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限:干预界限模糊、主体功能弱化、支持系统不足、体系缺乏连续性,提出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新三维”体系,即时间体系、空间体系、效能体系。
关键词:大學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作者简介:郭秀华(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于晓霞(1982-),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WSZL2010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28-02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它能帮助个体化解危机,告知其如何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2]
随着高校自杀等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近年来,此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益丰厚。仅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全面、宽泛而深入。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方面存在缺陷。
一、目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1.干预界限模糊
一个人情绪紊乱并不意味着一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出现心理困扰时,有28%的学生采取哭泣、倾诉、写日记等情感宣泄方式转移注意力;有22%的学生采取娱乐、游戏、读书等情感转移方式转移注意力;有22%的学生采取顺其自然等乐观豁达的健康心态应对负面心理压力;有8%的学生采取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消沉生活方式舒缓压抑。[3]可见,当遭遇心理问题时大多数人是能够自行缓解和解除的,只有少部分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这样,就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科学的准确的干预标准作为工作标准,指导实践。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标准界定相对模糊,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和泛化,常常出现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臆断,人为操作的情况,如果一旦评定错误或干预失败将给当事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2.体系缺乏连续性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的建构大多是针对个体危机干预的全过程,对于群体危机以及阶段危机很少提及。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时段和节点都可能成为危机的爆发期,例如新生入学后,毕业生就业期间以及考试前后。大学生因其家庭背景、生活学习现状又组成不同的群体,如贫困生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群体等等。这些特殊时段和特殊群体都是心理危机爆发的高危时段和高危人群,需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除了注重个人危机干预的全过程以外,还要针对大学阶段建构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特殊群体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3.主体功能弱化
目前,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过分强调和渲染外部的力量和作用,忽视了心理危机主体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渴望主体被尊重、被认可和被信任。当心理危机出现时,他者的干预只能起到引导、辅助、推动作用,真正的转变、修复和完善非常需要主体对于外界干预的认可、接受和配合。尤其是在预后更需要个人经验的运用和自我内心的成长。可见,干预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干预真正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应该是以干预对象为主体,依靠自我的力量,在他者的协助和指导下解除危机。
4.支持系统不足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工作运用中不过是空中楼阁,没有坚实可靠的支撑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内部,人财物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出现此类情况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的观念滞后,对心理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保障方面抱着“没事缓一缓,出事管一管”的态度,使得很多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酿成严重后果。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渗透。当危机在学校无法解除时,一般都会寻找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时候,学校大多退出危机干预,由社会机构和家庭接管。但社会机构和家庭也存在一些问题,前者在咨询和治疗方面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不足;后者容易掩盖现实,急于求成,在专业方面对干预的支持不足。这期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信息沟通、干预配合方面的功能消失,往往会出现危机预后不良,反复出现的后果。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新三维”模式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三维”模式体系,即时间体系、空间体系和效能体系。
1.构建一个全程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时间体系
大学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时段、节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显著性和规律性的事实特征。如在新生入学后,毕业生就业期,考试前后以及竞选评优前后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应该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不能仅以个体出现危机事件作为干预时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制定一个大学生涯心理危机干预规划,并形成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体系,制定出大学期间不同阶段不同事件发生前后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措施、实施策略,形成一个全程极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实用手册。例如,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和评估,在重要时段、重大事件(考试前后、竞选评优前后)进行跟踪了解,重点筛查以及及时疏导,在学生毕业前就业时段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心理培训、咨询和危机处理等等。另外,就个体的心理危机而言,最佳干预时机是在创伤后的24~72小时。若是72小时后才进行危机干预,效果将会有所下降。若在4周后才进行危机干预,作用将明显降低。可见,时间是危机干预成功的关键。所以,构建一个全程高效的时间体系是危机干预体系的首要。
2.构建一个全面广泛的心理危机干预空间体系
(1)理顺关系,建章立制,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机制。健全机制首先要设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按章行事。构建校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五级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核心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班级的心理委员是不可或缺的人员配置,是基层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管理体系除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保障外,还要建立一个安定、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例如学校教育思想要多元化、管理和服务要人性化,竞赛评比奖励支助等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等。相关人员要定期召开信息沟通会、征求意见会、问题协调会等等,及时下达落实任务和收集基层信息,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危机防范和干预意识及能力,使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工作形成氛围、习惯、规模和长效机制。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整合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资源。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干预的对象,而每个人又都可能成为干预的执行者。整合教育资源其实就是调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部力量共同完成干预的目标。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教学与咨询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社团活动、心理沙龙等具有实用性、参与性和吸引性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危机防范能力。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学校要与相应的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联合机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讲座、培训、咨询等活动,获得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获得更为及时有效的干预。从家庭的层面来说,学校要改变以往与家长沟通仅限于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方面的状况,增加心理状况的沟通。学校可将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类型、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形成学生心理状况报告单,与家长建立一种沟通互动的平台。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长在得知孩子有心理问题时感到突然,无法接受,甚至责怪学校;二是因为家长往往是最后的知情者,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初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的作用。
(3)准确判断,有效干预,扩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功能。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服务。如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提供心理测量等给学生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二是情感服务。主要是从家庭、老师、同学、朋友的角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适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三是自助服务。大学生心理成长是一个自我暴露、自我觉醒、自我判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他们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但也是最具有自我治愈能力的群體。所以,社会和学校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宣泄渠道和倾诉平台。例如开设心理宣传栏、广播站、信箱;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开办网站;创建QQ群、博客等,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地心理宣泄和自我帮助的机会、渠道,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3.构建一个全新多元的心理危机干预效能体系
所谓效能就是体系所要达到的工作程度,也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性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阶段。一是预案。从特殊学生群体的角度创建一个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形成各部门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特殊学生群体包括贫困生、单亲家庭以及存在心理问题、学业困难、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恋爱问题的学生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形成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一旦发现问题,紧急启动,快速处理。二是转介。当危机在学校层面无法解决或已经超出了学校的工作范畴时,必须尽快与相关专业机构取得联系,及时转介,防止在学校耽搁或恶化。三是治疗。系统专业的治疗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环,既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急于求成。四是预后,也就是后干预的问题。心理问题的彻底治愈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彻底治愈的少,反复发作的多。所以,预后的关注与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后干预期间可通过专人辅导、定期回访等形式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Lazear,E.Entrepr eneurship[R].NBER Working Paper 9109,2002.
[2]erly,G.S.,Flannery,R.B.,Mitchell,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Areview of literatu re[J].Ag 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A Review Journal,2000,(5).
[3]图门吉日嘎勒,王允,包琳,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分析及其对策——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大學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作者简介:郭秀华(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于晓霞(1982-),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辽宁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WSZL2010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28-02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它能帮助个体化解危机,告知其如何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2]
随着高校自杀等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近年来,此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日益丰厚。仅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全面、宽泛而深入。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可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方面存在缺陷。
一、目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1.干预界限模糊
一个人情绪紊乱并不意味着一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出现心理困扰时,有28%的学生采取哭泣、倾诉、写日记等情感宣泄方式转移注意力;有22%的学生采取娱乐、游戏、读书等情感转移方式转移注意力;有22%的学生采取顺其自然等乐观豁达的健康心态应对负面心理压力;有8%的学生采取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消沉生活方式舒缓压抑。[3]可见,当遭遇心理问题时大多数人是能够自行缓解和解除的,只有少部分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干预。这样,就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科学的准确的干预标准作为工作标准,指导实践。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标准界定相对模糊,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和泛化,常常出现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臆断,人为操作的情况,如果一旦评定错误或干预失败将给当事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2.体系缺乏连续性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的建构大多是针对个体危机干预的全过程,对于群体危机以及阶段危机很少提及。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时段和节点都可能成为危机的爆发期,例如新生入学后,毕业生就业期间以及考试前后。大学生因其家庭背景、生活学习现状又组成不同的群体,如贫困生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群体等等。这些特殊时段和特殊群体都是心理危机爆发的高危时段和高危人群,需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除了注重个人危机干预的全过程以外,还要针对大学阶段建构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一个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特殊群体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3.主体功能弱化
目前,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过分强调和渲染外部的力量和作用,忽视了心理危机主体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渴望主体被尊重、被认可和被信任。当心理危机出现时,他者的干预只能起到引导、辅助、推动作用,真正的转变、修复和完善非常需要主体对于外界干预的认可、接受和配合。尤其是在预后更需要个人经验的运用和自我内心的成长。可见,干预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干预真正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应该是以干预对象为主体,依靠自我的力量,在他者的协助和指导下解除危机。
4.支持系统不足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工作运用中不过是空中楼阁,没有坚实可靠的支撑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内部,人财物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出现此类情况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的观念滞后,对心理问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保障方面抱着“没事缓一缓,出事管一管”的态度,使得很多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酿成严重后果。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渗透。当危机在学校无法解除时,一般都会寻找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时候,学校大多退出危机干预,由社会机构和家庭接管。但社会机构和家庭也存在一些问题,前者在咨询和治疗方面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不足;后者容易掩盖现实,急于求成,在专业方面对干预的支持不足。这期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信息沟通、干预配合方面的功能消失,往往会出现危机预后不良,反复出现的后果。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新三维”模式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三维”模式体系,即时间体系、空间体系和效能体系。
1.构建一个全程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时间体系
大学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时段、节点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显著性和规律性的事实特征。如在新生入学后,毕业生就业期,考试前后以及竞选评优前后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应该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不能仅以个体出现危机事件作为干预时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制定一个大学生涯心理危机干预规划,并形成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体系,制定出大学期间不同阶段不同事件发生前后如何进行防范和干预的一些注意事项、具体措施、实施策略,形成一个全程极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实用手册。例如,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和评估,在重要时段、重大事件(考试前后、竞选评优前后)进行跟踪了解,重点筛查以及及时疏导,在学生毕业前就业时段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心理培训、咨询和危机处理等等。另外,就个体的心理危机而言,最佳干预时机是在创伤后的24~72小时。若是72小时后才进行危机干预,效果将会有所下降。若在4周后才进行危机干预,作用将明显降低。可见,时间是危机干预成功的关键。所以,构建一个全程高效的时间体系是危机干预体系的首要。
2.构建一个全面广泛的心理危机干预空间体系
(1)理顺关系,建章立制,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机制。健全机制首先要设立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按章行事。构建校主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五级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体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核心部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班级的心理委员是不可或缺的人员配置,是基层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管理体系除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保障外,还要建立一个安定、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例如学校教育思想要多元化、管理和服务要人性化,竞赛评比奖励支助等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等。相关人员要定期召开信息沟通会、征求意见会、问题协调会等等,及时下达落实任务和收集基层信息,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危机防范和干预意识及能力,使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工作形成氛围、习惯、规模和长效机制。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整合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资源。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干预的对象,而每个人又都可能成为干预的执行者。整合教育资源其实就是调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部力量共同完成干预的目标。从学校的角度而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教学与咨询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社团活动、心理沙龙等具有实用性、参与性和吸引性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危机防范能力。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学校要与相应的专业心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联合机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讲座、培训、咨询等活动,获得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获得更为及时有效的干预。从家庭的层面来说,学校要改变以往与家长沟通仅限于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方面的状况,增加心理状况的沟通。学校可将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类型、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形成学生心理状况报告单,与家长建立一种沟通互动的平台。这样,就可以避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长在得知孩子有心理问题时感到突然,无法接受,甚至责怪学校;二是因为家长往往是最后的知情者,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初期预防和早期干预的作用。
(3)准确判断,有效干预,扩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功能。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服务。如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提供心理测量等给学生及时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二是情感服务。主要是从家庭、老师、同学、朋友的角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适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三是自助服务。大学生心理成长是一个自我暴露、自我觉醒、自我判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他们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但也是最具有自我治愈能力的群體。所以,社会和学校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宣泄渠道和倾诉平台。例如开设心理宣传栏、广播站、信箱;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开办网站;创建QQ群、博客等,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地心理宣泄和自我帮助的机会、渠道,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3.构建一个全新多元的心理危机干预效能体系
所谓效能就是体系所要达到的工作程度,也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性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阶段。一是预案。从特殊学生群体的角度创建一个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形成各部门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特殊学生群体包括贫困生、单亲家庭以及存在心理问题、学业困难、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恋爱问题的学生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形成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一旦发现问题,紧急启动,快速处理。二是转介。当危机在学校层面无法解决或已经超出了学校的工作范畴时,必须尽快与相关专业机构取得联系,及时转介,防止在学校耽搁或恶化。三是治疗。系统专业的治疗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环,既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急于求成。四是预后,也就是后干预的问题。心理问题的彻底治愈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彻底治愈的少,反复发作的多。所以,预后的关注与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后干预期间可通过专人辅导、定期回访等形式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Lazear,E.Entrepr eneurship[R].NBER Working Paper 9109,2002.
[2]erly,G.S.,Flannery,R.B.,Mitchell,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Areview of literatu re[J].Ag 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A Review Journal,2000,(5).
[3]图门吉日嘎勒,王允,包琳,等.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分析及其对策——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