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文章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据此提出了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青岛市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逐渐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此时期,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创新,正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客观、科学地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理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将抽象的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具体指标进行量化,从而使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可比性。但是,我国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纵向评价较少,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提高。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量化评价分析,希望能对青岛市创新能力的发展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我国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念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等服务机构作为创单元,通过不同创新单元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定义为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目前被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将区域创新能力是分解为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创造能力是指一个区域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直接服务于创新的科技知识,因为科技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主体。
2、知识流动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没有知识流动,一个地区的创新就是孤立和封闭的,创新就不具有系统性。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企业可以将新技术直接转化产商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一个区域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创造了一个基础和平台。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和制度体系下,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
5、创新经济绩效。创新经济绩效是指一个区域创新的产出能力,即一个区域的创新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最终将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企业的再次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我们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所选取的指标即要全面,又要具有代表性,以求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
2、系统性原则。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构造区域创新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真实地反映各区域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特征。指标体系从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既能反映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又能反映区域中的各个层面的实际水平。
3、动态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除了必须能够反映各地区知识部门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趋势及其发展规律外,还应该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和变化。
4、可操作性原则。各地区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要求指标具有统一性,即指标的选取在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同时,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我们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各方面18项指标组成(见表1)。
四、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要目是希望通过对青岛市2000-2005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评价和分析,找到青岛市创新能力发展的规律、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评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0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青岛市统计年鉴》和《青岛市统计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山东信息统计网、青岛市情报信息中心所公布的数据(见表2)。
(二)评价步骤
1、确定权重。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10余位对区域创新有一定研究的专家的打分,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避免指标之间量纲、单位和数量级的不同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我们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即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i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其结果介于0-1之间;Xi为指标实际观察值;Xmax、Xmin分别为指标观察值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具体标准化后的数据见表3。
3、运用加权法计算各年度综合评价得分。首先,计算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的得分。然后,再将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见表4)。
(三)结果分析
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随着政府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青岛市的知识创造能力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自2002年之后,知识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见,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在知识流动能力方面,近几年呈现不规律的变化。但仍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青岛市知识流动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自2002年至今,知识流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知识流动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近年来青岛市致力于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引外资,引入新技术。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主要考察的是青岛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长之后,又显露出了下降的趋势。首先,在绝对指标方面,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科技研发活动,不断加大对研发活动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这与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名牌企业的带动是分不开的。其次,在相对指标方面,可以看出,新产品产值比重和新产品销售额比重这两项能够反映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相对指标,基本处于一种较稳定的状态。换句话说,虽然青岛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创新的量上不断加大,但并未取得质的飞越,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创新环境方面,青岛市的创新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指标不断提高,青岛市的创新环境正日趋成熟。但仍可以看出,教育占GDP的比重变化较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进一步投入。
在创新经济绩效方面,呈现出较规律的线性递增关系,即随着时间的前进,青岛市的创新经济绩效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比重越大,商品出口保持稳定,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可以说,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综合得分及排序可以看出,2000-2005年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青岛市的创新能力及各构成要素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2002-2005年的四年间,青岛市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不断的提高。到2005年,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青岛市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及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均达到了6年来的最高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方法;青岛市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逐渐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此时期,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创新,正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内容。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客观、科学地对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理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将抽象的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具体指标进行量化,从而使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可比性。但是,我国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纵向评价较少,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提高。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2000-2005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量化评价分析,希望能对青岛市创新能力的发展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我国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念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等服务机构作为创单元,通过不同创新单元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定义为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的、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目前被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将区域创新能力是分解为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创造能力是指一个区域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区域技术创新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主要是指直接服务于创新的科技知识,因为科技知识是创新所需知识的主体。
2、知识流动能力。知识流动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没有知识流动,一个地区的创新就是孤立和封闭的,创新就不具有系统性。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企业可以将新技术直接转化产商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一个区域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创造了一个基础和平台。在一个给定的科技投入和制度体系下,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
5、创新经济绩效。创新经济绩效是指一个区域创新的产出能力,即一个区域的创新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最终将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企业的再次创新。
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我们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所选取的指标即要全面,又要具有代表性,以求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
2、系统性原则。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构造区域创新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真实地反映各区域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各方面特征。指标体系从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既能反映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又能反映区域中的各个层面的实际水平。
3、动态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除了必须能够反映各地区知识部门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趋势及其发展规律外,还应该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和变化。
4、可操作性原则。各地区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要求指标具有统一性,即指标的选取在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同时,选取指标时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设置指标体系的原则,我们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各方面18项指标组成(见表1)。
四、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要目是希望通过对青岛市2000-2005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评价和分析,找到青岛市创新能力发展的规律、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评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0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青岛市统计年鉴》和《青岛市统计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山东信息统计网、青岛市情报信息中心所公布的数据(见表2)。
(二)评价步骤
1、确定权重。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10余位对区域创新有一定研究的专家的打分,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避免指标之间量纲、单位和数量级的不同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我们采用指数化处理方法,即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进行数学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i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其结果介于0-1之间;Xi为指标实际观察值;Xmax、Xmin分别为指标观察值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具体标准化后的数据见表3。
3、运用加权法计算各年度综合评价得分。首先,计算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的五个构成要素的得分。然后,再将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年度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见表4)。
(三)结果分析
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随着政府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青岛市的知识创造能力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自2002年之后,知识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见,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在知识流动能力方面,近几年呈现不规律的变化。但仍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青岛市知识流动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自2002年至今,知识流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知识流动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近年来青岛市致力于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引外资,引入新技术。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主要考察的是青岛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长之后,又显露出了下降的趋势。首先,在绝对指标方面,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科技研发活动,不断加大对研发活动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这与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名牌企业的带动是分不开的。其次,在相对指标方面,可以看出,新产品产值比重和新产品销售额比重这两项能够反映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相对指标,基本处于一种较稳定的状态。换句话说,虽然青岛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创新的量上不断加大,但并未取得质的飞越,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创新环境方面,青岛市的创新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指标不断提高,青岛市的创新环境正日趋成熟。但仍可以看出,教育占GDP的比重变化较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进一步投入。
在创新经济绩效方面,呈现出较规律的线性递增关系,即随着时间的前进,青岛市的创新经济绩效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比重越大,商品出口保持稳定,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可以说,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综合得分及排序可以看出,2000-2005年青岛市区域创新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青岛市的创新能力及各构成要素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2002-2005年的四年间,青岛市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不断的提高。到2005年,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青岛市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及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均达到了6年来的最高峰。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