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时代偶像舞台的新生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259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的融合,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连接,营造出震撼的感官体验,突破传统舞台限制,构筑出一个具有无限性、空间感、戏剧性、感染力、创造性、沉浸感、互动性、艺术情境的全新舞台。文章从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融合营造的沉浸式感观体验入手,结合偶像认同行为中的感官接触需求,综合分析全息投影技术应用于舞台所产生的效果和变革,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 全息投影;感官沉浸;偶像认同;舞台;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034-02
  1 全息投影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是真实记录并还原立体三维信息的虚拟成像技术。是不用借助任何辅助设备就能裸眼看到3D影像的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的实现主要分为记录和再现两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即摄影过程,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1947年由匈牙利裔英国科学家Dennis Gabor发明了全息摄影,将实体的状态、形态、大小、颜色、比例等信息记录在感光介质上,1960年激光的发明使全息摄影在应用上取得飞跃性进展,其后随着数字式感光器件的发展,数字全息摄影术问世,利用数字技术生成更为精准的全息图。
  第二步再现,即成像过程,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作为全息投影的另一个技术难关:成像介质,直到2001年全息膜技术由德国国家实验室研发成功才取得突破,使三维图像的再现成为可能。且全息膜具有高清晰透明的显像特征——在清晰显像的同时,不会阻碍投影膜后的实景。对于成像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科研人员的终极目标是摆脱实体介质的束缚,实现在空气中三维成像。
  2 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的融合
  全息投影技术已被运用于广告、博物馆、T台、影视作品、医学等领域,更是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由于受到经济、技术和空间的限制,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的应用,目前主要以幻影成像为主,幻影成像是现阶段全息成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将影像由投影设备经由倾斜45°的透明介质反射后成像到舞台中央,影像在空中浮现,呈现立体效果。全息投影技术应用于舞台实现了虚拟影像与人的交互,把物理的舞台变成有生命力的交互空间, 使人获得一种具有沉浸感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全息投影技术应用于舞台,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对传统舞台设计的延伸和再创作。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连接,开拓了舞台视觉的新元素,丰富了舞台表现手法。通过扩展舞台的縱深感、空间感,缩短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既渲染了舞台气氛,又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震撼,使人完全投入情景当中,存在感和代入感得以增强。
  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的融合使虚拟影像与现实无缝对接,舞台上表演者与虚拟影像交互,扩大了观众听觉、视觉的感官冲击,使之获得身心一体的愉悦体验。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的融合使场景转换无缝衔接,增强舞台的艺术效果。在意境营造上更富连续性、延伸性,打造出一个或逼真或梦幻或新奇的舞台世界,引导观众进入其中,亦真亦幻,体验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获得沉浸式舞台体验。
  3 成就偶像的舞台新生
  大众文化产业中,粉丝对于偶像的创造与维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偶像之所以区别于艺人成为偶像,是因为对粉丝来说他们具有无可比拟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是建立在粉丝认同基础上的,“寻求感官接触机会”是粉丝对明星的认同方式之一,她们通过观看演唱会等形式向偶像表达实际感官接触的追求和渴望。相应的,偶像也通过舞台上的感官接触,来增加粉丝的亲密感和粉丝黏性,以此来维系和加强自身的偶像魅力。
  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的融合,恰好成为增强感官接触的有效助力。借助全息投影技术,突破固有限制,偶像的魅力以更梦幻、深刻、丰富的形式展现给粉丝。
  3.1 突破时空的限制
  蔡康永曾说:“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去看一场他的演唱会,亲自去,要亲眼看看他,好好看看他。因为舞台上的生命可能持续很久,也可能转瞬即逝。”
  曾经多少偶像的故去让粉丝们扼腕叹息,Michael Jackson在复出演唱会前的突然离世震惊了全世界,他的离世对于喜爱他的粉丝以及整个乐坛来说,都是一道晴空霹雳,一代巨星从此在舞台上陨落。然而借助全息影像他们的音容笑貌不再只能存在于二维介质中,而是再次真切回归舞台,重现昔日风采,挥洒无限魅力。
  例如:2014年美国Billboard 颁奖典礼上 Michael Jackson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复活”,天王在舞台上热舞首秀新单曲《Slave to The Rhythm》,重现经典太空步,无数粉丝为能再次在舞台上目睹Michael Jackson的表演而潸然落泪。在邓丽君逝世23年之际,借助全息投影技术,邓丽君也重回舞台,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她款款而来,一场名为《邓丽君·传奇》的全息演唱会让粉丝们再睹偶像昔日风采,重温乐坛昨日华章,影响几代人的偶像借助科技的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
  3.2 突破次元的限制
  虚拟偶像与真实偶像相比,无法突破的是真实偶像的亲民性,粉丝寻求能与喜欢的偶像有更多的接触机会。然而虚拟偶像与粉丝的互动性相对较弱,尽管许多虚拟偶像在形态性格的设定上有大众参与的成分,且一小部分拥有绘画、编程或者作词作曲技艺的粉丝还可以参与共同创作,但更多时候是无法跨越的距离感。然而借助全息投影技术的演唱会可以说打破了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界限。粉丝可以尽情在演唱会中向被全息投映出的虚拟偶像呐喊欢呼,和偶像进行互动,真切表达对偶像的喜爱。比起普通的演唱会来,虚拟偶像演唱会更像是一种粉丝见面会。例如:第一个利用全息技术开演唱会的日本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她的3D影像投映在舞台中央,且利用Motion Capture(动作捕捉)技术使她的动作同真人的动作一般自然流畅,如同真人偶像的演唱会一样且歌且舞,不时还向观众挥手互动,粉丝近距离凝望着她们的偶像,沉浸在二次元与三次元的融合中。虚拟偶像借由全息演唱会成功突破次元的限制,消除与粉丝间的时空阻隔,以“真实”的个体形象走进粉丝心中。   3.3 突破个体的限制
  舞台上借助全息投影技术,使表演者与幻像互动,表演者与“表演者”互动,不同时期的自己,不同着装的自己,不同面貌的自己,相互穿插,同台演绎,用新奇的表现手法,魔幻的体验,展现偶像多样性,使偶像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惊艳。例如李宇春在2015年春晚舞台上的《蜀绣》表演中,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分身出四个自己,一真三假同台演出的奇特场景,使粉丝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利用全息投影技术不仅是对舞台呈现的突破也是对于偶像本身的突破。在全息投影技术营造的视觉、听觉震撼冲击中,偶像的形象更加多变,时而亲切、时而才华横溢、时而又散发着神秘感,引发粉丝去探寻、去追逐。在瑞典DJ Eric Prydz的演唱会上,全程应用了全息投影技术,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息影像派对。DJ和观众置身于瞬息万变、色彩交替、充满迷幻的全息影像中,仿佛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触及,Eric Prydz融入浩瀚的宇宙,引发观众内心的好奇心并为之不断的探索。
  4 全息投影技术在未来舞台应用中的展望
  目前舞台上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呈现的演绎一般都是在前期舞美设计中已事前制作完成,尤其因为多技术领域融合的复杂性,很多时候虚拟人物与观众的互动还不能达到实时同步的效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目前的研究团队已经可以通过实时追踪与面部捕捉来呈现全息互动表演。在来自土耳其的著名家电品牌Ar?elik举办的现场活动中,Timeaware团队就使用了这一技术,实现了全息影像的实时互动。相信这一技术广泛应用到舞台后,将会增强舞台艺术的交互性和感染力。
  同时由于受到成像介质的限制,目前较成熟的全息投影技术只能将虚拟影像投射到放置全息膜的区域,观众和舞台依然存在距离感。
  随着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摆脱投影膜束缚的空气全息投影技术正在持续研发测试中,如日本Aerial burton的全息显示技术能够利用高聚光的脉冲激光,将3D图像呈现在空气中。这样的技术目前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在舞台上,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它的应用将打破舞台和看台的界限,给舞台艺术带来颠覆性的创造力和沉浸感。
  5 结束语
  当新兴的技术、艺术的创造、沉浸的渴望不期而遇时,迸发出无比绚烂的创造力、表现力、感染力。当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到舞台中,一股新的生命力应运而生,它突破了时空、次元、个体的限制,丰富了观众的感官需求,构筑出一个更具有无限性、空间感、戏剧性、感染力、创造性、沉浸感、互动性、艺术情境的全新舞台。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台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使舞台成为一个传播、参与、交互的感知平台。借由它艺术创造者得以升华艺术魅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升观众的艺术认知和情感认同;通过它观众尽情享受表演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从而与艺术创造者在情感上更贴合、精神上更同步。随着全息投影技术的深入研发和与舞台艺术的深度融合,一个藝术、科技、感知相互依赖的全新舞台正逐步的向我们展现。
  参考文献
  [1]秦磊.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视觉化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34.
  [2]钱成思,冯道光.全息投影技术在大型体育表演编排中的应用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130.
  [3]李科莹.影见未来新“视界”——全息技术在视觉领域的应用、原理和产品探析[J].戏剧之家,2016(13):97.
  [4]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8):132.
  [5]向静.粉丝认同方式及其产销行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9):36.
  作者简介:黄泽垚,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近年来一个迅速走俏的电影类型,微电影具有受众广、门槛低、传播发行迅速简便的特点。微电影叙事短小精干,结构更加紧凑,冲突也更加简单明确,在创作理念上有别于电影正片。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声音以语言、音乐和音响的形式参与叙事、参与情感表达和意境烘托等环节,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声音设计师作为影视的主创人员,对全片的艺术氛围、风格和表现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期刊
摘 要 流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输手段,在现今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实现网络音、视频文件的即时下载和播放。在新的媒介技术驱动下,纪录片登陆流媒体平台,不断展开多层次的合作与布局,并且在传播渠道及制作体系上也更加贴近观众。对比电视媒介平台,纪录片在流媒体平台播出环境更加宽松自由,观众人群也更加稳定、更加年轻化。因此,流媒体平台制作、播放纪录片已逐渐成为媒体融合时代泛纪实内容生态新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编辑的防堵差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重点从网络媒体这一范畴进行探究,采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融媒下形成新媒体差错的成因和由此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编辑把关能力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达到营造安全干净的新媒体空间。  关键词 编辑;质量;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128-
期刊
摘 要 媒体在研究生师生议题报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主流网络媒体应是对事件报道最真实最可靠的传播媒体,是对社会对受众最负责任的媒体。由于研究生师生负面事件频频发生,高校、导师、研究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媒体的报道不仅影响受众对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认知,还会成为高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文章主要通过对2010—2018年腾讯网的220则研究生师生议题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而考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党的组织工作、党内生活模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廉政建设和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网络新媒体不失为有效、便捷、实用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大众化、普及化和易于接受的特性。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使用的党建新媒体平台主要有新时代e支部、全国党建和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党建微信平台等。但其仍有很多方面有待加强,为此开展本次调查方案收集群众意见,在此基
期刊
摘 要 在数字化时代下,新媒体是未来营销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软文广告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文章秉持软文营销的含义及特性为原则,以新媒体环境的大背景做依托,通过分析YSL美妆的营销现状及效果,探寻软文广告在新媒体营销环境下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新媒体;软文广告;YSL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068-02  第三
期刊
摘 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国家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涉外危机事件除了具备事件新闻性的特点之外,又涉及外交层面。相对而言,涉外危机事件与国内的危机事件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差异,因其特殊性,故形成了媒体传播的一个新的方向。“萨德”事件是近年来我国遭遇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涉外危机事件之一,分析媒体行为在涉外危机事件中尤其是“萨德”系统在韩部署的行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涉外危机;媒
期刊
摘 要 为把握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的传播特征、规律和治理策略,以“河南眼癌女童事件”为例进行研究,就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传播的“真相似乎触手可及,谣言却甚嚣尘上”悖论,传播过程中少数微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社会矛盾驱动下微博用户主体性的建构与博弈的传播机制,以及构建多维平衡的微博谣言治理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微博谣言;谣言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长文章”是《好奇心日报》主要的一个栏目,主要向读者提供商业、新闻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度文章。文章以其中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章为例,归纳总结《好奇心日报》作为移动互联网原生新闻媒体典型代表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原生新聞媒体;好奇心日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2-0128-02  《好奇心日报》在原生互联网新媒体中是一股清流,没有采
期刊
摘 要 随着受众视觉消费需求的增强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图像逐渐取代文字成 为视觉传播的主流,图像霸权现象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结合学界有关图像霸权研究的理论成果,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呈现形式变化,探究图像霸权现象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并着眼于新媒体时代语境,进行相关批判性思考,提出应对图像霸权困境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 视觉传播;图像霸权;《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