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献极为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提高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献信息;数据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保存、整理、研究更显迫切。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概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献极为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提高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完成了各少数民族文字编码,字形等有关信息处理标准。中国民族文献的自动化系统也处于研制过程,已开发出多种文献检索系统,具有处理语种多,字符集庞大,输入接口复杂,输出方式多,输出模块复杂等特点。涉及语种有汉、朝、蒙、藏、维、哈、傣、彝、壮等10余种。由中国民族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等研制的“微机蒙古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现代蒙古语文数据库”等,在知识编码、信息储存、学科分类、网页制作、内容组织、信息搜集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其功能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
信息传媒把一些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式,这样转换也给少数民族文献信息领域带来了新的冲击。许多民族地区报刊纷纷以电子板、网络板形式出版,如《广西日报》、《云南日报》、《中国民族》等。据中国互联网统计,现在已经注册的有关民族政策、文化、经济、历史等网站有200多个,如《中国民族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等。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更加快捷,完备的少数民族多种信息。
二、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信息系统不完善。
缺乏高效、高速的网络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规划,各自为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和资源。我国东南部少数地区文献资源富足。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相对匮乏。民族文献资源虽各有特点,但资源总量明显不足。由于文献资源分散,品种不全,收藏不完备,学科范围覆盖面狭窄,难以形成各文种资源中心和数据中心。
2、网络平台不标准。
我国少数民族应用较广的文种有蒙、藏、维、朝、彝、壮、傣文等,其它的使用范围和人数极少。文字种类多,给共建网络平台标准带来了困难。当前,制定符合国内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信息技术的制定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严重脱节,不能及时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求。这种脱节不仅造成信息水平低,而且导致信息技术标准滞后,直接影响了我国民族文献信息产业化的竞争力。
3、数据库建设不完善。
文献信息资源是实现网络服务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数据资源,网络传递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米,就失去了真正的信息传递意义。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虽很丰富,但数据库的建设却很落后,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实用的数据库。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对其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特别是少数民族文献涉及文章多、范围广、数量大、基础薄弱、投资少等,还有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都限制了网络数据库的建设。
4、技术及技术人员匮乏。
尽管许多图书馆配置了软硬件设施,建立了本馆数据库、电子阅览室,基本实现自动化管理,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意识落后,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造成软硬件技术不成熟,数据库建设滞后,网络通讯条件欠佳,文献标引不规范等问题,以致对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故障排除无能为力,难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的一点建议
1、建立国家性的民族文献网络管理中心。
该中心的建立,目的就是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其主要负责制定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共建共享的目标、原则、策略、组织。以民族地区或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为基础,建立联机系统和馆际互借系统,实现书目存取和馆际互借功能,协调和管理各民族地区和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以更好的方便用户。
2、确立网络平台的标准化。
民族文献信息技术标准化要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标准运行体系。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标准,以实现民族文献信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只有按照统一标准建立起的文献资源,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3、加速建设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要注重收录的范围涵盖面要广,以满足不同的研究学科。更要注重权威性、新颖性、可操作性。重点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研究类型数据库。如:民族文献馆藏数据库,民族文献资源基础数值数据库以及民族地区经济、企业、产品、成果及人才数据库等。民族高校和地方图书馆联合开发、利用技术手段以提高数据库的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注重书目资源数据库建设,满足联机检索的需求,成为网络共享的基础。针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建立一批大容量的、有特色的数据库。
4、建立少数民族文字信息识别系统平台。
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藏书体系主要以民族地方文献资料为主。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强制性的文献资源共享标准化体系。加速信息识别平台的标准化研究和开发,有利于信息和系统能够良好的相互兼容,相互识别和相互传递。因此各馆文献著录内容、格式、检索途径、传递方式和手段、软硬件的开发等都须按照统一标准执行。
5、对民族文献信息建设应加大投入力度。
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全社会敏感问题,国际上的一些分裂主义者,就是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行攻击,制造分裂舆论。因此,搞好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信息资源的保障,而且还会为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可靠资料意议重大。所以,要抓住当前国家数字化和运程通信技术发展的机遇,全面加强民族文献数字化的转换工作,建立各种有特色的数据库和民族文字数据库,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数字文献传递服务体系。高科技的运用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必要的重点投入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地区的网络资源中心,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形成其区域内的文献资源整体的建设发展战略。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化设施的装备率,使信息处理手段由传统手工为主的落后状态变为以现代化技术为主的先进状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们的要求。
6、强化技术创新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化建设应积极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技术先进,符合我国国情并能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转化技术。不断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开展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完整性、统一性,提高网络运行质量。以上这些要求,势必需要和造就一批开拓进取、知识丰富、专业技术精通、视野开阔、爱岗敬业,掌握现代化技能的专业人员,以保证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投入必要的资金,实行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稳定性。
信息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对广大文献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充满挑战和机遇。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务实地推进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为我国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是每一个文献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与文献:
[1]马洋.网络阅读探微,[J]情报杂志,2005(4)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杨晓湘.电子图书馆——未来图书馆的主要信息源[J]现代 情报,2002(10)
[4]陆建芳.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2)
[5]贾珍文.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收藏,积极为研究史志,[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85(4)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献信息;数据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保存、整理、研究更显迫切。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概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献极为丰富。自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提高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完成了各少数民族文字编码,字形等有关信息处理标准。中国民族文献的自动化系统也处于研制过程,已开发出多种文献检索系统,具有处理语种多,字符集庞大,输入接口复杂,输出方式多,输出模块复杂等特点。涉及语种有汉、朝、蒙、藏、维、哈、傣、彝、壮等10余种。由中国民族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等研制的“微机蒙古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现代蒙古语文数据库”等,在知识编码、信息储存、学科分类、网页制作、内容组织、信息搜集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其功能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
信息传媒把一些文化遗产大规模转换成数字形式,这样转换也给少数民族文献信息领域带来了新的冲击。许多民族地区报刊纷纷以电子板、网络板形式出版,如《广西日报》、《云南日报》、《中国民族》等。据中国互联网统计,现在已经注册的有关民族政策、文化、经济、历史等网站有200多个,如《中国民族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等。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更加快捷,完备的少数民族多种信息。
二、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信息系统不完善。
缺乏高效、高速的网络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规划,各自为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和资源。我国东南部少数地区文献资源富足。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相对匮乏。民族文献资源虽各有特点,但资源总量明显不足。由于文献资源分散,品种不全,收藏不完备,学科范围覆盖面狭窄,难以形成各文种资源中心和数据中心。
2、网络平台不标准。
我国少数民族应用较广的文种有蒙、藏、维、朝、彝、壮、傣文等,其它的使用范围和人数极少。文字种类多,给共建网络平台标准带来了困难。当前,制定符合国内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缺乏,信息技术的制定与信息技术的研究严重脱节,不能及时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求。这种脱节不仅造成信息水平低,而且导致信息技术标准滞后,直接影响了我国民族文献信息产业化的竞争力。
3、数据库建设不完善。
文献信息资源是实现网络服务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数据资源,网络传递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米,就失去了真正的信息传递意义。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虽很丰富,但数据库的建设却很落后,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实用的数据库。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对其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特别是少数民族文献涉及文章多、范围广、数量大、基础薄弱、投资少等,还有数据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都限制了网络数据库的建设。
4、技术及技术人员匮乏。
尽管许多图书馆配置了软硬件设施,建立了本馆数据库、电子阅览室,基本实现自动化管理,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意识落后,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造成软硬件技术不成熟,数据库建设滞后,网络通讯条件欠佳,文献标引不规范等问题,以致对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故障排除无能为力,难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三、加强少数民族文献信息化的一点建议
1、建立国家性的民族文献网络管理中心。
该中心的建立,目的就是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其主要负责制定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共建共享的目标、原则、策略、组织。以民族地区或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为基础,建立联机系统和馆际互借系统,实现书目存取和馆际互借功能,协调和管理各民族地区和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以更好的方便用户。
2、确立网络平台的标准化。
民族文献信息技术标准化要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标准运行体系。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标准,以实现民族文献信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只有按照统一标准建立起的文献资源,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3、加速建设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要注重收录的范围涵盖面要广,以满足不同的研究学科。更要注重权威性、新颖性、可操作性。重点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研究类型数据库。如:民族文献馆藏数据库,民族文献资源基础数值数据库以及民族地区经济、企业、产品、成果及人才数据库等。民族高校和地方图书馆联合开发、利用技术手段以提高数据库的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注重书目资源数据库建设,满足联机检索的需求,成为网络共享的基础。针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建立一批大容量的、有特色的数据库。
4、建立少数民族文字信息识别系统平台。
我国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藏书体系主要以民族地方文献资料为主。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强制性的文献资源共享标准化体系。加速信息识别平台的标准化研究和开发,有利于信息和系统能够良好的相互兼容,相互识别和相互传递。因此各馆文献著录内容、格式、检索途径、传递方式和手段、软硬件的开发等都须按照统一标准执行。
5、对民族文献信息建设应加大投入力度。
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全社会敏感问题,国际上的一些分裂主义者,就是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行攻击,制造分裂舆论。因此,搞好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信息资源的保障,而且还会为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可靠资料意议重大。所以,要抓住当前国家数字化和运程通信技术发展的机遇,全面加强民族文献数字化的转换工作,建立各种有特色的数据库和民族文字数据库,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数字文献传递服务体系。高科技的运用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必要的重点投入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地区的网络资源中心,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形成其区域内的文献资源整体的建设发展战略。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化设施的装备率,使信息处理手段由传统手工为主的落后状态变为以现代化技术为主的先进状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们的要求。
6、强化技术创新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化建设应积极跟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技术先进,符合我国国情并能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转化技术。不断改造、优化、升级,积极开展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完整性、统一性,提高网络运行质量。以上这些要求,势必需要和造就一批开拓进取、知识丰富、专业技术精通、视野开阔、爱岗敬业,掌握现代化技能的专业人员,以保证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投入必要的资金,实行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稳定性。
信息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对广大文献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充满挑战和机遇。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务实地推进民族文献信息化建设,为我国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是每一个文献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与文献:
[1]马洋.网络阅读探微,[J]情报杂志,2005(4)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杨晓湘.电子图书馆——未来图书馆的主要信息源[J]现代 情报,2002(10)
[4]陆建芳.地方文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2)
[5]贾珍文.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收藏,积极为研究史志,[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