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建议”共提出八点建议,在第二条建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主要目标,并在第五条建议“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对“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并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而这正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将从“十三五规划”内容出发,简述马克思人学思想,并以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作出“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和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马克思人学生态观;生态环境建设
一、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建议”共提出八点建议,在第二条建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主要目标,并在第五条建议“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对“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并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而这正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中,无不体现着绿色发展理念。不难看出,今后五年绿色理念将成为发展的主基调。与以往相比,绿色发展成为贯彻“纲要”通篇的主基调,无论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确定,还是各篇章内容的阐述,以及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篇章进行专门论述,都无一不体现出绿色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
“十三五”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凸显了党和国家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决心,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建议,也体现了党和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简述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旨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决定其人学研究的主题,即: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主题的逻辑架构表现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起点,马克思摒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首先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第一存在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的肉体需要的存在。
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正是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是马克思在人的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分析时就首先确认了人的自然属性,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后才是社会的人,因此提出了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三、基于马克思人学视角对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中,“绿色”理念既是我党对马克思人学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和创新。
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提出了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发挥巨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工业文明将会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资本主义经济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直接原因,指出了生态恶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结果,进而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国民生产总值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难问题频发,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敲响了警钟。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这些矛盾和对立促使我国政府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将其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绿色发展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计划的实行,将有效改善经济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获得和谐发展”的目标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OL].新华社,2015.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OL].新华社.2016.3.17.
[3]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宇,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马克思人学生态观;生态环境建设
一、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建议”共提出八点建议,在第二条建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主要目标,并在第五条建议“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对“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并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而这正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中,无不体现着绿色发展理念。不难看出,今后五年绿色理念将成为发展的主基调。与以往相比,绿色发展成为贯彻“纲要”通篇的主基调,无论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确定,还是各篇章内容的阐述,以及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篇章进行专门论述,都无一不体现出绿色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
“十三五”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凸显了党和国家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决心,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建议,也体现了党和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简述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旨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
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决定其人学研究的主题,即: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主题的逻辑架构表现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起点,马克思摒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首先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第一存在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的肉体需要的存在。
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正是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是马克思在人的视角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分析时就首先确认了人的自然属性,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后才是社会的人,因此提出了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三、基于马克思人学视角对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中,“绿色”理念既是我党对马克思人学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和创新。
马克思人学的生态观,提出了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发挥巨大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工业文明将会带来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资本主义经济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直接原因,指出了生态恶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结果,进而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国民生产总值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难问题频发,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敲响了警钟。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这些矛盾和对立促使我国政府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将其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绿色发展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计划的实行,将有效改善经济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获得和谐发展”的目标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OL].新华社,2015.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OL].新华社.2016.3.17.
[3]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宇,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