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鹧鸪天》看辛弃疾小令词作风格与词牌的联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opty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词牌是词体制和格式的基础。它的存在对于词作本身的内容和风格有着很大影响。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杰出代表,存词甚众,所用词牌也颇为丰富。本文从辛词的代表词牌之一的《鹧鸪天》入手,力求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探究辛弃疾的小令词作的写作手法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创作方法与词牌的内在联系,总结其艺术规律。
  关键词:辛弃疾 鹧鸪天 词牌 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据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的说法:“辛词刊本,系统凡二:曰四卷本,其总名为《稼轩词》……曰十二卷本,名曰《稼轩长短句》……依据上述各本,益以法式善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自《永乐大典》、《清波别志》、《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之诸首,共得词六百二十六首。”
   在辛弃疾这六百二十六首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以《贺新郎》、《满江红》等词牌为代表的长调。但从数量上看,辛弃疾使用最为频繁的却是小令词牌《鹧鸪天》,达63首之多。辛弃疾何以如此钟情《鹧鸪天》的创制,其艺术特色和成就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以辛弃疾词中以《鹧鸪天》为词牌的作品展开讨论: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鹧鸪天·离豫章 别司马汉章大监》
   这首《鹧鸪天》作于淳熙五年(1178),是所载辛词中时间最早的一首。这首临别赠言性质的小令,作于辛弃疾结束江西、京西、江陵一带任职之时。此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精于用典,旷达且不失细腻,节奏轻快,读来琅琅上口,回味起来意蕴尤存,可以说是辛弃疾小令词中很有代表性的词作,反映了辛词的一些基本特色。
   从词作中反映出的感情基调看,由于作词时间在辛弃疾南归后不久,正是其胸怀壮志,欲一展长才之时。因此虽属离别之作,却不见离别之伤,反而充满乐观向上的气息,可谓辛词中为数不多的主观思想情感可称积极的作品。以小令词唱别离之曲并不罕见,然而却很少有能摆脱了小令词一贯略带缠绵风味的,何况是离别之作。
   相比前人,辛弃疾《鹧鸪天》的题材更多的还是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如: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 叫,十里溪风罢 香。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鹅湖寺道中》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鹧鸪天·代人赋》
   这是辛弃疾《鹧鸪天》词中比较著名的两首,同用近似于素描的方法去勾勒一副图画。我们所熟知的辛弃疾,往往是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将军形象,人们很少去挖掘辛弃疾生活化的一方面。
   辛弃疾一生三起三落,仕途之不得志可见一斑。从这两首《鹧鸪天》就可以看出,他仍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只有一个热爱生活且能享受生活的人,方能用如此平常的词句,勾划出一个和谐的意境。一个“金戈铁马”的传奇将军的胸中并非只有驱除鞑虏的雄心壮志,也有对这大好山河之上的鸟语花香的浪漫与闲适。
   不过,是不是辛弃疾真的就安于平淡,陶醉于这烂漫画卷之中的了呢?显然不是!闲适不代表不忧国忧民,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并非就没有雄心壮志。只是这些雄心壮志无处展现,只能寄情于山水花木之间: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白发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
   这是辛词中非常有名的一阕,此词表面上看,颇有元白风味,用句措辞都透着一股淡泊的味道。然而全词上下,通篇用典,在首句用怨恨的口吻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志向之后,连续化用了《老子》、《庄子》和《世说新语·品藻》以及《法言·问神》里面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自身景况的不满。尤其是最后一句,表面上是对于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却恰恰反映了作者本人不甘在花鸟山竹之间白发归耕。松和竹,鸟和花,只是作者用来自比的对象。表达出的只是作者的志趣高洁,而非甘于平淡。类似的写法还有很多,例如:《鹧鸪天·送人》、《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等。
   这类词的共同点是都并非单纯的叙事或写景,大多数词还是属于议论性质的。与此相对的,就事论事和借物抒情的水平相当高,并把用典很好的溶入了其中。语言流畅,语调平缓,未见特别铿锵的用韵。在抒情的手法上,总体来讲,比较自然。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的《鹧鸪天》,有以下几个特点。(1)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涉及乡村题材的作品较多。(2)言语朴素,抒情自然。(3)表现手法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为主。(4)喜用典。(5)感情复杂,情感丰富。(6)风格偏于平淡,未见特别激扬之作。在平淡细致的描写背后,凸现壮志难筹的无奈和悲凉。
   这里有二个很直观的疑问。第一,为什么辛弃疾的词作会有如上风格?其二,为什么辛弃疾喜欢用《鹧鸪天》这个词牌进行创作?
   第一个问题,通过认真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的《鹧鸪天》共63首,大多作于两个时期,第一是作者投闲于江西上饶带湖之时(1182—1192),此间共做《鹧鸪天》16首。第二是作者闲居铅山瓢泉之时(1194—1202),此间共作《鹧鸪天》18首。另有17首词,据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的说法,也分属以上两个时期,只是具体年份不祥。
   也就是说,共有51首《鹧鸪天》是作于辛弃疾被朝廷闲置之时。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辛弃疾的《鹧鸪天》从材料的选取上比较贴近乡村生活,同时风格近于闲适。正是仕途上的不得意导致了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定了词风相对平淡的背后,体现出的无奈和悲凉。正如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的最后两句“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一样,人生理想和现实遭遇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创作背景之下的作品风格。
   第二个问题,从体制上看,《鹧鸪天》是双调55字,除去第5句是由两个三字句组合而成,其他都是7言。从平仄的角度分析,上片完全和仄起平收式的七绝体例相同。下片除了两个三字句,也是同样的平仄。
   撇开配乐不谈,《鹧鸪天》的格式非常类似于是两首七绝的叠加。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看,《鹧鸪天》则更像七律,七律颔联要求对仗,《鹧鸪天》上阙后两句一般也要对仗。《鹧鸪天》下阙三三七句式,两句三言一般要求对仗,可以看做是七律颈联对仗的变形。如上词“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便是极为工整的对仗。而一般的七律,最标准的结构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如视为七律典范的杜甫《登高》。
   《鹧鸪天》的写作手法,往往在前片,多状景或言事,到了下片开始发散即议论或抒情——这与七律的写作手法不谋而合。稼轩学识渊博,博通古今,对于七律体式早烂熟于胸,对七绝的平仄的把握也必然老到。在其擅长议论的基础上,出于议论发起的必要,而选择这样一个有七律神韵和七绝筋骨的小令词牌来进行创做,乃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体制上作为类似于诗体的词牌,《鹧鸪天》也更利于辛弃疾用典和论事特色的发挥。
   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作用的,在《鹧鸪天》等小令词牌对于辛弃疾创作,在客观上起到积极推动的同时,反过来,同时也因为辛弃疾富于创造性的创作,使其内涵更为丰富。辛弃疾的小令词,以《鹧鸪天》为例,相比与前人的创作,在内容的选材上更加多元化,在表现手法上也更为新颖,思想的深度大大的加深。
   当然,前人也有部分作品和辛词有共通点的,如苏轼的《鹧鸪天·时谪黄州》。然而,这样的作品毕竟只是少数,在某一位作家笔下,也未形成一个创作规律。此前的鹧鸪天的创作,风格更多还是偏向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一类的作品,题材、内容以及表现风格上依然继承了宋初以来《鹧鸪天》的创作手法。
   因而,我们可以说,辛弃疾的小令词,除去在艺术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以外,更多的还在于扩大的小令词牌的词境,拓展了小令词牌的表现空间,提升了小令词牌的思想层次等诸多方面。在保留了符合词牌本身的写作手法的同时,尽可能的开拓创新。这些创作上的突破,理应获得更高的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1] 唐圭章:《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 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 朱德才:《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
   [6]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作者简介:杨阳小春,男,1985—,陕西石泉人,四川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
其他文献
摘要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行动化结构反映了主题,同时也体现了躲避这一行为。小说的结构呈现迂回曲折的形式,叙事方法是拐弯抹角的。  关键词:行为化结构 躲避 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海勒的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行动化结构反映了主题,也体现了躲避这一行为。小说的结构呈现迂回曲折的形式,叙事方法是拐弯抹角的——小说里的人物拐弯抹角的采取了躲避这一行为
期刊
摘要 著名女性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他者”概念,女性作为“他者”一直处在客体和次要的地位。男性成为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因而男性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将女性划分为两大类——天使和妖妇。本文通过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两部主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阿尔玛和布兰奇的分析,揭示女性形象被异化是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操纵话语权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他者 异化 天使型 妖妇型  中
期刊
摘要 历经大萧条和二战的摧残,现代社会变得支离破碎,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是恐慌和迷茫。为追寻安全感,人们选择了一种虚幻化的态度对待世界:逃避。然而,可怕而复杂的社会却不容许片刻的逃离,人人其实都无处可逃,生存注定是一个悲剧。这种状态在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中得到完美展现。  关键词:逃避 幻想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
期刊
摘要 在劳伦斯的文学创作主题的发展和演变方面,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以作品主题多样性和互相关联性”而著称的手法的应用。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对于故事主人公“眼睛”的独特描写无处不在,且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本文选取劳伦斯短篇小说集里的五部作品为例,探讨这一手法在剖析人物的心理、升华作品主题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劳伦斯 眼睛 心理活动 主题 短篇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劳伦斯
期刊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讲究意境的诗化小说。在众多的意象中,花意象无疑是最具核心意义的审美意象。本文从花意象与传统文学、花意象与众女儿形象和花意象与小说的悲剧意蕴三方面关系做一探讨,力求展示花意象在《红楼梦》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花意象 《红楼梦》 悲剧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部《红楼梦》悲金悼玉,飞散着花的身影,随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大观园众儿女也都
期刊
摘要 本文讲述了《诗经·周南·关雎》中,对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中“流”“采”“芼”的真正含义。后代学者多从朱熹说,即“流”“采”“ ”词义相近,在诗中都为“采摘”之义,之所以变换文字,只是为了分章换韵而已,它对全诗情节的发展变化不起任何作用。而实际上,“流”“采”“ ”不仅词义不同,而且在用法上体现了《诗经》“比兴”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使诗意逐层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圣愚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作为出发点,以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为例,从三个纬度,即日瓦戈在事业上对自己职业的放弃、爱情和婚姻上的随意性以及对家庭缺少亲情感,论述了“圣愚”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日瓦戈 圣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圣愚     圣愚(疯癫)是俄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现象,是俄罗斯东正教所特有的一
期刊
摘要 李清照以细腻执着的清思,轻灵疏淡的意象,密丽婉曲的意境,委婉清雅的风致,在宋朝词坛上独树一帜。是她,将女性脉脉似水柔情点染到极至;是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浩然正气让须眉亦黯然失色。  关键词:宋词 魅力 人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
期刊
摘要 《孔雀东南飞》悲剧效果突出,强化手法多样。本文简要分析了其中的传统起兴及对比手法,及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对悲剧效果的强化。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效果 强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作为一出婚姻悲剧,其悲剧效果突出,
期刊
摘要 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历来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其中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其中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等,而这些给该诗增添了不少生机。作者通过这些美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本有的无奈。  关键词:朦胧美 悲剧美 缺憾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