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清华大学跃为中华学府之最以后,一时间,华夏大地“华”样大学遍地开花,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纷纷改头换面、闪亮登场,与清华大学一起称为中华大地上的“五华”。只是清华大学时刻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自己,而标榜东、西、南、北的“四华”大学以何来自居,做到名副其实的“华”样大学呢?在更名合并的潮流中,是以取得“华”样大学的真经来承载自己的时代使命,还是以名号的华丽来作秀呢?且看此“四华”是如何亮剑的。
玄铁剑——东华大学
玄铁剑剑身长近三尺,双边剑锋皆为钝口,剑尖圆似半球,通体深黑,微微透出红光。剑以玄铁制成,重九九八十一斤。玄铁乃天下至宝,若要得一两已是绝难,而在寻常刀枪剑戟之中加入半两数钱,凡铁立成利器。欲致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这一品牌的东华大学,誓要修炼“玄铁”精华,成就它的“独孤九剑”。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武学境界,远胜世上众多高超巧妙的剑招。愈是平平无奇之剑招,愈具威力。如挥剑直刺,劲力炉火纯青,一击即破,威力远比变幻奇妙的剑招更胜一筹。学剑之境如此,高考备战修炼也是如此,高校挥舞天下,更要凭此剑道叱咤风云,而东华大学便是以纺织来激扬天下。
东华大学是“四华”大学中气势最为磅礴的学府。它建于1951年6月,原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曾在我国处于轻工业建设高需求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1960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此后,它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在1985年9月,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名震天下。但时代变迁,纺织单科性发展成就了它曾经的辉煌,也成了它综合实力不断下滑的原因。虽然学校在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东华,大有“东方精华”之意,也因它在华亭县,古代全国各地送到宫廷的服装和面料都是由东华门进出,东华便成了“纺织服装”的代名词,但如此深奥,谁能细细深究?一个本来要多响亮有多响亮的校名。最后改来改去竟变得有点民办高校的味道,这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如今,全国20多所高校纷纷换脸,已无一独立的纺织院校,就知道变更背后的滋味,就连中国纺织大学这个纺织界的老大哥也身不由己,无法安心坐下去了。不管如何,“纺织大学”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地位也不易撼动,它依然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东华大学名映其地。它地处上海,分别由延安路校区、松江校区和新华路校区3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约2200亩,在上海这片寸土尺金的地方,这也够奢侈的了。现在东华大学有在校研究生近5000人,留学生2500多人。院士8名,长江学者2名,还有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此外,它还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特别是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染整工程,这些与纺织相关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与国家级重点学科,更是让人分外眼红。学校还有7个上海市的重点学科,而算得上重中之重的是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服装)、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机械。此外,它还拥有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有10个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如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中心、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等研究中心。即使不看学校的历史沿革,由此也能看出它的纺织类、服装类、材料类专业是可笑傲群雄的。其特色科研水平也非同一般,有许多被应用在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学校申请的专利和大学生科研发明参赛数量也居全国高校前列。2007年,其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还成为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
没有特色的大学很容易被漠视,东华大学曾以它的特色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但一切都要围绕社会变化,当时代的特色改变时,所有的一切都要跟着改变。虽然在吃、穿、住、行中,穿仅排在吃后面,却无人想再为他人裁嫁衣。东华大学作为老牌的全国重点大学,许久以来都是以低分数录取,实施名牌大学的培养,特别是在其优势学科领域里。但它行走在时代潮流中,却身不由己。1999年改名后,它在上海地区的录取基本都是踩重点线。2001年。上海一本一志愿满足率是10%左右,近几年才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上升,2002年一本满足率是25%左右,2003年是40%左右。2007年一本满足率达到90%左右,二志愿生源只有10%,东华大学这才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要达到原来的历史高度,还要费一番周折。纺织是东华大学的根本特色,如何保持特色根基并创新拓展,走出一条广阔的时代发展道路,是东华大学需要面对的。
“龙风”双剑——西华大学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单剑威力势单力薄,锐气有余而后劲不足,能独当一面,而不能全面进攻,往往受制于敌。因此,2003年4月16日,四川工业学院和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剑”合二为一,成就了四川省省属多科性大学——西华大学。
“龙剑”四川工业学院前身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它完全是典型历史时代下的产物。1958年,应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国家在全国7个大区分别设立一所综合性的农业机械院校。在此历史背景下,1960年四川工业学院的前身,即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布点应运而生,并于1963年建成。1960年设有第一届 “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两个本科专业。中央高级干部、时任第一届国际学联副主席的杨诚同志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这个名字怎么听都与时代格格不入,都什么年代了,还顽固不化,守成不变。即使不被时代抛弃,自己也会自惭形秽。农业机械化的时代造就了它,但现在它不得不舍弃那些荣耀,农业机械学校最终在1982年“脱农”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
四川工业学院合并前有学士、硕士两级学位授予权,虽然还没有完全的本科“纯精华”,但依然兼招普通专科、各类成人本专 科学生,合并为西华大学后,它忆苦思甜。依然还保留着这些。合并前,它已有35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这对于一所兼培养专科生的大学来说,已经算是可以了。只是它不甘示弱,不甘被时代甩在后面。一心努力求发展,但偏偏发展的步履有些缓慢,自己想跑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想到了合并这条捷径。
相比之下,“凤剑”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则逊色了些,普普通通。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高等师范专科”字样的情境下,把它放在众多高校里,连个浪头也不会激起。它在彭州市城关,距成都市30公里,教学、生活设施还算完善。合并前它有9个系15个专业,和其他师范专科学校的设置一样。它也是以教育类专业为主,还夹带一些职业技术性专业。不但如此,它还有函授大学、夜大、成人大专脱产班等成人高等教育,多种多样。如果就照此发展下去,恐怕成就一番事业的日子会遥遥无期。正在这时,看到想登上更高舞台的四川工业学院后,它也不甘寂寞,扑腾扑腾未成形的翅膀“粉墨登场”,与之龙凤合璧。在合并路上冲锋自然是所向披靡,经一番酝酿后,西华大学终于在2003年腾空而出。
“龙凤双剑”合璧后的西华大学发展劲头势不可挡。现有校本部成都区、彭州校区、成都市人南校区三个办学地。名合形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还有那么多分校,让人感到有些难受。它现有17个学院,1个直属系,59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点,8个工程类专业的硕士授权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名院士受聘于此。这些“财富”。无论对它们其中的哪一家来说都需要仰望、奋斗一番,可现在两剑同出一鞘,自然来势凶猛,力道颇重。西华大学还有4个“栋梁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支撑: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另外还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特种材料及制备技术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制造与自动化实验室。这些作为中流砥柱促成了西华大学之名的成立,支撑着这个金字招牌。学校对它们自然是倍加深爱。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则心有余力不足,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专业。但是作为综合性本科大学,其他专业如果“弱不忍睹”,可就有些亏待那些慕名而来的学子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大业。任重而道远,要一步步地走,底蕴积蓄深厚,才能一飞冲天。
倚天长剑——南华大学
倚天长剑,三国时曹操所佩之剑,相传是以宋玉《大言赋》中的名句“拔长剑兮倚长天”来命名。倚天剑锋锐无比。后成为宝剑的代称。一代诗仙李白,也对它仰慕不已,《临江王节士歌》中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佳句。倚天长剑后来几经沉浮。又经各名匠融合,威力猛进,但比起它的至纯初名,颇感得不偿失。
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而成。倚天一出,群雄逐鹿,鹿死谁手,看最后之势。
持核之剑扬名的中南工学院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创建于1959年,1969年停办,1979年复建,院名由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所题写。它的机械、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会计学、工业管理工程、采矿工程、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学校还有专科与成人教育专业。但它的核威名依然存在。作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三总师”培训基地,它的专业设置也是为核工业所备,在新中国初期赫赫有名,备受景仰。但风云变幻过后,经济之风刮来,一时间它不得不沉寂下来品味历史寂寞。在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核”在社会经济生活圈里也是赫赫有名,备受青睐。只是,总冠以“核”之名,总让人望而生畏,名气也与霸气十足的气魄不符,换换名吧。
地方性大学衡阳医学院相比之下则声威大减,虽然两校实力相差无几。衡阳医学院建于1958年,发展了20多年后,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它共设有临床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卫生检验、妇幼卫生4个本科专业以及4个医学专科专业,肿瘤、心血管病、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以及病毒基因工程、心肺药理、组织胚胎学、性传播疾病防治4个研究室,在成人教育中,还设置有夜大、自学两种形式和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内容比较丰富。它作为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承担着培养地方各类人才的重任,难怪有如此繁杂的教育形式和模式。内容太杂,无法面面俱到,专一却又不能快速发展,照此下去,即使再发展半个世纪,也是无名于天下。人才是发展之根,“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慕名而往”,师出有名,才更容易扬名天下。可仅凭一己之力想成气候,难于上青天。看看身边谁欲弄潮,投奔旗下共谋百年大业。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则是一把倚天中锋利刃。它建于1962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科研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铀矿采冶技术研究所,铀矿开采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是其主干。另有部级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当时国内装备先进、配套齐全的溶浸采矿技术实验室,是我国溶浸采矿技术的研究基地。还有它研制和建成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也是当时我国唯一的氡室。剑虽然锋利,没有坚实的后盾,也经不起磨损。高级技术研究人才缺乏。研产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才有源源不断的“核动力”。
现在。集合了各方精华的南华大学已是锋芒微露,倚天之势终要一耀天下。它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政府工件管理体制。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有此后援,一飞冲天的发展还有何问题!刚合并不久。它就有16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研究部,设有国防科学技术学院、船山学院(独立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以及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家产越来越丰厚,其他方面更是“财大气粗”。
经过合并,最为牛气冲天的是教学科研资源。在55个本科专业中,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被囊括在工学类的采矿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核技术及应用和医学类的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些学科中。硕士、学士授权专业也多达45个,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支柱学科,8个核工业和18个涉核的专业,专业特色非常明显。它还有14 个“十一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其中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溶浸采矿实验室是核工业部重点实验室。氡实验室、动脉硬化性疾病实验室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为湖南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氡实验室是国内唯一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站。不论强弱学科,相较合并前的实力都是天壤之别,达到了它们之前都不能达到的高度。
南华大学发展至此,步伐可不小,成就也多了些。2008年,南华大学又新增热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学(五年制)4个专业。它实行“按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相结合”的模式,大部分学院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学习一到两年后再在本院范围内选择专业。有此优惠条件。南华大学发展势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不过。看周围形势却不容乐观,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相继诞生,湖南农业大学的地位凸显。南华大学生存在高手竞争的丛林中,地理位置还处于衡阳,更重要的是其前身都是三流院校,底蕴孱弱。它现今也还是二流本科院校。除了靠合并跃上一层楼的几个强势、特色专业外。可抗衡周围高校、用来发展自己的资本却寥寥无几。更何况如此大而广的学校,仅靠这些支撑,难以形成强势局面,加上教研与市场需求相对中空。发展状况令人担忧。“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何结合市场加强自身的强势学科。勇敢地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是南华大学今后不得不面对和要考虑的问题。合并、变更校名不是发展的唯一动力,靠此投机取巧只会事与愿违,科研、人才、市场三者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根本出路。
镇山剑——北华大学
镇山剑长一丈二尺,为世界上最长的剑,是三国蜀国后主阿斗刘禅于延熙二年(公元239年)制造,用来镇剑口山。后人描述说:“往往人见精光,求之不获。”
镇山剑如果有名无实。那么所有的浮名都将化为实力对手的马蹄尘埃。逢敌必亮剑,亮剑必先修炼,最后沉浮战场者。一定是属于厚德载物的“功德圆满者”。
吉林有两所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让人叹为观止,其一是吉林大学,号称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其二是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两所学校所谓“大”皆出一辙,都以合并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前者虽然大得有些浮漂,但有些资本,而北华大学之大主要是因它的硬件资产,其他方面则需要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修炼。
北华大学地处雾凇之都——吉林市,在199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物以类聚,4校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各有特色,也共有一个特点——校名频繁“变脸”。4校学科有互补性,持剑水平却是五十步笑百步,发展因历史拖得太久而步履缓慢。看今朝周围形势,长江后浪推前浪,高校竞战烽烟四起,4所颇为寒酸的高校。看着来势凶猛的后辈们已不安心沉寂。怎么办?一万年太久,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要想异军突起,声势必须浩大,这样才能一呼百应。“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4校合并,还顶不过一所二流院校?
吉林师范学院历史可谓悠久,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崇文书院创办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它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后几经更名,经历了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辛亥革命时期)、吉林师道学校(东北沦陷期)、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5年)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始名为吉林师范学校;1951年后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院;1966年7月,升格为吉林师范学院;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吉林师范学院”。一连串的校名更替,早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最后却发现,它的发展如老牛拉破车,没有起色。合并前它只有中文、政治、历史、化学等9个系9个专业,其中音乐、美术、化学3个系是两年制专科,其余6个系是四年制本科。风风雨雨走来,就积累下这么一点家产,让人怜惜的同时又有些怒其不争。
与吉林师范学院不分上下的3个高校更是如此。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紧跟吉林师范学院后成立,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职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建成于1920年9月;1935年改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1946年又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1952年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1984年10月,改名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发展80多年来,浪费这么多大好时光,还是一所专科学校,看着一个个可畏的后生赶上来,自己怎能安心?
吉林医学院同样“名”运多舛。它前身为1928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1947年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管更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48年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在1949年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1958年升为吉林医学院;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11月,绕了一圈,还是跑回了中点——恢复吉林医学院之名。不过绕了一圈也有所收获,带回了4系2部2院1中心,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医学美容6个专业。其中免疫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是省级优秀课程;实验研究中心、医用化学、肝病学是省卫生厅重点学科。虽然没有大捞一把,但在流离中还能取得这些成绩已不算差了。
吉林林学院是4校中的老小,建于1952年,前身是吉林林业学校。1958年3月,更名为吉林省林学院;1960年5月,又变名为吉林林学院;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更名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1978年12月,又恢复和改建成吉林林学院。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起点。本以为到此能结束更名的流离之旅,谁知因“大名”颠沛流离过久,发展一时不振,最后不得不找棵大树乘凉,以求进一步发展。
“天下之大,舍我其谁。”4校合并,终于成就了北华大学之名。俯观如今北华之势,有东、南、西、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126.3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60万册,有27个学院以及3个部(中心)。在9个学科门类里,共有38个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医学),21个一级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6个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临床检验诊断学、专门史、内科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重点实验室(森林与生态环境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重点建设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较之先前3校的寒酸样,北华表面看起来着实暴发了。好不气派!身处高处俯视着2万多名熙熙攘攘、鱼贯出入的学子,不禁叹呼:“天下英才皆入吾囊矣!”其喜洋洋者矣。
那么多的“重点”建设专业。却无一博士授权点,重量级的硕士点也尽被冠以“省级”二字。北华大学的这点家底在家里说说还可以,出外就不能再大张旗鼓地提起了。全国有多少个省市。多少个带“省重点”名号的专业(中心)呀,现在连全国重点专业(中心)都需要排排名次,何况省级的呢?况且总不能一直停留在“省”这一级别吧,考生们可是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最终还要飞奔到大江南北承担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由4所省级三流学校合并而成的北华大学,不能只争朝夕,要知道“小富即安”是教育基业的大忌,自己尝到了“合谋”的甜头后,就要让众人也尝到。而且要继往开来,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甜头”的可持续发展。孱弱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正做事的心态。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才是永恒的道理,要记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后面还有关键性的一句——“宁静致远,厚德载物”。
(未完待续)
玄铁剑——东华大学
玄铁剑剑身长近三尺,双边剑锋皆为钝口,剑尖圆似半球,通体深黑,微微透出红光。剑以玄铁制成,重九九八十一斤。玄铁乃天下至宝,若要得一两已是绝难,而在寻常刀枪剑戟之中加入半两数钱,凡铁立成利器。欲致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这一品牌的东华大学,誓要修炼“玄铁”精华,成就它的“独孤九剑”。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武学境界,远胜世上众多高超巧妙的剑招。愈是平平无奇之剑招,愈具威力。如挥剑直刺,劲力炉火纯青,一击即破,威力远比变幻奇妙的剑招更胜一筹。学剑之境如此,高考备战修炼也是如此,高校挥舞天下,更要凭此剑道叱咤风云,而东华大学便是以纺织来激扬天下。
东华大学是“四华”大学中气势最为磅礴的学府。它建于1951年6月,原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曾在我国处于轻工业建设高需求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1960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此后,它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在1985年9月,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名震天下。但时代变迁,纺织单科性发展成就了它曾经的辉煌,也成了它综合实力不断下滑的原因。虽然学校在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东华,大有“东方精华”之意,也因它在华亭县,古代全国各地送到宫廷的服装和面料都是由东华门进出,东华便成了“纺织服装”的代名词,但如此深奥,谁能细细深究?一个本来要多响亮有多响亮的校名。最后改来改去竟变得有点民办高校的味道,这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如今,全国20多所高校纷纷换脸,已无一独立的纺织院校,就知道变更背后的滋味,就连中国纺织大学这个纺织界的老大哥也身不由己,无法安心坐下去了。不管如何,“纺织大学”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地位也不易撼动,它依然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东华大学名映其地。它地处上海,分别由延安路校区、松江校区和新华路校区3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约2200亩,在上海这片寸土尺金的地方,这也够奢侈的了。现在东华大学有在校研究生近5000人,留学生2500多人。院士8名,长江学者2名,还有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此外,它还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特别是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染整工程,这些与纺织相关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与国家级重点学科,更是让人分外眼红。学校还有7个上海市的重点学科,而算得上重中之重的是材料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服装)、环境工程、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机械。此外,它还拥有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有10个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如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中心、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等研究中心。即使不看学校的历史沿革,由此也能看出它的纺织类、服装类、材料类专业是可笑傲群雄的。其特色科研水平也非同一般,有许多被应用在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学校申请的专利和大学生科研发明参赛数量也居全国高校前列。2007年,其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还成为2008年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
没有特色的大学很容易被漠视,东华大学曾以它的特色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但一切都要围绕社会变化,当时代的特色改变时,所有的一切都要跟着改变。虽然在吃、穿、住、行中,穿仅排在吃后面,却无人想再为他人裁嫁衣。东华大学作为老牌的全国重点大学,许久以来都是以低分数录取,实施名牌大学的培养,特别是在其优势学科领域里。但它行走在时代潮流中,却身不由己。1999年改名后,它在上海地区的录取基本都是踩重点线。2001年。上海一本一志愿满足率是10%左右,近几年才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上升,2002年一本满足率是25%左右,2003年是40%左右。2007年一本满足率达到90%左右,二志愿生源只有10%,东华大学这才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要达到原来的历史高度,还要费一番周折。纺织是东华大学的根本特色,如何保持特色根基并创新拓展,走出一条广阔的时代发展道路,是东华大学需要面对的。
“龙风”双剑——西华大学
“龙凤”双剑,双兵器之一,两剑合拢似一剑,双剑的剑格各为一半,对合的一面为平面,使两剑合为一体。在两剑有脊的一面分别配有龙(为右手所使之剑)、凤(为左手所使之剑)图案。两剑柄首各配一根双剑单穗,双剑同入一鞘。
单剑威力势单力薄,锐气有余而后劲不足,能独当一面,而不能全面进攻,往往受制于敌。因此,2003年4月16日,四川工业学院和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剑”合二为一,成就了四川省省属多科性大学——西华大学。
“龙剑”四川工业学院前身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它完全是典型历史时代下的产物。1958年,应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国家在全国7个大区分别设立一所综合性的农业机械院校。在此历史背景下,1960年四川工业学院的前身,即四川农业机械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布点应运而生,并于1963年建成。1960年设有第一届 “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两个本科专业。中央高级干部、时任第一届国际学联副主席的杨诚同志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这个名字怎么听都与时代格格不入,都什么年代了,还顽固不化,守成不变。即使不被时代抛弃,自己也会自惭形秽。农业机械化的时代造就了它,但现在它不得不舍弃那些荣耀,农业机械学校最终在1982年“脱农”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
四川工业学院合并前有学士、硕士两级学位授予权,虽然还没有完全的本科“纯精华”,但依然兼招普通专科、各类成人本专 科学生,合并为西华大学后,它忆苦思甜。依然还保留着这些。合并前,它已有35个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这对于一所兼培养专科生的大学来说,已经算是可以了。只是它不甘示弱,不甘被时代甩在后面。一心努力求发展,但偏偏发展的步履有些缓慢,自己想跑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想到了合并这条捷径。
相比之下,“凤剑”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则逊色了些,普普通通。如今,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高等师范专科”字样的情境下,把它放在众多高校里,连个浪头也不会激起。它在彭州市城关,距成都市30公里,教学、生活设施还算完善。合并前它有9个系15个专业,和其他师范专科学校的设置一样。它也是以教育类专业为主,还夹带一些职业技术性专业。不但如此,它还有函授大学、夜大、成人大专脱产班等成人高等教育,多种多样。如果就照此发展下去,恐怕成就一番事业的日子会遥遥无期。正在这时,看到想登上更高舞台的四川工业学院后,它也不甘寂寞,扑腾扑腾未成形的翅膀“粉墨登场”,与之龙凤合璧。在合并路上冲锋自然是所向披靡,经一番酝酿后,西华大学终于在2003年腾空而出。
“龙凤双剑”合璧后的西华大学发展劲头势不可挡。现有校本部成都区、彭州校区、成都市人南校区三个办学地。名合形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还有那么多分校,让人感到有些难受。它现有17个学院,1个直属系,59个本科专业,27个硕士点,8个工程类专业的硕士授权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名院士受聘于此。这些“财富”。无论对它们其中的哪一家来说都需要仰望、奋斗一番,可现在两剑同出一鞘,自然来势凶猛,力道颇重。西华大学还有4个“栋梁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支撑: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另外还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特种材料及制备技术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制造与自动化实验室。这些作为中流砥柱促成了西华大学之名的成立,支撑着这个金字招牌。学校对它们自然是倍加深爱。相比之下,其他专业则心有余力不足,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专业。但是作为综合性本科大学,其他专业如果“弱不忍睹”,可就有些亏待那些慕名而来的学子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大业。任重而道远,要一步步地走,底蕴积蓄深厚,才能一飞冲天。
倚天长剑——南华大学
倚天长剑,三国时曹操所佩之剑,相传是以宋玉《大言赋》中的名句“拔长剑兮倚长天”来命名。倚天剑锋锐无比。后成为宝剑的代称。一代诗仙李白,也对它仰慕不已,《临江王节士歌》中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佳句。倚天长剑后来几经沉浮。又经各名匠融合,威力猛进,但比起它的至纯初名,颇感得不偿失。
南华大学由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而成。倚天一出,群雄逐鹿,鹿死谁手,看最后之势。
持核之剑扬名的中南工学院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创建于1959年,1969年停办,1979年复建,院名由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所题写。它的机械、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会计学、工业管理工程、采矿工程、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虽然学校还有专科与成人教育专业。但它的核威名依然存在。作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三总师”培训基地,它的专业设置也是为核工业所备,在新中国初期赫赫有名,备受景仰。但风云变幻过后,经济之风刮来,一时间它不得不沉寂下来品味历史寂寞。在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核”在社会经济生活圈里也是赫赫有名,备受青睐。只是,总冠以“核”之名,总让人望而生畏,名气也与霸气十足的气魄不符,换换名吧。
地方性大学衡阳医学院相比之下则声威大减,虽然两校实力相差无几。衡阳医学院建于1958年,发展了20多年后,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它共设有临床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卫生检验、妇幼卫生4个本科专业以及4个医学专科专业,肿瘤、心血管病、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以及病毒基因工程、心肺药理、组织胚胎学、性传播疾病防治4个研究室,在成人教育中,还设置有夜大、自学两种形式和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内容比较丰富。它作为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承担着培养地方各类人才的重任,难怪有如此繁杂的教育形式和模式。内容太杂,无法面面俱到,专一却又不能快速发展,照此下去,即使再发展半个世纪,也是无名于天下。人才是发展之根,“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慕名而往”,师出有名,才更容易扬名天下。可仅凭一己之力想成气候,难于上青天。看看身边谁欲弄潮,投奔旗下共谋百年大业。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则是一把倚天中锋利刃。它建于1962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直属科研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铀矿采冶技术研究所,铀矿开采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是其主干。另有部级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当时国内装备先进、配套齐全的溶浸采矿技术实验室,是我国溶浸采矿技术的研究基地。还有它研制和建成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也是当时我国唯一的氡室。剑虽然锋利,没有坚实的后盾,也经不起磨损。高级技术研究人才缺乏。研产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才有源源不断的“核动力”。
现在。集合了各方精华的南华大学已是锋芒微露,倚天之势终要一耀天下。它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政府工件管理体制。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有此后援,一飞冲天的发展还有何问题!刚合并不久。它就有16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研究部,设有国防科学技术学院、船山学院(独立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以及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家产越来越丰厚,其他方面更是“财大气粗”。
经过合并,最为牛气冲天的是教学科研资源。在55个本科专业中,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被囊括在工学类的采矿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核技术及应用和医学类的基础医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些学科中。硕士、学士授权专业也多达45个,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支柱学科,8个核工业和18个涉核的专业,专业特色非常明显。它还有14 个“十一五”中央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其中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实验室,溶浸采矿实验室是核工业部重点实验室。氡实验室、动脉硬化性疾病实验室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为湖南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氡实验室是国内唯一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防科工委授权的计量站。不论强弱学科,相较合并前的实力都是天壤之别,达到了它们之前都不能达到的高度。
南华大学发展至此,步伐可不小,成就也多了些。2008年,南华大学又新增热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学(五年制)4个专业。它实行“按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相结合”的模式,大部分学院按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学习一到两年后再在本院范围内选择专业。有此优惠条件。南华大学发展势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不过。看周围形势却不容乐观,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相继诞生,湖南农业大学的地位凸显。南华大学生存在高手竞争的丛林中,地理位置还处于衡阳,更重要的是其前身都是三流院校,底蕴孱弱。它现今也还是二流本科院校。除了靠合并跃上一层楼的几个强势、特色专业外。可抗衡周围高校、用来发展自己的资本却寥寥无几。更何况如此大而广的学校,仅靠这些支撑,难以形成强势局面,加上教研与市场需求相对中空。发展状况令人担忧。“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何结合市场加强自身的强势学科。勇敢地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是南华大学今后不得不面对和要考虑的问题。合并、变更校名不是发展的唯一动力,靠此投机取巧只会事与愿违,科研、人才、市场三者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根本出路。
镇山剑——北华大学
镇山剑长一丈二尺,为世界上最长的剑,是三国蜀国后主阿斗刘禅于延熙二年(公元239年)制造,用来镇剑口山。后人描述说:“往往人见精光,求之不获。”
镇山剑如果有名无实。那么所有的浮名都将化为实力对手的马蹄尘埃。逢敌必亮剑,亮剑必先修炼,最后沉浮战场者。一定是属于厚德载物的“功德圆满者”。
吉林有两所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让人叹为观止,其一是吉林大学,号称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其二是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两所学校所谓“大”皆出一辙,都以合并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前者虽然大得有些浮漂,但有些资本,而北华大学之大主要是因它的硬件资产,其他方面则需要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修炼。
北华大学地处雾凇之都——吉林市,在199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物以类聚,4校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各有特色,也共有一个特点——校名频繁“变脸”。4校学科有互补性,持剑水平却是五十步笑百步,发展因历史拖得太久而步履缓慢。看今朝周围形势,长江后浪推前浪,高校竞战烽烟四起,4所颇为寒酸的高校。看着来势凶猛的后辈们已不安心沉寂。怎么办?一万年太久,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要想异军突起,声势必须浩大,这样才能一呼百应。“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4校合并,还顶不过一所二流院校?
吉林师范学院历史可谓悠久,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崇文书院创办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它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后几经更名,经历了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辛亥革命时期)、吉林师道学校(东北沦陷期)、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5年)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始名为吉林师范学校;1951年后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院;1966年7月,升格为吉林师范学院;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吉林师范学院”。一连串的校名更替,早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最后却发现,它的发展如老牛拉破车,没有起色。合并前它只有中文、政治、历史、化学等9个系9个专业,其中音乐、美术、化学3个系是两年制专科,其余6个系是四年制本科。风风雨雨走来,就积累下这么一点家产,让人怜惜的同时又有些怒其不争。
与吉林师范学院不分上下的3个高校更是如此。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紧跟吉林师范学院后成立,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职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建成于1920年9月;1935年改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1946年又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1952年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1984年10月,改名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发展80多年来,浪费这么多大好时光,还是一所专科学校,看着一个个可畏的后生赶上来,自己怎能安心?
吉林医学院同样“名”运多舛。它前身为1928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1947年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管更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48年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在1949年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1958年升为吉林医学院;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11月,绕了一圈,还是跑回了中点——恢复吉林医学院之名。不过绕了一圈也有所收获,带回了4系2部2院1中心,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医学美容6个专业。其中免疫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是省级优秀课程;实验研究中心、医用化学、肝病学是省卫生厅重点学科。虽然没有大捞一把,但在流离中还能取得这些成绩已不算差了。
吉林林学院是4校中的老小,建于1952年,前身是吉林林业学校。1958年3月,更名为吉林省林学院;1960年5月,又变名为吉林林学院;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更名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1978年12月,又恢复和改建成吉林林学院。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起点。本以为到此能结束更名的流离之旅,谁知因“大名”颠沛流离过久,发展一时不振,最后不得不找棵大树乘凉,以求进一步发展。
“天下之大,舍我其谁。”4校合并,终于成就了北华大学之名。俯观如今北华之势,有东、南、西、北4个校区,占地面积126.3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60万册,有27个学院以及3个部(中心)。在9个学科门类里,共有38个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医学),21个一级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6个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临床检验诊断学、专门史、内科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重点实验室(森林与生态环境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重点建设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较之先前3校的寒酸样,北华表面看起来着实暴发了。好不气派!身处高处俯视着2万多名熙熙攘攘、鱼贯出入的学子,不禁叹呼:“天下英才皆入吾囊矣!”其喜洋洋者矣。
那么多的“重点”建设专业。却无一博士授权点,重量级的硕士点也尽被冠以“省级”二字。北华大学的这点家底在家里说说还可以,出外就不能再大张旗鼓地提起了。全国有多少个省市。多少个带“省重点”名号的专业(中心)呀,现在连全国重点专业(中心)都需要排排名次,何况省级的呢?况且总不能一直停留在“省”这一级别吧,考生们可是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最终还要飞奔到大江南北承担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由4所省级三流学校合并而成的北华大学,不能只争朝夕,要知道“小富即安”是教育基业的大忌,自己尝到了“合谋”的甜头后,就要让众人也尝到。而且要继往开来,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甜头”的可持续发展。孱弱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正做事的心态。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才是永恒的道理,要记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后面还有关键性的一句——“宁静致远,厚德载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