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归来已惘然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闲情。午睡醒来已是三点,先生约我去岩雅村走走。岩雅村,这些年来名声赫赫,我也早已心驰神往,只是不曾想会在这个天色暗淡的午后去探访它,触摸它……
  岩雅村位于离县城十多公里的苏峰山脚下,在美丽的金銮湾与冬古湾交界处,属冬古行政村的一个偏僻而又美丽的小渔村,是福建省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渔家古村落之一。
  我们乘车沿着环岛公路来到岩雅村的村口。这儿没有醒目的标识和建筑,有的只是与现代化公路形成鲜明对比的古朴和荒凉。
  入村口有一块挂在残墙上的木制牌匾,上面写着簡单的介绍,仿佛是一位老人在喃喃地告诉我们:
  这里是最原始的渔家村落,阿婆讲古时唤它苏峰岩,后来改唤岩雅。这里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大海。那些老旧的房子和海边的每一块石头都演绎着不一样的时光。在这纷扰的尘世间,谁在沧桑面前驻足?岩雅不问尘俗,不招惹是非,也不惊扰世事。它始终有一种静气在流淌,宁静、飘然、温暖和安详……
  远离喧嚣,放慢脚步,我和先生缓缓地行走在光阴的隧道。他走在前,带着一份孩童般的喜悦。我走在后,左顾右盼寻自己入目的风景。想起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虽然诗人的真意与我们不同,但这份与自然相亲的惬意感动了我们,直抵内心。这是何等的美妙?只是我们见的不是南山,而是家乡一座叫苏峰的山。也不因采菊而来,而是来寻片刻的宁静和感受渐行渐远的质朴。
  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走进村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旧房子,那些斑驳的砖墙、破败的瓦片,路边叫不出名的小花小草,熟悉又陌生,宛如童年经历的影像。记忆的锦盒被悄然打开,思绪激活了那些已被冻住的时光。
  我三岁那年,姐姐抱着我跟着全家人一起背井离乡,从城市到偏远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感受不深,哥哥姐姐们却不一样。因为农村的生存方式与原来的截然不同。从早到晚的重体力劳动,远离人群的孤独,看不到希望的日复一日,那是怎样的煎熬我不懂。直到十年后我们回到了家乡,我才略有体会。
  当年农村里住的房子正是哥哥姐姐们亲手用泥土捶打建成的,房顶是用薄薄的瓦片盖住的,门窗是哥哥亲自用树木钉成的。我想,如今那房子也该似岩雅村这些老房子的模样了,它们终是被时代废弃了。
  然而,岩雅村所不同的是有一条坚实的石板路和村前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海。它让我看到了宽阔、希望以及生存之外的惊喜和浪漫。
  我们沿着石板路缓缓依山势向下前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安静的海。听说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儿的海常年风平浪静。我和先生流连于海边,在一块大石头上坐看前方。背面是高山,前面是宽阔无边的海。那多情的浪涛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儿的过去、如今和未来。
  也许是昨天我们太渴望变化,向往现代、热闹、繁华的生活,我们一味向前不停赶路,不停追寻,以至于让这儿变得荒凉、孤单。当我们置身于拥挤、污染、欲望的都市,身临疾病、恐怖、死亡,才发现自己走得太快太远。如今回首时渐渐醒悟,原来追寻的梦就在我们出发的地方。
  夕阳的晖光渐渐无力,我们只好与来时相向而行。路过村里一棵千年的老树,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心中无限感慨。
  也许村里那几位始终坚守着此地的老人,她们正是在等待身处天涯的断肠人?老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喝茶,带我们参观那个用百花装扮的家。告别了她们,我的心里有一份不舍、无奈和爱恋在弥漫。
  结束行走的路上,偶遇三只漂亮的白鹅在村口闲逛。我看见鹅先生伸长脖子,仿佛在对鹅夫人说:我带你和孩子去岩雅村看看,或者我们可以在那儿安个新家,从此远离尘世,过上幸福的生活。
  时代的前行,让多少如岩雅般的古村落退出舞台,被繁华的今天遗忘。可是,我相信经过时间的洗礼,会有更多的人重返故地,寻找儿时的简单。
其他文献
漳州市民期待已久的“水上看漳州,唱响龙江颂”夜游船10月1日试航。游客分批次从南湖码头出发,前往水仙花大桥方向,再调转船头,穿过美丽的南山桥,行至中山桥附近掉头回到南湖码头,饱览“一江两岸四桥”美景。游船枕着一江微波,在九龙江两岸霓虹环抱之中航行,漳州的自然生态之美、夜景工程之绚如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南湖里惬意游动的天鹅,空气中充满着音乐的味道。当弦乐五重奏《多瑙河之波圆舞曲》的音符在大草坪上
期刊
人到老了,时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怀旧感,总喜欢回忆往事。一旦打开怀旧的密码,往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涌现。昨夜无眠,坐于窗前,思绪潮涌,伴随着皎洁的月光飞向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起故乡,蹦入我的脑海,撞击我的心怀,唤起我的遐想,是那口历尽风霜雨雪,记录沧海桑田的老井。  老井,位于家乡下路沟村落,人们管叫它下路沟井。老井何年何月开掘,无人知晓,与母亲聊起它时,母亲亦满脸谜团。她说,她祖母曾经说过
期刊
溪坂村,你去过吗?也许很多人会摇头。  东南花都,你去过吗?百分之九十九的闽南人会点头。  那好吧,不管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随我实地去探一探这个叫溪坂的地方,去领略一下东南花都这个花博园的胜景吧。  东南花都的所在地就在溪坂村,这个为东南花都贡献了土地的溪坂村,连同自己也被东南花都的大名给淹没了。它为海峡两岸的花卉事业,为“一带一路”的花卉构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溪坂与东南花都,从此命运息息相关。
期刊
办公室里的几个美眉,都是三十岁向上的人了,可一直没有找到男友,我很为她们着急。那天,我告诉她们,我认识一个非常不错的男子,问她们是否愿意见见?  提到介绍男友,她们几乎询问的是同一个话题:他有几套房?家产和人品怎样?没钱没房?唉!她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球。  那一刻,我才确信我自己做了一件蠢事。现在谈恋爱,女孩子们谈的首先是钱。可有钱,对爱情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千真万确。有一个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一次调查
期刊
对陶瓷,我是从漠视直接跌入爱恋的。或许世界上最神奇的催化酶,叫“艺术”。  西溪生态文化园山明水秀,潋滟波光映射着陶艺文创中心,铭刻下我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在陶瓷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的艺术家们,玩得不亦乐乎。六位中国陶瓷艺术家,六位法国重量级艺术家,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沉潜和修养,目光里有着共同的专注和执著。用中国的艺术语言,用法国的艺术语言,彼此对话彼此激发,共同呈现陶瓷的独特表达。  享受艺术,是
期刊
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文人志士尤爱“四君子”,羡慕其高风亮节。明代有一位御史,名字中就有一个“兰”字,他为官四十多年,历任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南京工部尚书等要职,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人赞其“一代名臣昌国运,三本奏章振朝纲”。他就是丛兰。  说到丛兰,这位明朝的肱骨大臣,不仅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曾向朝廷上书,揭发宦官刘瑾的罪状,即便遭其弹劾也在所不惜,而且精于边务、富有谋略,他曾多次到北方边镇任
期刊
在九龙江西溪上游船场溪,有一座长400米,高20米的跨溪石拱桥,桥头的石墩依稀可辨“红卫桥”三个字,可以确切说此桥名“红卫桥”是无可辩驳了,但当地人都称它为仙人桥,红卫桥倒是鲜有人知。  关于仙人桥的来历,当地人津津乐道,传说八仙在船场坑头“八仙围棋山”下完棋后,经过张坑村白沙坑时,看到下面人群拥挤,抢着渡水,八仙心生怜悯,拂尘一挥,两岸多了两个桥墩,凡人见天降洪福,不能违背天意,于是众人齐心协力
期刊
1906年春天,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在法国的首都巴黎学习,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发表了许多文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夸赞,而且,他觉得自己写的有几篇文章还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即使如此,茨威格还是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成为一个写作方面的大师。  只是,茨威格一直没有找到能够真正给予他指点的人,这让他感到很苦恼。  于是,茨威格时刻留意着,希望自己能在生活中找到成为大师的
期刊
好久没有闻到炊烟的味道了。每当看见袅袅飘扬的炊烟,心中总会蓦然升起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那是饭菜的清香,米粿的甘甜,以及亲人深情的呼喚。  小时候,即使是贪玩的孩子,远远的,只要朝着家的方向看到冉冉升腾的炊烟,就知道那是母亲在呼唤儿女回家吃饭的信号。儿女们知晓,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园,炊烟升起的地方便有亲人的等待,妈妈正在家中盼望他们归来。于是,亲情在炊烟里飘荡,温馨在炊烟中弥漫。多情缠绵的炊
期刊
雨声如诉,淅淅沥沥敲打在窗户上,敲打在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上,更敲打在我凝眉沉思的心头。生命里曾经经历过多少个这样的雨夜,那雨,有时候细小如丝,有时候稠密如织,有时候伴着亮如白昼的闪电,夹杂着隆隆震耳的雷声,骤然让心儿收缩的很紧。  喜欢在一个春雨缠绵,或者夏雨濛濛的夜晚,将自己靠在窗前,静静的聆听着天空的吟唱,听一种自然的声音平静的穿越心扉。此时,心情也变得格外安静和湿润。感觉生命的距离和雨丝靠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