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出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生态对策。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 ;发展历程 ;规划 ; 生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发展
早期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 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 美国芒福德的“区域整体论”和( 2 1 世纪城市:城市未来柏林宣言》 标志着现代城市绿地规划发展的新趋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大绿地系统。
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3.1 绿地指标的规定千城一律切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减少。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3.2盲目效仿,缺乏特色
城市绿地应与当时当地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目前不少城市千城一面,与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规划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3“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在具体的规划编制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前后划分、行政主管部 门的分置等原因,往往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专业规划 的“各自为政”之嫌,或因受制于空问上的分隔导致的“先天不足”。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的“前与后”、“上与下”的单向服从关系,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常常感到被动无力。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 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往往会陷入就绿地论绿化的泥沼。
3.4、绿地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
4.1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4.2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并体现绿色文化
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4.3立足建设现状,保证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通过建立绿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林缘线的分布,同时确定走廊的最佳路线、最有效的分布,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基本可以自我循环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从而使城市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4.4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律制度 城市建设者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结束语: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
[2]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蓝天园林,2002(5)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 ;发展历程 ;规划 ; 生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发展
早期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 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 美国芒福德的“区域整体论”和( 2 1 世纪城市:城市未来柏林宣言》 标志着现代城市绿地规划发展的新趋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突出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大绿地系统。
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3.1 绿地指标的规定千城一律切分布不合理
我国城市城建、园林部门每年都花相当大的代价建成一批新绿地,公共绿地绝对值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城市扩展蔓延加剧,加之一些城市出现流动人口激增,造成城市人口增长,使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普遍减少。此外,有限的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亦不合理,城市中公园绿地或偏于一角,或集中于城市边缘,未能均衡分布,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
3.2盲目效仿,缺乏特色
城市绿地应与当时当地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目前不少城市千城一面,与城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规划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3.3“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在具体的规划编制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前后划分、行政主管部 门的分置等原因,往往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专业规划 的“各自为政”之嫌,或因受制于空问上的分隔导致的“先天不足”。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的“前与后”、“上与下”的单向服从关系,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常常感到被动无力。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 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往往会陷入就绿地论绿化的泥沼。
3.4、绿地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中绿地的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土地批租、旧区改造及单位建设项目的审批中,法定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没有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核,项目完成没有严格科学的验收制度;碰到具体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造成该建绿地的少建、缓建、甚至停建,建好的绿地又常被各种借口而任意破坏。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
4.1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4.2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并体现绿色文化
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通过合理种植设计,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4.3立足建设现状,保证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通过建立绿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林缘线的分布,同时确定走廊的最佳路线、最有效的分布,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基本可以自我循环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从而使城市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4.4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律制度 城市建设者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结束语: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6)
[2]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蓝天园林,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