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项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这一能力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学生甚至是老师对于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误解。本文试就何为批判性思维、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作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教育
多年来,尽管改革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仍然是当今教育中的“主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崇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时代。而在中国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缺失的、空白的、留于口舌却尚未落实的。
本文试就何为批判性思维、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作进一步探究。
1.何为批判性思维
虽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讨论有很多,但大多数人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况。
1.1历史溯源与理解谬误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和kriterion。Kriticos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和判断的能力;kriterion意为标准。从语源学上来说,critical表示基于标准的对事物有辨别力的判断。
世界上普遍认为第一个提出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的人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改革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在《我们如何思维》中第一次使用了critical thinking一词:“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悬置判断;这种悬置的本质是在开始尝试解决问题之前解决问题本质的探究。”同时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他认为“对任何信念和假定的实施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理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构成了反思性思维。”不难看出,从语源学以及杜威最初对批判性思维的阐释上来看,批判性思维所强调的都是对问题的判断、分析。
但是如今许多人一谈到“批判”,就联想到否定、批评。甚至学术界对于将critical thinking译为“批判性思维”的准确性也都存在质疑。
根本问题在于对批判的理解。许多人往往认为批判只有“指出缺陷、缺点——对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的解释。事实上,汉语中原来只有“批”和“判”。批,义为攻击,也指批示、分析、评论。判,本义为分开,引申为界限、判决、判断。由此看出汉语“批判”一词与critical thinking在语义上其实是存在高度一致性的。 只不过人们理解上的以偏概全,误解了批判之义,进而无法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1.2总结
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其实就是一个观点(Opinion)架构的过程。为所提出的观点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找到事实性的支撑,使之在逻辑上严密可靠。批判性思维的本义并不是要一味去批判,而是要对事物架构起一个比较全面的想法。它要做的不是简单去反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更科学、严密地看待问题。
2.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
2.1批判性思维决定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与人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挂钩。
简单来说,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可以是科学技术,可以是思想理念,更可以是物质发明等各方面的创造以及改进。所有创新的源泉都来自对现有知识与世界的观察与分析,而有效的观察与分析则要求掌握批判性思维。
对现存事物的合理性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够发现其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收集信息分析、验证方法的科学性,最后提出严密可靠的新思路。这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2.2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育中,“罔”和“殆”都不是好东西。而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的学生,习惯性的把定理当作公理来记背。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对所教授知识的直接接受,而不是追根溯源地去理解定理成立的原因。用惯性思维取代了批判性思维很大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注意信息、目的、问题、观点,还注意推论、含义、概念和假设。” 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一种探究的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尝试开始自己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当谈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时,通常有两个方向,一是把批判性思維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训练,二是强调把思维的训练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就是批判性思维学界所提到的两种理论假设。由于渗透入各类学科的思维方式培训需要根据各类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因此在此我们首先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探究初步训练的方法。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美国大学特别是哲学系中,开设批判性思维选修课程的占到40%以上。对于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也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在起步较晚;在中小学教育中,相关教学更是鲜有涉及。
因此,当我们在探索中国批判性思维教学之路时,自然需要一些借鉴总结。
3.1观点与事实
“批判”的过程是为观点找到事实性的支撑的过程。在美国,通常认为分清“事实”和“观点”,是人们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是否能否证明。事实可以被证明,是存在正误之分的。而观点,事关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某人对某事物的感觉或看法,本质上无法证明,更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分清了观点与看法,学生才能够越过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据上,进而分析其科学性与可靠性。
3.2学会提问
对于如何更好的分析观点与事实,国外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按照下图的思路针对事件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
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对于所见所闻从多角度利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培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如果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学会提问是分析事实或是观点的本质时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是需要他们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4.总结
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较为具体、全面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实施思维教学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严密、科学地看待问题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威博伊兹顿, 刘放桐, 王路,等. 杜威全集 :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第六卷(1910-1911), 《我们如何思维》1910至1911年间的期刊文章、书评及杂记[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p.147.
[2]武宏志, 张志敏, 武晓蓓. 批判性思维初探[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p.7.
[3]钱颖一. 批判性思维决定创新能力[J]. 现代国企研究, 2011(11):7-7.
[4]冯林, 张崴. 批判与创意思考[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p.297.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教育
多年来,尽管改革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仍然是当今教育中的“主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崇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时代。而在中国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缺失的、空白的、留于口舌却尚未落实的。
本文试就何为批判性思维、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作进一步探究。
1.何为批判性思维
虽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讨论有很多,但大多数人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况。
1.1历史溯源与理解谬误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和kriterion。Kriticos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和判断的能力;kriterion意为标准。从语源学上来说,critical表示基于标准的对事物有辨别力的判断。
世界上普遍认为第一个提出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的人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改革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在《我们如何思维》中第一次使用了critical thinking一词:“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悬置判断;这种悬置的本质是在开始尝试解决问题之前解决问题本质的探究。”同时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他认为“对任何信念和假定的实施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理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构成了反思性思维。”不难看出,从语源学以及杜威最初对批判性思维的阐释上来看,批判性思维所强调的都是对问题的判断、分析。
但是如今许多人一谈到“批判”,就联想到否定、批评。甚至学术界对于将critical thinking译为“批判性思维”的准确性也都存在质疑。
根本问题在于对批判的理解。许多人往往认为批判只有“指出缺陷、缺点——对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的解释。事实上,汉语中原来只有“批”和“判”。批,义为攻击,也指批示、分析、评论。判,本义为分开,引申为界限、判决、判断。由此看出汉语“批判”一词与critical thinking在语义上其实是存在高度一致性的。 只不过人们理解上的以偏概全,误解了批判之义,进而无法对批判性思维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
1.2总结
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其实就是一个观点(Opinion)架构的过程。为所提出的观点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找到事实性的支撑,使之在逻辑上严密可靠。批判性思维的本义并不是要一味去批判,而是要对事物架构起一个比较全面的想法。它要做的不是简单去反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更科学、严密地看待问题。
2.为何需要批判性思维
2.1批判性思维决定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认为批判性思维与人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挂钩。
简单来说,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可以是科学技术,可以是思想理念,更可以是物质发明等各方面的创造以及改进。所有创新的源泉都来自对现有知识与世界的观察与分析,而有效的观察与分析则要求掌握批判性思维。
对现存事物的合理性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够发现其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收集信息分析、验证方法的科学性,最后提出严密可靠的新思路。这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2.2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育中,“罔”和“殆”都不是好东西。而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的学生,习惯性的把定理当作公理来记背。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对所教授知识的直接接受,而不是追根溯源地去理解定理成立的原因。用惯性思维取代了批判性思维很大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注意信息、目的、问题、观点,还注意推论、含义、概念和假设。” 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一种探究的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尝试开始自己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当谈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时,通常有两个方向,一是把批判性思維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训练,二是强调把思维的训练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就是批判性思维学界所提到的两种理论假设。由于渗透入各类学科的思维方式培训需要根据各类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因此在此我们首先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探究初步训练的方法。
据初步统计,目前在美国大学特别是哲学系中,开设批判性思维选修课程的占到40%以上。对于儿童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也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在起步较晚;在中小学教育中,相关教学更是鲜有涉及。
因此,当我们在探索中国批判性思维教学之路时,自然需要一些借鉴总结。
3.1观点与事实
“批判”的过程是为观点找到事实性的支撑的过程。在美国,通常认为分清“事实”和“观点”,是人们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是否能否证明。事实可以被证明,是存在正误之分的。而观点,事关个人的情感体验,是某人对某事物的感觉或看法,本质上无法证明,更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分清了观点与看法,学生才能够越过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据上,进而分析其科学性与可靠性。
3.2学会提问
对于如何更好的分析观点与事实,国外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按照下图的思路针对事件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
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对于所见所闻从多角度利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培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如果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学会提问是分析事实或是观点的本质时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是需要他们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4.总结
针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较为具体、全面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实施思维教学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严密、科学地看待问题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杜威博伊兹顿, 刘放桐, 王路,等. 杜威全集 :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第六卷(1910-1911), 《我们如何思维》1910至1911年间的期刊文章、书评及杂记[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p.147.
[2]武宏志, 张志敏, 武晓蓓. 批判性思维初探[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p.7.
[3]钱颖一. 批判性思维决定创新能力[J]. 现代国企研究, 2011(11):7-7.
[4]冯林, 张崴. 批判与创意思考[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p.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