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偷窃、作弊、受挫力差、攻击、退缩、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从早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到如今“习以为常”的各种中学生斗殴、羞辱事件,沉迷网吧、拉帮结派,种种与青少年身份不符的事件,件件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尽管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也只成了智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长们可以不用操心孩子的管教,把希望寄托在那些“班”。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经过多年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焦虑。青少年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由于个体差异,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我曾经的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入学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遇到问题也不会找父母谈,更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自己一个人沉默,回到家继续把自己陷入到网络游戏中,仿佛只有在虚拟的世界才能找到自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二、客观环境导致心理失调。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的变故、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是我们忽略的,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这也是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每年做班主任,自己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比如有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她的举动总是会别人不同,似乎想让所有人能关注到她,学习上也经常与老师们唱反调,导致科任老师很头疼。所以在每年新生入学时,我们都开展了入学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活。
三、学习竞争带来的压力。从小学到大,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
那么,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为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消除他們的紧张感,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
二、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2. 客观性:教育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3. 动态性: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变化和发展的个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的,因此在教育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的问题。
4. 系统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个体的品德、特点、意志等方面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孤立地研究问题。
三、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认清自我。中学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古人有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刚”。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不会迷失自己。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
2. 调整自我。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者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整自我,正确地面对挫折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良好心态和品质的教导。从社会到家庭都要实际行动,关注学生内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我们要努力达到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偷窃、作弊、受挫力差、攻击、退缩、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从早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到如今“习以为常”的各种中学生斗殴、羞辱事件,沉迷网吧、拉帮结派,种种与青少年身份不符的事件,件件令人触目惊心。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尽管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也只成了智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味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长们可以不用操心孩子的管教,把希望寄托在那些“班”。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经过多年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焦虑。青少年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由于个体差异,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我曾经的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入学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遇到问题也不会找父母谈,更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自己一个人沉默,回到家继续把自己陷入到网络游戏中,仿佛只有在虚拟的世界才能找到自我,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二、客观环境导致心理失调。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的变故、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是我们忽略的,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这也是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每年做班主任,自己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比如有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她的举动总是会别人不同,似乎想让所有人能关注到她,学习上也经常与老师们唱反调,导致科任老师很头疼。所以在每年新生入学时,我们都开展了入学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活。
三、学习竞争带来的压力。从小学到大,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
那么,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为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消除他們的紧张感,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这样我们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
二、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2. 客观性:教育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3. 动态性: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变化和发展的个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的,因此在教育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他们的问题。
4. 系统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个体的品德、特点、意志等方面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孤立地研究问题。
三、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认清自我。中学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古人有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刚”。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不会迷失自己。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
2. 调整自我。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者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整自我,正确地面对挫折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良好心态和品质的教导。从社会到家庭都要实际行动,关注学生内心的健康成长,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我们要努力达到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