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古玩理财舍不得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朋友曾给我提供过一个数字,说今天玩儿收藏的人,大约有7000多万人之众。我没学过统计学,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但就目前的热度和阵势来看,我估计现在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多,于是我想问一句——我们这些收藏爱好者有多少人具备充足的知识?有多少人在“古玩商品”的面前有“心理定力”?有多少人在这些充满了玄机、虚幻的故事里边会不动心?应该说,少数真正从骨子里热爱古玩的收藏者,经过了多少年摸爬滚打过来的真正的收藏家们或许做到了,而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做不到,仍处在“雾里看花”的阶段。所以要谈论古玩收藏到底是不是适合我们大众百姓的理财方式,恕我直言不讳,我觉得这事儿目前还很“值得商榷”。
  文物、文玩是千万分之一的遗存,如果我们都想要好东西,玩儿陶瓷的人都想要元青花,要明代永乐、宣德的官窑,玩木器的都想要紫檀、黄花梨……对不起,真要把这些东西都打碎了,甚至碾成末儿,用电子秤(过去用戥子),总之用精确的方法给大家伙儿挨着个儿地分,恐怕每个爱好者都分不到一钱儿。还是那句话:历史已经不给我们这么大的空间了。
  


  


  我绝不是说玩儿收藏不好,也不是说古玩收藏一点儿都不能给我们带来财富。但是所谓古玩的“财”是什么?就是它的升值空间吗?如果我们只看重这一点儿就麻烦了!我想说的是:古玩之“财”首先是人们对它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崇敬,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奉承,更不是没头苍蝇一样的跟风。古玩之“财”是人们对它们背后丰厚而沉重的历史的认识和一辈子都读不完的知识。
  
  孔圣人“炒”出玉文化
  
  现在人都知道玉器值钱,不少人跟疯子似的追求古玉,更有一些人干脆就玩儿玉的原材料,我们称之为“赌石”。可您知道这玉是谁给“炒”起来的吗?您记住了——是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最早提出了要“君子佩玉”的理念,并率先给玉赋予了“十一德”。既然都说到这儿了,不妨就历数一下玉的所谓“十一德”都是什么?玉之“十一德”曰:仁、义、知、至、信、德、道、天、地、礼、乐。古时候看一个男人是否有品位,不看他是不是“帅哥”,不量他身高是不是1.8米,要看他的腰间佩玉。有这么一说,一个男人只要从街市上闲庭信步地款款而来,听声音,有无“环佩叮当”,就能知道这主儿是不是位“爷”。“环佩叮当”这个说法古时候可是主指男人的,后来才“移植”到了女子身上。那您就琢磨琢磨吧,古城里若有十几二十几个美男子一齐向您走来,腰间的玉佩各奏其音,那绝对是一曲美妙之极的打击乐。于是,玉也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并支撑起了与西方“钻石文化”相对应的“东方玉文化”。
  由玉接下来咱们说说先秦,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与秦人易连城。这个故事来自哪儿?当然来自和氏璧,还是玉呀。当时的秦国为了争霸天下,竟然不惜血本用15座城池跟赵国交换“和氏之璧”,现在说某某古代珍玩“价值连城”,这种对价值的最高评判标准就是打这儿来的。自然那个和氏璧在古时候首先是权力的象征,但同时它一定还是个绝对顶天级的文玩、古董,是历代皇帝们梦寐以求的玩意儿。说来也挺有意思,当年楚国的卞和最先发现这块玉石的原料,卞和有“隔皮断瓤”的本事,应该说,这个所谓的和氏璧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赌石”了吧。这么多年来,我在古玩收藏界屡见各种各样的赝品,假大爷们是什么假都敢造,从商周青铜器到宋代“五大名窑”,从名人字画到硬木家具,可我还真就没见着谁造出一个和氏璧的,大概齐都明白这玩意儿它不大好“玩儿”,都知道天底下就这么一件儿,所以没人敢在它面前造次。
  到了唐代,我们都知道唐太宗特别喜欢并千方百计追索王羲之的真迹,这当然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收藏行为。只不过史书上记载相对少,所以我们今天对汉、唐以来收藏的认识就少。于是人们可能就很自然地把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所谓“第一次收藏热”定格在了宋朝。
  
  “瘦金体”和“败家石”
  
  宋徽宗如果不是当上了皇帝的话,他应当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写的那一笔“瘦金体”是他个人独创的一种书写艺术。说起来我对“瘦金体”的认识也是来自皇家。多年前由于某种原因我有幸与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先生相识,且成忘年之交,而溥杰先生就写得一笔漂亮的“瘦金体”。溥老曾半开玩笑地跟我讲,当初他喜欢“瘦金体”的时候,颇令其父醇亲王载淳不满。载淳是个脾气非常好的老头儿,从不动怒,但一看见溥杰写“瘦金体”也禁不住要发发脾气,经常用扇子“梆”杰二爷的脑袋,说不能写这种字体,这叫“亡国之体”!我就特没文化地问溥老:“这怎么就是‘亡国之体’啦?”溥老说:“咳,它不是宋徽宗创的字体吗?北宋亡在徽宗手里。后来咱们这‘大清国’作为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也灭亡了。跟我学着写‘瘦金体’没关系啊,那是历史的必然……”溥老仙逝迄今已15年有余,我手里还珍藏着老人家当年为我写的“瘦金体”书法作品若干,夜阑展卷不禁缅怀溥老……
  明朝晚期有一个很有名的朝臣叫米万钟,是宋代大文人米芾的后裔,此人一辈子喜欢石头,爱石如命,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友石先生”。这主儿平时是白眼斜人,但只要看见形态怪异的石头倒头便拜,所以别人都叫他“石痴”。您想想,一个当官儿的一天到晚凡人不理,可是一看见石头就作揖磕头,这不是神经病吗?但是他就是以这种方式“大隐于朝廷”,几次躲避了杀身之祸。当然,米老先生确实也对石头有着自己独到的欣赏水平,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奇石鉴赏家。大家都知道颐和园里有一个很大的石头叫“青芝岫”,也叫“败家石”。这块祖宗级的观赏石头就是米万钟从房山的大石窝里发现的,他爱得不得了啊,就从房山往北京西郊的海淀运。这块石头太重了,拉不动呀,有人就给他出馊主意:这石头要在冬天最冷的时候运出来,你隔一里地打一口井,中间泼上水,这样形成了一条“冰路”,就能运出来了。于是他真就这么干了,结果离海淀还差一步之遥的时候破了产,没钱了。据说米万钟因此郁闷而死,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叫这块巨石为“败家石”。这块石头的故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可信程度有多大,我们先不管,但这块石头确实是被米万钟看上的。最后“小败家”没辙了,“大败家”——乾隆皇帝来了,他在郊游的时候看上了这块石头,就把它给“请”到了颐和园,今天仍能供人们欣赏。我们说但凡这文玩都得“炒作”,要我说这奇石的价值就是他米大爷和乾隆爷给“炒”起来的。前些时候我参观了一场拍卖会预展,一块小西瓜大小的明代“观赏灵璧石”拍价300多万。注意啊!这可不是“赌石”,“赌”的石头您还可以对它打开之后抱以幻想,可这块石头不用打开,它就是摆着看的、供文人养眼的。当时,我的一位天津朋友看着标底直咂舌:“哎哟——300多万买一块黑乎乎的石头摆在书桌上,一边喝着茶一边慢慢欣赏,这得是多大的雅兴和闲工夫呀!”
  
  古玩的合理价值
  
  其实我想说的是,古玩真正的升值空间,恰恰在于我前面讲到的它的“稀缺性”“传承性”和它背后的历史、人文、艺术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还要通过时间的流逝方能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几点的话,古玩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如果古玩被生硬地套在理财的范畴里面,我觉得这可能还是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无论如何我承认,古玩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升值潜力,我们叫它“价值天性”。我们搞收藏的大概都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古玩(主要指古代艺术品)之外,任何一件商品都应该只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您比方说我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是老字号“瑞蚨祥”的,说它做得好,连布都是人家老字号自己织出来的,衣服更是师傅们一针一线手工缝出来的。值多少钱?其实也没有多少钱,我买的时候正赶上打折,400来块钱买的。好,不打折咱标它4000!到头儿了吧?但您非要标它40万,这就是不合理的价格了。一件中式小褂儿卖40万?谁穿过的?皇上穿过的?那就不是衣服又成文物了,就成历史上的“黄马褂”了。所以一件服装即便它再时髦、再漂亮,卖40万也不可能,更主要的是不合理。但是古玩就不一样了,古玩在任何时期的任何价格,都可以解释出它的“合理性”。
  凡·高的画儿现在卖8000多万美元,莫奈的画儿也是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合理不合理?合理!而凡·高活着的时候,他的画儿一文不值,急得丫把自己的耳朵都给剌掉了一只。合不合理?也合理!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家48样儿古玩,一股脑儿卖给我们家那“香港亲戚”的时候,换的是1万块外汇券。合不合理?合理。当时我们家就成了我们住的那个小区里第一家“万元户”啦。30年之后,我们家这48件东西,我不敢说是天价儿,但也绝非是那1万块外汇券就能买到的,至少能值个千八百万!合不合理?还是合理。这就是文玩本身所带有的特性。所以就让我们觉得,古玩可以给我们理财,收古玩可以让人们致富,自然地也就想到,除了房地产、股票之外,大家是不是还可以投资古玩啊?
  
  舍不掉古玩这个“情儿”
  
  我觉得把古玩和房地产、股票这两者并列为“三大投资理财方式”,严格地说,没有可比性。股票、房地产的背后好像没有什么故事,或者说没有什么文化。古玩可就不一样了,每一件古玩的后边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或者动人的故事。就投资而言,投资者往往很少对自己所购买的股票或者房地产什么的产生“恋情”。古玩不成,一个收藏家、一个成功的古玩商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这些藏品,我敢负责任地说:不热爱古玩的人,很难买到真品。而且对古玩的这份“爱”通常还得是“爱你爱到骨子里”。股票好像就差着点儿了,我们办公室里有几位同事都是股民,对股票特别在行,可我从来没听见他们说:“我们家这股票可不能卖!这股儿我看着它漂亮、瞧着它养眼……”不可能,因为股票它没有故事、没有文化,它不过就是一堆数字而已,不想卖也是他们舍不得“割肉”。然而当您面对古玩的时候,确实有一种难舍难割的感情在里面。
  我收藏的是古代陶瓷碎片,很多瓷片都是我在工地上、古窑址里捡的,这些瓷片儿今天确实也值点儿钱,有些瓷片标本几乎就是孤品了。有不少陶瓷爱好者甚至是国外的收藏家真有出高价儿来买的,我是真舍不得卖呀!一来我不急等着用钱,还没到非得拿瓷片儿换钱用的地步。二来更是因为有某种“恋情”在里边。我把这种恋情说得可能不太严肃,它还真不是一般“两口子”的爱情,至少得是特别好的那种“情人”关系。所以要说买卖,我的瓷片儿有多少次都成交了,朋友们都劝我要“舍得——舍得!”可我就是“舍不得”!真要把瓷片儿交给人家的时候,就总有那么一种“卖儿卖女”的凄凉感觉。于是就一口咬定:“不行——大爷我就是不卖!怎么着吧?”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女儿飞赴荷兰求学。还差33天,她18岁。  我总是说,你到18岁,就长大成人,以后要自立,你爸我18岁参加工作。但我那时毕竟是18岁半了,还是个男人。可是她不满18岁,哗地一下,坐着飞机,跑到几万里外的国度,而且仅是高中二年级。机场里的显示屏显示航班已经离港,从那一刻起,我才切肤:女儿飞了。她找到了她的天空。她一下子把我的心取出来,拿出跑了。那天晚上,我和她妈妈等她平安到达的消息,我哭了,五脏六腑
期刊
北京小剧场近几年确实很火,从国外到国内,从经典到原创,无不在一点点收获着票房与观众对话剧的满意度。金融危机并未给这个行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相反,有一些文化演艺公司还觉得这是个必须要抓住的机会,逆市投戏,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认为的精品。而那些戏剧主创们,越来越多地向市场靠拢,并努力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把握平衡。  有人说这样的红火不过是泡沫。是的,作为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的事物,它是年轻的,招摇的,
期刊
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主办,果汁分会承办的“2007年中国果汁大会”9月17~18日在西安召开.这是继2006年首届中国果汁大会成功举办后的又一次国际盛会.商务部黄海部长助理出
每天上下班高峰挤公交车,我都觉得自己在被迫地苦练高温瑜伽,而且功力见长,弹性韧性越来越像小时候看过的《巴巴爸爸》,可以随着有限空间任意变形。虽然,为工作东跑西颠了一整天,筋疲力尽,很想找个座儿迷糊一小会儿或者歇歇脚,但是能挤上车就感叹命好了,偶尔能遇到个座儿,那就得高呼三生有幸了。  既然大家贴在一起练瑜伽,车厢里自然是百味杂陈了。借打盹逃避这一切,显然不太可能,我就琢磨着找点什么事情,分散分散注
期刊
过生日,在我的印象中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说这十几年,仅仅就我对周围熟人所知。仓廪实而知礼节,10多年以前,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经济多不宽裕,这些需要额外破费的事儿就免了。像我多次遭逢生日,不过是吃一顿打卤面拉倒。  生日之于父亲,似乎也是这么过的。在奶奶家生活,多少年来我听奶奶念叨过父亲的生日。父亲一生跑车,日子是随着火车轮子咔噔咔噔地过着的,除了寻常百姓吃喝拉撒的日子,凡是带有仪式性的事情,父亲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1923年,我出生在北京城。我的父亲名叫溥绍,与溥仪是同辈人,祖父是清末庄亲王载勋。我最初取名叫“爱新觉罗·毓恩”,1945年以后改名为庄玉恩。  我8岁那年,由于府邸败落,我随父亲到沈阳。日本人占了东北后,我又随父亲返回北京。那时家里很窘迫,母亲常常为别人缝洗衣服挣点钱贴补家用。  1932年,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皇帝后,父亲便到长春投奔他,做了伪满皇宫内府近侍处典守科长。后来,母亲带着我来到长春,
期刊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体系越发健全,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凸显网络体系应用价值,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同时,其所显现出的不稳定性日益突出,网络安全成为当今社
同情感是从内心滋生的爱心,是普世的情感,有了它就有助人为乐,就有与人为善,就有形成正义感为人民尽力的基础和条件,正如古人所说“爱者仁之始,仁者爱之推”。古人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人也说:“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全部道德的开端和基础。”人之所以具有同情心,是由于同情而实施了善举之后,心灵会产生崇高感、愉悦感。同情心无关形而上的利益,孟子为此举例:看见小孩儿要掉到井里,人会有“怵惕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