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作为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桥梁,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学生数感的敏锐度,会直接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途径、多角度渗透数感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数感能力发展。
关键词:数感;培养;发展;强化;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课程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培养数感的重要性。对于数感,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指的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学生数感的敏锐度会直接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数学老师重要的追求目标。
一、选择方法计算,培养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教学中,做同样的题目,有的孩子很快地完成,有的半天也没有做出答案,这就是学生有无良好“数感”的体现。很多学困生即便懂得简便计算的方法,也不会灵活应用,就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简便计算是为了计算方便,提高计算准确率。在计算时不管题目是否要求简便计算,都要养成先审题的习惯,默认“能简算时必简算”这个原则。如:59 60 61 61 62 58 63这道题,学生应观察到这些数都是和60比较接近,就要想到先把它们看作7个60相加,不夠的再减,多的要加上去。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意识进行估算,形成较强的估算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例如,在计量单位的学习中可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下面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 );一个鸡蛋大约重50( );一支铅笔大约长15( )。又如在估计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上:判断比较48×89与4500的大小。可让学生通过具体计算或者通过估算来判断。估算的学生这样解释:把48看作50,把89看作90,50×90=4500,两个因数也看大了才等于4500,所以48×89的结果一定比4500小。显然,第二类同学的方法简单明了,数感更好。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简便运算意识、估算的方法运用,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事很快就和“数”联系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二、注重生活体验,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数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教学资源,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来发展他们的数感。例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中,我先展示四张屏幕大小不同的电视图片(单位:英寸):14;21;37;42。接着出示问题:李老师想买大屏幕电视,你猜会买哪一款呢?通过讨论,学生都觉得李老师会买42寸的,因为它符合李老师的要求。这种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将要求和图中每个数所对应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最后作出正确选择。这样贴近生活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数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
三、利用学具操作,强化数感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儿童思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的必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必经途径,更是学生增强数感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认识整百数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棒,让他们先10根10根捆起来,再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堆出100,感受原来100是有这么多的,再堆出200、300……最后堆出1000,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创造出1000,成就感满满。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会到数是具体的、可感受的,让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四、通过问题解决,提升数感
数感的培养,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触数学,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解释或正确的判断,真正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师可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校开校运会,我们班有50人,班长想为每人买一瓶矿泉水,每瓶矿泉水3元。商店有两种优惠活动,只能选择一种方案。活动一:买5送1;活动二:5瓶以上一律八五折。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最省钱,又能让每位同学都喝上矿泉水的方案。同学们开始对方案进行计算,最后得出选择活动一是最省钱的。这种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亲身经历和运用中培养了数感,感受了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会、不断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把数感的训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时刻保持一份对数字的敏感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的数感定会得到积累、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数感;培养;发展;强化;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课程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培养数感的重要性。对于数感,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指的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学生数感的敏锐度会直接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数学老师重要的追求目标。
一、选择方法计算,培养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教学中,做同样的题目,有的孩子很快地完成,有的半天也没有做出答案,这就是学生有无良好“数感”的体现。很多学困生即便懂得简便计算的方法,也不会灵活应用,就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简便计算是为了计算方便,提高计算准确率。在计算时不管题目是否要求简便计算,都要养成先审题的习惯,默认“能简算时必简算”这个原则。如:59 60 61 61 62 58 63这道题,学生应观察到这些数都是和60比较接近,就要想到先把它们看作7个60相加,不夠的再减,多的要加上去。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意识进行估算,形成较强的估算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例如,在计量单位的学习中可利用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下面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 );一个鸡蛋大约重50( );一支铅笔大约长15( )。又如在估计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上:判断比较48×89与4500的大小。可让学生通过具体计算或者通过估算来判断。估算的学生这样解释:把48看作50,把89看作90,50×90=4500,两个因数也看大了才等于4500,所以48×89的结果一定比4500小。显然,第二类同学的方法简单明了,数感更好。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简便运算意识、估算的方法运用,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事很快就和“数”联系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二、注重生活体验,发展数感
发展学生数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教学资源,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来发展他们的数感。例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中,我先展示四张屏幕大小不同的电视图片(单位:英寸):14;21;37;42。接着出示问题:李老师想买大屏幕电视,你猜会买哪一款呢?通过讨论,学生都觉得李老师会买42寸的,因为它符合李老师的要求。这种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将要求和图中每个数所对应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最后作出正确选择。这样贴近生活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数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
三、利用学具操作,强化数感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儿童思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操作活动的必要性。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必经途径,更是学生增强数感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认识整百数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棒,让他们先10根10根捆起来,再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堆出100,感受原来100是有这么多的,再堆出200、300……最后堆出1000,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创造出1000,成就感满满。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会到数是具体的、可感受的,让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数感。
四、通过问题解决,提升数感
数感的培养,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触数学,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解释或正确的判断,真正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师可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校开校运会,我们班有50人,班长想为每人买一瓶矿泉水,每瓶矿泉水3元。商店有两种优惠活动,只能选择一种方案。活动一:买5送1;活动二:5瓶以上一律八五折。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最省钱,又能让每位同学都喝上矿泉水的方案。同学们开始对方案进行计算,最后得出选择活动一是最省钱的。这种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亲身经历和运用中培养了数感,感受了数学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会、不断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把数感的训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时刻保持一份对数字的敏感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的数感定会得到积累、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