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近年来一个迅速走俏的电影类型,微电影具有受众广、门槛低、传播发行迅速简便的特点。微电影叙事短小精干,结构更加紧凑,冲突也更加简单明确,在创作理念上有别于电影正片。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声音以语言、音乐和音响的形式参与叙事、参与情感表达和意境烘托等环节,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声音设计师作为影视的主创人员,对全片的艺术氛围、风格和表现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微电影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声音的艺术设计。因此,文章引入“微元素”声音理念,“微元素”可以理解为“声音单词”。众多的“声音单词”构成了微电影的听觉总体印象,这总体印象综合塑造着每一场景的声音景观。文章着重探讨微电影声音的“微元素”创作理念。
关键词 微电影;声音设计;受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107-02
1 概述
近年来,“微电影”已经悄无声息地流行于互联网。“微电影”看似短小而微不足道,但简短中寓意深刻,积聚的力量强大,传播迅速而影响深远,不经意间改变了观众的观影方式和审美倾向,影响着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微电影无论从创作、拍摄、编辑还是发行方面都更加简便,受众也更加广泛。由于微电影篇幅比较短小精干、故事情节集中、冲突激烈,恰好可以利用起来观众零散的时间。手机上网的便捷化和廉价化,在传播上具有优势。观众们可以充分利用坐车、等人、排队的各种时间碎片,用手机或电脑看完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共鸣、旁观一场海枯石烂的爱情。微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从剧本创作、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都需要全新的思路。声音设计理念的变化也是其中重要的艺术研究课题之一。利用视听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增强感染力,最迅速地展现影片情节,就是微电影创作的首要特征。“微元素”声音设计理念适用于微电影创作,指在微电影整个创作环节中贯彻的一种将声音碎片化、符号化解构为听觉语言“单词”的声音艺术理念。
2 微电影的声音设计理念
2.1 声音设计之于微电影创作
自从电影诞生以来(包括无声片时期),电影创作者就非常关注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无论是情节需要还是人视听合一的欣赏习惯的需要,声音都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无声片放映时期的电影院中往往也会设置一个现场音乐演奏室,供专业的音乐演奏家或小型乐队演奏符合影片情节的现场音乐。有了配合画面的现场音乐,观众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欣赏影片,在情绪上也更加贴合剧情,不易被外界无关的声响所干扰。有声片诞生以来至今,电影创作者更是越来越意识到电影声音对于观众心理、情绪、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电影创作中,声音设计师也是电影的主创人员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工作。
微电影的视听语言往往会更多地运用夸张的表现方法。画面层面上在微电影之中体现为层次感强、画面剪辑速度快、内容信息含量大、风格显著等特点,而声音层面上往往体现为更多地使用含义层次丰富的声音元素的堆叠,更多地运用声音蒙太奇。比如表现性声音蒙太奇。“表现性声音蒙太奇表现创作者对影片声音内容的主观性和写意性,是将现实或非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加以夸张、歪曲、变形,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影片中的表现性声音蒙太奇主要有纯主观音、纯写意音、风格化声音、声画对位、声音重复、声音放大、声音沉默等技巧。”
一部优秀的微电影的声音元素是可以给观众以多层次涵义的,这种多层次的涵义可以给微电影以深度感,适合不同理解水平的观众进行观看,思维比较深入的观众会汲取到更多的信息,感觉这部电影有内涵,意犹未尽,但是理解层次有限的观众也不影响观影。优秀的微电影声音创作更应该是可以经得住多角度诠释的,我们当今社会就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人类的情感世界越来越立体而丰富多彩变幻莫测,善与恶,是与非的表现也不应该绝对化、脸谱化。电影的情节必须最大程度地紧凑,这对声音创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微元素”声音创作艺术
微电影声音艺术中,我们可以把电影声音的每一个元素看做声音的碎片,这些声音元素不是语言单词,而是将电影世界中让我们人类的听觉系统所能感知的一切声音信息的单词化解构。这些声音信息承担着从观众的听觉感知上更精妙地给观众传达信息、感染情绪、传达含义等作用。传统电影声音在被习惯性地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但是,“微元素”的声音不能简单分类,解构为听觉信息的碎片更合理。只要给了观众以生理心理影响的声音元素就是一個听觉信息碎片,就是一个“声音单词”,就可以传情达意,就是一个视听语言的“单词”,就是一个声音“微元素”。微电影的声音元素更需要适应微电影的篇幅和表现方式。往往很简单,所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直观,为了节省听觉信息量,避免超过观众的接纳极限,微电影的声音元素言简意赅却常常拥有多重作用传达着多重含义,甚至远远超出于这个声音元素本身的意义,这时往往代表这个声音信息可以继续被细化为更多的几个“意义”。
众多的“声音单词”构成了微电影的听觉总体印象,这总体印象综合塑造着每一场景的声音景观。我们可以用造型设计的概念来解释声音“微元素”:声音单词为最小的声音元素,一系列声音元素构成了一个声音的信息元素,正是这些信息元素有结构、有层次的堆叠传达出电影片段的时代、民族、情绪、意境、精神等。
有经验的微电影剧作者常常喜欢先将一部电影的主要声音信息元素归类。比如属于环境背景介绍的声音归于一类,这一类环境声音元素必须阐述的有哪些呢?有沙漠的风声、嘈杂的行军脚步声、驼铃声……属于深层次塑造情绪、渲染气氛的归为一类,那么在第一个小高潮时需要怎样的声音,第二个情绪转折点需要怎样的提升,什么情节就是适合主观声音的,需要穿插的音乐有哪些可供选择,形式如何,有哪些是必须插入的(比如广告音乐)。归类基本完成后,将这张清单摆在桌旁,再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我们可以用这些声音来为影片的某一场景“造型”。例如微电影《红色山区》的开头,给了我们这一段几个声音信息元素:以山间风声为主的背景声、马叫声(类似叹息声)、简短的两个小节的背景音乐。这些信息元素构成了影片导演想传递给我们的几个信息。首先是影片晦暗的基调又有些阴霾的意境,自由空旷的山谷,闲适的马儿,松弛、清新、极简的音乐也代表了片中人物原本简单的心灵。 环境声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信息元素,也可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成为一系列单词构成的描述句。比如微电影惊悚片《六响枪》中,小镇静谧的环境声成为了一个信息元素,这个信息元素作用于观众的大脑,给了观众一种危险即将到来前的诡秘安静的不祥感。这关于环境的信息元素就是一个单词。
语言声出了字面含义外,方言可傳达很多信息:出生地、环境,语调、语气等都可以是一种关乎情绪和性格的表意声音元素。在微电影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来铺陈电影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所以这些可以暗含表意的声音元素被充分发掘并运用。
2.3 “微元素”声音设计的要点
“微元素”声音设计的要点在于通过碎片化的声音创造“韵律感”和“节奏感”。我们知道,电影声音,尤其是音乐和音响的运用本身可以给影片提供一种节奏感,有时候甚至是音乐化或者音响化的语言声也可以提供一种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恰恰是容易引起观众对影片产生共鸣并且更加投入剧情的重要元素,一部整体都拥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的影片才会拥有“韵律”。例如,众多世界级电影导演创作的十分钟电影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微电影的雏形,其中的短片《生命线》全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几种声音:“咔、咔、咔”的钟表声、“唰唰唰”的扫地声、孩子们模仿汽车引擎一次次发动的“呜、呜、呜”的声音以及秋千的“吱、吱、吱”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理解为心跳声的异化表现。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声音归为同一个声音信息——心跳、生命。这种节律性的声音就形成了一个影片韵律感的契机。这些声音正是与人类有规律而永不停歇的心跳声相呼应,同时也契合了影片生命不停歇、不放弃的坚韧而关注美好的主题。神奇的是,这些音响声为宁静的乡村生活和视觉声音元素都显得有些贫乏的镜头内容提供了一种不变的节奏感,给人以生生不息的感受。
“微元素”在音乐设计方面表现为“碎片式”的音乐。这些音乐只是支离破碎的一些乐段甚至几个或单个的音符,其长短完全由电影的画面和总体意境决定,不再受音乐本身的乐句长短、和声方式、织体形式的限制,不局限在乐器的选择上,只是电影的声音设计师为电影更好地进行表情和表意寻求的最佳声音解决方案。当然,这种方案不是唯一的,它是多样的、感性的。碎片式的音乐可长可短,更加灵活和自由地贴合微电影的情节。微电影的电影音乐也倾向于成为情节参与式音乐,成为微电影整体的一部分。
“微元素”声音设计理念创作的影片往往还具有一个特点:声音元素以一种“嵌入式”的参与方式叙事,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辅助画面叙事。拿掉了声音,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甚至情景都缺损。
从接受的角度分析声音嵌入,我们发现:嵌入电影画面中的声音“微元素”能够提供一种动感、节奏感和新奇感。“微元素”声音创作必须要从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寻找一切合理巧妙的时机嵌入到镜头语言当中成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够放到后期才考虑寻找一些可能的几乎给声音一个补充描绘的机会。“微元素”的声音设计需要在剧作阶段就深入思考。声音设计人员和作曲家、导演越早进入角色,影片越浑然一体,叙事更加精炼,也更引人入胜。
3 总结:“微元素”声音创造的优势和创新点
“微元素”声音创造艺术是指将每一个声音元素符号化,归类并分析其作用,只要给了观众以生理心理影响的声音元素就是一个听觉信息碎片,就是一个声音单词,就可以传情达意,就是一个视听语言的“单词”,就是一个声音“微元素”。它们往往很简单,所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直观。微电影的声音元素更需要适应微电影的篇幅和表现方式,减少同一作用的声音元素占用过多的篇幅。众多的“微元素”构成了微电影的听觉总体印象,这总体印象综合塑造着每一场景的声音景观。正是这些信息元素有结构、有层次的堆叠传达出电影片段的时代、民族、情绪、意境、精神等。
微电影的体量微小,影响力却不微小,我们有必要对微电影的创作特点进行思考。“微元素”声音创作更适应微电影短小精干的体量和紧凑的叙事。微电影参与人员往往较少,甚至有很多都是个人独立作品。作者集编剧、导演、摄影、录音、后期制作、发行于一身。创作者有必要掌握“微元素”声音运用的精髓,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视听语言、将声音和画面互动一体,共同为整部影片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白 璐,助教,研究方向为电影声音艺术。
关键词 微电影;声音设计;受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107-02
1 概述
近年来,“微电影”已经悄无声息地流行于互联网。“微电影”看似短小而微不足道,但简短中寓意深刻,积聚的力量强大,传播迅速而影响深远,不经意间改变了观众的观影方式和审美倾向,影响着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微电影无论从创作、拍摄、编辑还是发行方面都更加简便,受众也更加广泛。由于微电影篇幅比较短小精干、故事情节集中、冲突激烈,恰好可以利用起来观众零散的时间。手机上网的便捷化和廉价化,在传播上具有优势。观众们可以充分利用坐车、等人、排队的各种时间碎片,用手机或电脑看完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共鸣、旁观一场海枯石烂的爱情。微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从剧本创作、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都需要全新的思路。声音设计理念的变化也是其中重要的艺术研究课题之一。利用视听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增强感染力,最迅速地展现影片情节,就是微电影创作的首要特征。“微元素”声音设计理念适用于微电影创作,指在微电影整个创作环节中贯彻的一种将声音碎片化、符号化解构为听觉语言“单词”的声音艺术理念。
2 微电影的声音设计理念
2.1 声音设计之于微电影创作
自从电影诞生以来(包括无声片时期),电影创作者就非常关注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无论是情节需要还是人视听合一的欣赏习惯的需要,声音都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无声片放映时期的电影院中往往也会设置一个现场音乐演奏室,供专业的音乐演奏家或小型乐队演奏符合影片情节的现场音乐。有了配合画面的现场音乐,观众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欣赏影片,在情绪上也更加贴合剧情,不易被外界无关的声响所干扰。有声片诞生以来至今,电影创作者更是越来越意识到电影声音对于观众心理、情绪、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的电影创作中,声音设计师也是电影的主创人员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工作。
微电影的视听语言往往会更多地运用夸张的表现方法。画面层面上在微电影之中体现为层次感强、画面剪辑速度快、内容信息含量大、风格显著等特点,而声音层面上往往体现为更多地使用含义层次丰富的声音元素的堆叠,更多地运用声音蒙太奇。比如表现性声音蒙太奇。“表现性声音蒙太奇表现创作者对影片声音内容的主观性和写意性,是将现实或非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加以夸张、歪曲、变形,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影片中的表现性声音蒙太奇主要有纯主观音、纯写意音、风格化声音、声画对位、声音重复、声音放大、声音沉默等技巧。”
一部优秀的微电影的声音元素是可以给观众以多层次涵义的,这种多层次的涵义可以给微电影以深度感,适合不同理解水平的观众进行观看,思维比较深入的观众会汲取到更多的信息,感觉这部电影有内涵,意犹未尽,但是理解层次有限的观众也不影响观影。优秀的微电影声音创作更应该是可以经得住多角度诠释的,我们当今社会就是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人类的情感世界越来越立体而丰富多彩变幻莫测,善与恶,是与非的表现也不应该绝对化、脸谱化。电影的情节必须最大程度地紧凑,这对声音创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微元素”声音创作艺术
微电影声音艺术中,我们可以把电影声音的每一个元素看做声音的碎片,这些声音元素不是语言单词,而是将电影世界中让我们人类的听觉系统所能感知的一切声音信息的单词化解构。这些声音信息承担着从观众的听觉感知上更精妙地给观众传达信息、感染情绪、传达含义等作用。传统电影声音在被习惯性地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但是,“微元素”的声音不能简单分类,解构为听觉信息的碎片更合理。只要给了观众以生理心理影响的声音元素就是一個听觉信息碎片,就是一个“声音单词”,就可以传情达意,就是一个视听语言的“单词”,就是一个声音“微元素”。微电影的声音元素更需要适应微电影的篇幅和表现方式。往往很简单,所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直观,为了节省听觉信息量,避免超过观众的接纳极限,微电影的声音元素言简意赅却常常拥有多重作用传达着多重含义,甚至远远超出于这个声音元素本身的意义,这时往往代表这个声音信息可以继续被细化为更多的几个“意义”。
众多的“声音单词”构成了微电影的听觉总体印象,这总体印象综合塑造着每一场景的声音景观。我们可以用造型设计的概念来解释声音“微元素”:声音单词为最小的声音元素,一系列声音元素构成了一个声音的信息元素,正是这些信息元素有结构、有层次的堆叠传达出电影片段的时代、民族、情绪、意境、精神等。
有经验的微电影剧作者常常喜欢先将一部电影的主要声音信息元素归类。比如属于环境背景介绍的声音归于一类,这一类环境声音元素必须阐述的有哪些呢?有沙漠的风声、嘈杂的行军脚步声、驼铃声……属于深层次塑造情绪、渲染气氛的归为一类,那么在第一个小高潮时需要怎样的声音,第二个情绪转折点需要怎样的提升,什么情节就是适合主观声音的,需要穿插的音乐有哪些可供选择,形式如何,有哪些是必须插入的(比如广告音乐)。归类基本完成后,将这张清单摆在桌旁,再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我们可以用这些声音来为影片的某一场景“造型”。例如微电影《红色山区》的开头,给了我们这一段几个声音信息元素:以山间风声为主的背景声、马叫声(类似叹息声)、简短的两个小节的背景音乐。这些信息元素构成了影片导演想传递给我们的几个信息。首先是影片晦暗的基调又有些阴霾的意境,自由空旷的山谷,闲适的马儿,松弛、清新、极简的音乐也代表了片中人物原本简单的心灵。 环境声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信息元素,也可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成为一系列单词构成的描述句。比如微电影惊悚片《六响枪》中,小镇静谧的环境声成为了一个信息元素,这个信息元素作用于观众的大脑,给了观众一种危险即将到来前的诡秘安静的不祥感。这关于环境的信息元素就是一个单词。
语言声出了字面含义外,方言可傳达很多信息:出生地、环境,语调、语气等都可以是一种关乎情绪和性格的表意声音元素。在微电影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来铺陈电影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所以这些可以暗含表意的声音元素被充分发掘并运用。
2.3 “微元素”声音设计的要点
“微元素”声音设计的要点在于通过碎片化的声音创造“韵律感”和“节奏感”。我们知道,电影声音,尤其是音乐和音响的运用本身可以给影片提供一种节奏感,有时候甚至是音乐化或者音响化的语言声也可以提供一种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恰恰是容易引起观众对影片产生共鸣并且更加投入剧情的重要元素,一部整体都拥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的影片才会拥有“韵律”。例如,众多世界级电影导演创作的十分钟电影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微电影的雏形,其中的短片《生命线》全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几种声音:“咔、咔、咔”的钟表声、“唰唰唰”的扫地声、孩子们模仿汽车引擎一次次发动的“呜、呜、呜”的声音以及秋千的“吱、吱、吱”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理解为心跳声的异化表现。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声音归为同一个声音信息——心跳、生命。这种节律性的声音就形成了一个影片韵律感的契机。这些声音正是与人类有规律而永不停歇的心跳声相呼应,同时也契合了影片生命不停歇、不放弃的坚韧而关注美好的主题。神奇的是,这些音响声为宁静的乡村生活和视觉声音元素都显得有些贫乏的镜头内容提供了一种不变的节奏感,给人以生生不息的感受。
“微元素”在音乐设计方面表现为“碎片式”的音乐。这些音乐只是支离破碎的一些乐段甚至几个或单个的音符,其长短完全由电影的画面和总体意境决定,不再受音乐本身的乐句长短、和声方式、织体形式的限制,不局限在乐器的选择上,只是电影的声音设计师为电影更好地进行表情和表意寻求的最佳声音解决方案。当然,这种方案不是唯一的,它是多样的、感性的。碎片式的音乐可长可短,更加灵活和自由地贴合微电影的情节。微电影的电影音乐也倾向于成为情节参与式音乐,成为微电影整体的一部分。
“微元素”声音设计理念创作的影片往往还具有一个特点:声音元素以一种“嵌入式”的参与方式叙事,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辅助画面叙事。拿掉了声音,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甚至情景都缺损。
从接受的角度分析声音嵌入,我们发现:嵌入电影画面中的声音“微元素”能够提供一种动感、节奏感和新奇感。“微元素”声音创作必须要从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寻找一切合理巧妙的时机嵌入到镜头语言当中成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够放到后期才考虑寻找一些可能的几乎给声音一个补充描绘的机会。“微元素”的声音设计需要在剧作阶段就深入思考。声音设计人员和作曲家、导演越早进入角色,影片越浑然一体,叙事更加精炼,也更引人入胜。
3 总结:“微元素”声音创造的优势和创新点
“微元素”声音创造艺术是指将每一个声音元素符号化,归类并分析其作用,只要给了观众以生理心理影响的声音元素就是一个听觉信息碎片,就是一个声音单词,就可以传情达意,就是一个视听语言的“单词”,就是一个声音“微元素”。它们往往很简单,所表达的意思却非常直观。微电影的声音元素更需要适应微电影的篇幅和表现方式,减少同一作用的声音元素占用过多的篇幅。众多的“微元素”构成了微电影的听觉总体印象,这总体印象综合塑造着每一场景的声音景观。正是这些信息元素有结构、有层次的堆叠传达出电影片段的时代、民族、情绪、意境、精神等。
微电影的体量微小,影响力却不微小,我们有必要对微电影的创作特点进行思考。“微元素”声音创作更适应微电影短小精干的体量和紧凑的叙事。微电影参与人员往往较少,甚至有很多都是个人独立作品。作者集编剧、导演、摄影、录音、后期制作、发行于一身。创作者有必要掌握“微元素”声音运用的精髓,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视听语言、将声音和画面互动一体,共同为整部影片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国强,孙欣.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林达悃.影视录音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白 璐,助教,研究方向为电影声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