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讯作者:李琪,1988年11月,女,汉族,陕西阳泉人,现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锂/钠离子电池。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08052006)。
摘要:文章立足于“锂离子电池”教学中思政教学的困境,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理工科教学中的研究意义,设计将思政内容落实到过程化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家精神、正确时代观、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爱国情操四个融入点阐述课程思政在“锂离子电池”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课程;课程思政;潜移默化
一、前言
锂离子电池由于高的能量密度及便携式实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各领域[1]。《锂离子电池》课程主要是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讲授锂离子电池系统及其发展趋势,内容涉及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特点与分类、电极材料、电池体系设计与制造、电池的测试技术与安全性以及其他锂电池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锂离子电池为导向、实现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科学设计、电极材料制备表征及器件性能测试等。教学内容充满了技术理论,是典型的理工科课程[2]。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是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是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的重要举措[3]。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4]。然而,理工科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不足、理工科课程课堂教学知识量大导致思政教学时间有限,再加上大部分理工科学生缺乏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敏锐,这些无疑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将思政内容贯穿到如“锂离子电池”等理工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储能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巨大的挑战性以及深切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目标[5]。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方法。根据调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近八成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整体枯燥、沉闷,主要原因是思政课趣味性较低,理论较为晦涩难懂。伴随着互联网新兴科技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只有课堂和书籍,导致思政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因此,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想通过改革和创新将思想政治课堂有机的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而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
(二)课程思政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 增强理工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方案的培养中,理工科学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课程关于基本科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主要关于实验技能的培训以及生产实习。尽管在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中,学校也安排了思想政治课程,但相关思政课程理论性较强,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及连贯性。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学习上,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性不高,忽视其重要性[6]。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行为,各种“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充斥在各大平台的头条位置,这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无疑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应用和未来前景产生迷茫及困惑。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思政内容的内涵,不仅增强了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意识
重要科技成果是国之利器也是国之重器。而我们培养的理工科学生,未来可能就是这些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意识,对理工科学生参与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如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自新年伊始,疫情就笼罩着祖国大地,给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具有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科学家成为中流砥柱。疫情紧迫,新冠疫苗的快速研发、中药治疗的攻坚克难等,都是科学工作者们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而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可能涵盖内容较广,理论性较强,对专业课程的渗透较弱。因此,通过启发、推理、辩论等教学手段,将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教学课堂,融入各专业知识点中,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相关思政内容的同时,科学素养和爱国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在锂离子电池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
“课程思政”不是政治内容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将思政德育元素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7]。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课程当作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生活的一种方法来教,那么,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实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与感染,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进而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价值观,这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学原本的使命,也应该是任课教师的分内职责[8]。《锂离子电池》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思政教育渗透的方法也灵活多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入:
(一)科学家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尤为重要。坚定的科学家精神是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核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锂离子电池的课程内容主要关注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及性能的学习。将科学精神与其各章节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學习兴趣,树立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建立坚定的科学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08052006)。
摘要:文章立足于“锂离子电池”教学中思政教学的困境,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理工科教学中的研究意义,设计将思政内容落实到过程化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家精神、正确时代观、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爱国情操四个融入点阐述课程思政在“锂离子电池”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课程;课程思政;潜移默化
一、前言
锂离子电池由于高的能量密度及便携式实用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各领域[1]。《锂离子电池》课程主要是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讲授锂离子电池系统及其发展趋势,内容涉及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特点与分类、电极材料、电池体系设计与制造、电池的测试技术与安全性以及其他锂电池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锂离子电池为导向、实现电化学储能体系的科学设计、电极材料制备表征及器件性能测试等。教学内容充满了技术理论,是典型的理工科课程[2]。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是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是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的重要举措[3]。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4]。然而,理工科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不足、理工科课程课堂教学知识量大导致思政教学时间有限,再加上大部分理工科学生缺乏对思政教学内容的敏锐,这些无疑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将思政内容贯穿到如“锂离子电池”等理工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储能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巨大的挑战性以及深切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培养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目标[5]。思政课是帮助学生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方法。根据调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近八成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整体枯燥、沉闷,主要原因是思政课趣味性较低,理论较为晦涩难懂。伴随着互联网新兴科技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只有课堂和书籍,导致思政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因此,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想通过改革和创新将思想政治课堂有机的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而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
(二)课程思政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 增强理工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方案的培养中,理工科学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课程关于基本科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主要关于实验技能的培训以及生产实习。尽管在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中,学校也安排了思想政治课程,但相关思政课程理论性较强,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及连贯性。大部分理工科学生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学习上,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性不高,忽视其重要性[6]。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行为,各种“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充斥在各大平台的头条位置,这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无疑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价值、应用和未来前景产生迷茫及困惑。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思政内容的内涵,不仅增强了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增强理工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意识
重要科技成果是国之利器也是国之重器。而我们培养的理工科学生,未来可能就是这些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意识,对理工科学生参与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如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自新年伊始,疫情就笼罩着祖国大地,给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具有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科学家成为中流砥柱。疫情紧迫,新冠疫苗的快速研发、中药治疗的攻坚克难等,都是科学工作者们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而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可能涵盖内容较广,理论性较强,对专业课程的渗透较弱。因此,通过启发、推理、辩论等教学手段,将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教学课堂,融入各专业知识点中,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相关思政内容的同时,科学素养和爱国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在锂离子电池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
“课程思政”不是政治内容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将思政德育元素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7]。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课程当作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生活的一种方法来教,那么,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实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与感染,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进而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正确的价值观,这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学原本的使命,也应该是任课教师的分内职责[8]。《锂离子电池》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思政教育渗透的方法也灵活多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入:
(一)科学家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尤为重要。坚定的科学家精神是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核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锂离子电池的课程内容主要关注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及性能的学习。将科学精神与其各章节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學习兴趣,树立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建立坚定的科学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