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大学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现今大学在处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探讨两者的融合与对立。
  关键词: 普通教育 专业教育 两者关系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学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学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大学如何处理好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也是一直被关注的问题。
  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涵
  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通识教育。该思想的古典先驱是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普通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一个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我国最早提倡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教授。普通教育是由自由教育演变而来,国内学者在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非专业教育,也包括专业教育;狭义的理解只包括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作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即非专业教育。”[1]有学者指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还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总之,普通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既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又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起源于十一二世纪在城市和行会中进行的职业训练。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知识逐步取代了宗教、哲学的知识。知识爆炸、社会分工、高等教育的普及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从而专业教育的思想广受欢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典教育的局限性逐渐体现出来,而专业教育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专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模式,是专门教育形式中的一种,它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准备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以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取向;以培养社会职业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强调专门性、特殊性、实践性和职业性。[4]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即通过专门教育,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演变
  从古希腊到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自由教育思想绵延数千年,几乎没有任何“异端邪说”与之抗衡,是当时代表了人类智慧的主流教育思想。当然,自由教育的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中世纪,教会把“自由教育”改造为宗教版,自由变成了对神性的皈依,教会学校仍设自由课程,即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性”的大旗,重新倡导古希腊式的自由教育,恢复了古希腊的经典课程。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在古希腊和罗马作家的著作中重新发现了自由教育的整个理想,因此把自由教育与希腊、拉丁文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成了一种时尚。这些文学作品或我们后来所说的“古典作品”便成了自由教育课程的主要教材。这种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它赋予了自由教育以“文科教育”或“人文教育”的含义。[5]
  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膨胀,以及民主政治的广泛确立,工业革命导致人人都能参加工作且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此时,专业教育逐渐取代自由教育成为主流。“这些事件深深地动摇了在此之前一直是自由教育哲学基础的政治经济基础。它迫使那种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的观念”。[6]然而,工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化使高等教育变得十分专业化、狭隘化,致使整个教育模式出现了背离社会发展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教育”这一名词出现并与专业教育形成对立,其二者的相互关系成为教育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可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立是随着社会的分工以及进步而逐渐出现的,至今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仍然是学界探讨的问题。
  三、现今大学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对立
  (一)关于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目前,很多学者提出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来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最典型的就是增设通识教育课程。如,实行学分制,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鼓励教师钻研为非专业学生开课的问题,并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在一起对学科之间的异同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便为选修课的整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等等。这些建议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公共必修课(“两课”、体育、外语和计算机等)占了约40个学分,再加上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少之又少,可见学分制背景下强调的还是专业教育。
  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选课”,“通识教育”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而不只是一系列课程。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相提并论显然是对普通教育的错误认识。而且,高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开设、实施、考核等都有严格的程序,但通识课的开设有时只是一种“摆设”。一方面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只是抱着“凑学分”的态度而选修此类课程。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待选修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教师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上好此类课程,部分教师直接用专业课的课件来讲课,外专业学生自然很难听懂;部分教师对待此类课程的课堂组织也较为松散。因此,从整体来讲,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来进行普通教育是一种较普遍的提法,但在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学生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这给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关于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为克服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部分高校开设了新的专业或者对原有专业的内涵加以修改,将原来的几个专业综合为一个新的专业,但这些综合专业是将原有的专业进行“融合”还是“叠加”?目前,很多高校开设这些综合专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涉猎了更多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设了更高的平台。但实际上,由于综合专业是一些新设的专业,尚处于试点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等还不成熟。很多综合专业就是将原有的几个专业的课程进行叠加,其结果是,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但由于受总学分及学生个人时间精力的限制,很多课程的学习也是蜻蜓点水。原来4个学分的课程压缩成2个学分修完,学生学得广而不精,到头来反而觉得自己既没有“通识”又没有“专业”,在就业大军中显得很没有竞争力。因此,高校在增设综合专业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实现原有专业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发现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通”与“专”的结合。
  (三)关于先“通识”后“专业”模式
  目前,学者提得较多及在部分高校已开始试点的一种模式就是先“通识”后“专业”模式,如北京大学曾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并落实了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到了三年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进行专业教育。目前在部分高校的“文、理强化班”也实施了该种模式。笔者走访了该专业培养模式的部分学生,发现该专业培养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优势在于首先学生在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对自己的兴趣及专业概念还比较模糊,该模式给学生一个过渡期,以实现与高中的衔接;其次,两年的基础课增加了通识教育的分量,避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冲突,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接受通识教育;再次,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在高年级选择了不同的专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专业的老师、同学交流,扩大自己交际圈的同时使自己的专业了解、思想认识等都提高了一个台阶。但另一方面,该专业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较广,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势必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而且深感知识结构凌乱;在低年级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开设课程,这给高校排课及学生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学生选课顺序颠倒、先难后易、先修课还没学就学后修课的情况;高年级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又回到传统的专门教育模式而且学生学习缺乏连续性和归属感。
  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话题,如何在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普通教育、如何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也是高校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普通教育的理念值得倡导,但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2]刘剑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结合[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2):232.
  [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4]唐琼一.高等教育哲学视野下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7(3):23.
  [5]赵淑岩,王海义.论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88.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学校体育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当代职校学生耐久跑素质不断下降的现状,应采取一些积极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要在经济型数控系统GSK928MA上运行CAD/CAM生成的数控NC代码,需要编写或修改MasterCAM的后处理程序,并且对生成的程序作一些局部的修改。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在GSK928MA数控系统上完成两轴半自动编程加工。
研究课的教学方法是法学诸多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学生事先研究学习,案例、辩论、模拟法庭教学课几无开展之可能,本文重点对研究课中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教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学法、语言迁移等方面分析了语言学习事倍功半的原因。并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何使听、说、读、写能力共同提高的策略与方法。
文章就中职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中职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培养方向、培养途径等作了阐述。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难得的艺术珍品。在英国19世纪小说中占有十分突出而独特的地位。分析了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艺术和
目前我国新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总体上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师资储备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偏弱:培养培训相对落后,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