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就当前现状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农业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循环经济理论日渐成熟的今天,对农村环保策略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保策略
新時期,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当前在工业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态污染却日趋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要想进一步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就必须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入手,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态污染予以彻底解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在农村,秸秆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的净化与完善,可充分运用秸秆寻求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例如运用秸秆发电、制备沼气、制作动物饲料、开发能源等。同时,还能将秸秆就地粉碎用作秸秆肥料,使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升,进而对农业耕地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说,通过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污染,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资源。
2.沼气循环开发模式
沼气循环开发模式,即以沼气为中心,建立综合性产业链条,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此模式的开发主要将沼气池作为重要的连接桥梁,将种羊、加工与沼气池三者进行结合,组成循环链,实现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在该模式下,对农作物秸秆与牲畜粪便进行加工制成沼气,将沼气液用作施肥材料,进而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经长期实践证明,沼气循环开发模式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能够通过有限的投入获得无限的生态效益。
3.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在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探索绿色安全的基因工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减少了农业稀缺资源的浪费,并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
1.加强环保宣传,更新农民发展观念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最大受益者,又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以专题片、宣传册、宣传牌、手机短信、微信推广等形式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树立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意识。同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自身职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进一步提升农村环保工作实效。
2.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探索中,离开技术的支持或者资源的循环利用成本过高都必然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效果,可以说,农村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必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总体上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仅需要农业遗传工程与生态管理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机农产品技术、环境生态管理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广泛支持。因此,作为科研人员,必须投身于农业经济开发与实验探究中来,将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际农业生产中,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的同时,培育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科学生产中来。
3.严格控制农村污染,实施垃圾科学处理
第一,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在农村环保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对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第二,对农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在对农村垃圾的处理中,尤其对于农业焚烧、埋填及堆肥等产生的污染,应采取分类收集与治理的方式,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循环利用,在控制污染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应正确对待,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积极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平衡。
参考文献:
[1]李达理.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境保护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5,02:177-178.
[2]彭世煌,刘怡然.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功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6:159-160.
[3]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03:49-51.
[4]田进.平凉市农村发展中环境问题与治理[J].甘肃农业,2013,04:47-48.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保策略
新時期,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当前在工业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态污染却日趋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要想进一步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就必须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入手,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农村生活污染与农业生态污染予以彻底解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在农村,秸秆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的净化与完善,可充分运用秸秆寻求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例如运用秸秆发电、制备沼气、制作动物饲料、开发能源等。同时,还能将秸秆就地粉碎用作秸秆肥料,使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升,进而对农业耕地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说,通过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污染,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资源。
2.沼气循环开发模式
沼气循环开发模式,即以沼气为中心,建立综合性产业链条,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此模式的开发主要将沼气池作为重要的连接桥梁,将种羊、加工与沼气池三者进行结合,组成循环链,实现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在该模式下,对农作物秸秆与牲畜粪便进行加工制成沼气,将沼气液用作施肥材料,进而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经长期实践证明,沼气循环开发模式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能够通过有限的投入获得无限的生态效益。
3.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在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探索绿色安全的基因工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减少了农业稀缺资源的浪费,并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
1.加强环保宣传,更新农民发展观念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最大受益者,又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以专题片、宣传册、宣传牌、手机短信、微信推广等形式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树立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意识。同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自身职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进一步提升农村环保工作实效。
2.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探索中,离开技术的支持或者资源的循环利用成本过高都必然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效果,可以说,农村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必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总体上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仅需要农业遗传工程与生态管理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机农产品技术、环境生态管理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广泛支持。因此,作为科研人员,必须投身于农业经济开发与实验探究中来,将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际农业生产中,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的同时,培育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科学生产中来。
3.严格控制农村污染,实施垃圾科学处理
第一,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在农村环保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对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第二,对农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在对农村垃圾的处理中,尤其对于农业焚烧、埋填及堆肥等产生的污染,应采取分类收集与治理的方式,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循环利用,在控制污染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应正确对待,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积极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平衡。
参考文献:
[1]李达理.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境保护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5,02:177-178.
[2]彭世煌,刘怡然.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功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6:159-160.
[3]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03:49-51.
[4]田进.平凉市农村发展中环境问题与治理[J].甘肃农业,2013,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