转换,从而出错。困难产生的同时也有解决的方法,要正确解答此类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夯实基础,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公式,特别是教材概念。二是要加强训练,熟能生巧。
比如:
1.通货膨胀率、纸币贬值率的计算
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为( )
A.28%44元
B.25%40元
C.22%36元
D.36%37.5元
解析:解題步骤:
(1)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5×(1+20%)=6(万亿元),而实际发行8万亿元,故货币的贬值幅度为8-6/8=0,25。(2)原标价为30元的商品,现在应价格上涨,30/(1-25%)=40(元)。答案:B
方法技巧:(1)通货膨胀率为多发行的纸币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通货膨胀率=(纸币的发行量一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商品现在的价格=商品原来的价格×(1+x%),x%为通货膨胀率,这时意味着物价上涨x%。
(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率=(纸币的发行量一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量。纸币贬值时,物价上涨,商品的价格与纸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商品现在的价格=商品原来的价格÷(1-x%),x%为纸币贬值率。
2.汇率的计算
例42012年,甲、乙两国货币汇率为1:6,乙国生产的单位A商品价格为120元。2013年,甲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发货币20%,同期乙国生产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3年乙国单位A商品出口到甲国用甲国货币表示为( )
A.11.1
B.12
C.16 D.10
解析: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2013年甲国增发货币20%后,甲、乙两国汇率变为:(1+20%):6=1:5。2013年乙国生产A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故2013年乙国单位A商品的价格为:120÷(1+50%)=80(元)。所以,2013年乙国单位A商品出口到甲国用甲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5=16。答案:C
方法技巧: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1005=656¥。本国汇率是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多少外国币,外币汇率是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多少本国货币。已知人民币要折算成美元用除法,已知美元要折算成人民币用乘法。
(1)通货膨胀率与汇率的变化:
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若M国币值不变,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y%);
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1+Y%)。
(2)货币升值、贬值与汇率的变化:
货币升值、贬值都会带来汇率的变化。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
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In÷(1+x%)];
若M国币值不变,N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n÷(1 x%)];n
若N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x%)]:n;
若N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为:[m÷(1 x%)]:n。
二、经济图表类题
这类题型有表格、有柱状、有饼状、有坐标等,结构有表头、图表、和注解。一般会设2个或3个小问,如表l表2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表1表2有何内在联系?谈谈如何认识或解决材料中的问题?那么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四步,一读,二比,三抽,四忌。读是读表头,读图表,读注解。比是纵比和横比,表表相比。抽是将数字化的图形化的加以本质化,抽象化。切忌堆砌课本原理,切忌照抄材料中的数字,切忌脱开表。
材料一:
补充说明: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对外依存度仍高于50%。
材料二:2010-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
补充说明: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近期国民经济状况。
解析:材料一包含了柱状图、折线图以及补充说明,柱状图中的信息表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折线图中的信息表明GDP增长率逐年下降,补充说明的信息告诉我们经济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强。
材料二对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包括补充说明的分析表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略有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参考答案:经济总量不断增加,GDP增长率逐步下降,经济质量不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略有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三、经济措施类题
这类题型每年的高考中必然會出现,这也是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型,往往有如何解决,采取什么措施,提出建议等字眼,学生对此类题要么审题不到位,要么答案不完整,是失分较多的题。做这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首先抓行为主体,经济类措施的主体有如党、国家、政府、居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其次找准内容,如企业发展,发展瓶颈等。这类题目的答案往往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教材观点,二是材料,三是时政。
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参考答案:
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的质量,降低商品的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方法技巧:
在内在联系型经济措施类题型中,情境提供了部分答案信息,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答案。
在上题中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机制、消费者受益三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分别对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把其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才能回答好本题。教无定法,教有规则。教学的效果可以有多种方式检测,高考考题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只要善于总结,并加以练习,在高三学年让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质的飞跃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