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行走在人间正道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大学1973级历史系的同学有一个微信群。2015年3月,群里有人发了一则消息:王岐山即将访美,缉拿外逃贪官。有人留言说:“老同学又要发力了。”他们说的“老同学”就是王岐山。“我们都为有王岐山这样一位同学而感到骄傲。
  知青岁月:能吃苦,有威信
  1969年,不到21岁的王岐山到延安插队。知青们要学着在地里施肥播种。“牛粪、驴粪、羊粪都有。每天要赶着驴从村里往山上运两次粪,每次都要一个多小时。当时的大队支书尹治海回忆,赶驴驮粪上山不是件容易的事,山路是崎岖的羊肠小道,一脚踩不稳,就会滑到沟底。但王岐山说: “我们现在就是康坪村的一员,生产队的活就是大家的活。”知青到来后,康坪大队副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大队的干部和财务工作受到无端猜忌。王岐山建议财务公开,他与大队支书尹治海、村会计高志强一起,核查了村里的农业、副业和知青安家费的开支情况,没有发现不妥。调查组把各项开支公示,还了生产队干部一个清白。如今在知青窑洞里,还保存着当年王岐山书写的调查记录:“1969年康坪知青安家费每人由公社实发194.00元,共2716.00元。生活费开支1342.19元,医药费71.08元……”右下角是调查组各成员签名,日期为1970年9月8日。
  1971年,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从延安的北京知青中招讲解员,23岁的王岐山被录用。和他一批下乡插队,也被招到博物馆的吴永琪告诉我,每次半夜起来上厕所,都看到对门的灯还亮着。“有时我就敲敲门说:‘岐山,怎么还不睡呀?’他说:‘我看会书。’”
  1976年,“四人帮”倒台。各地掀起一场小型政治运动 ——“清理三种人”: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吴永琪回忆,馆长袁仲一老先生也被卷入其中,成为被“清理”的对象。“袁老是知名考古学家,没犯什么错误。我当时是馆里的团支部书记,正在入党,也被安上‘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罪名。王岐山也被盯上了,但他的心态比我们好,他说:‘你害怕什么呀?!你什么问题都没有,该吃吃,该喝喝。别人整你,你自己还整自己呀!’我把他这话转告给袁先生,后来大家都挺过来了。”
  研究生涯:爱思考,有担当
  1979年,王岐山调到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工作。同事发现,王岐山不仅关心学术,还关心国家的前途,很爱琢磨新现象。“那时候广东刚刚有人开始做生意,但我们身边还没有,有一次王岐山问我,你是愿意每月赚90块钱端泥饭碗,还是每月赚60块钱端铁饭碗呢?”曾与王岐山同在民国史研究室的任泽全说。80年代初,成立了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以下简称农研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王岐山在农研室联络室工作。
  在此工作期间,王岐山在事业上帮助过很多同事。曾与王岐山一道被合称为“四君子”的黄江南告诉记者,王岐山经常参加有关农业经济和改革问题的研讨,总能提出意见甚至是核心意见,但文章发表之后,他从来不署自己的名字。“岐山乐于在同伴背后做推手,不和别人争功。所以,看岐山的学术贡献,不能以文献量作为唯一标准。”
  他一直行走在人间正道
  王岐山的青年时代,经历了历史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经历了陕西省博物馆、社科院、国家农委等多个部门,“跨界”特点鲜明。但他都能很快进入状态,不管在哪儿都干得风生水起。日后,他走上更大的舞台,从防范广东金融风险、抗击北京“非典”、筹办北京奥运会,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再到挑起中纪委大梁,力推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新气象,也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如此,把个人的情怀交给国家的命运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坐得住历史研究的冷板凳,也能在经济改革的众声喧哗中探寻方向,还葆有倾听各方意见的虚怀若谷。他的书本里有国家命运。正是这一点,给了他远行的底气和力量。
  严于律己是他的一贯作风。作为高干家的女婿,他生活朴素到近乎苛刻;作为局级干部,他身上的“官气”太过稀薄;作为中央工作人员,他拒绝地方官场陋习……所有这些,让人看到了一个干部顶天立地的正气,感受到了权力的谦抑,更感受到了一个“堪当大任”者对民众发自心底的敬重。这,正是走好从政之路的坚固基石。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从当年嫉恶如仇的“岐山”,到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老王”,他踩着不变的步伐,一直行走在人间正道。
其他文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等7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医改全线提速。  生老病死,人生之大事。是否有个健康的身体,生病了能否得到妥善的救治,是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我国的医改走过弯路。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航,俗称“新医改”。新医改最主要
期刊
“瑶香灵谷”健康调理机构秉承贵州世居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瑶族医药、药浴疗法”的精髓,结合现代SPA五感体验,融合现代SPA的理念和技术,形成独创的瑶浴SPA整体疗愈系统(包含药茶调理、药浴疗法、功能性精油调理、瑶和手法、瑶膳),带给您由身体到心灵,由外物到精神层面的轻松、愉悦、和谐。  “瑶香灵谷”作为独具特色的高端民族養生SPA,在传承和发展古老民族智慧的同时,为您提供一种新的健康休
期刊
医院:首要破除“以药补医”,还要优化医院布局  【现象】明明是同一种药,药店可能卖五块六块,医院却要收你十块甚至更多。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门口没有像样的医院,好医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要看一次病要大费周折,花钱、累心。  【对策】此次国务院文件中,“破除以药补医”被列为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首要重点任务。国务院要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降低虚高药价。  
期刊
相遇  成方圆至今记得“一个黄昏”,1980或1979年,她偷偷摸摸到一个朋友家。一打开大盘601,“那是从来没有的震撼,每一句歌词都是新鲜的,每一句旋律都是新鲜的”。此前没有听过爱情题材,最多就是民歌里的“阿哥阿妹”。“正值情窦初开,豆蔻年华,但我们没有听过这样的音乐。”成方圆是以拉二胡进的中央民族乐团,是民乐里的佼佼者。“那歌词就是我心灵的写照。虽然是中文歌,但歌词、形式都没见过。当时流行音乐
期刊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1958年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化”运动即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由此开始,到1982年全国农村取消政社合一的体制建立乡政权为止,人民公社存在了近25个春秋。  
期刊
关于粉碎“四人帮”的历史事件,学界有不少著述和文章。由于缺乏档案文献,研究者主要依据回忆和口述资料来梳理和讨论。亲历者和当事人的记忆多有龃龉和出入,研究者关于一些史实特别是细节的叙述也不尽一致;至于种种未经证实的说法,在坊间更有不少流传。抓捕“四人帮”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层权力更替,政治风险极大。笔者猜测,出于谨慎和保密,除了笔记、日记、字条之类的个人资料,很可能当年就没有多少文献。目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刊
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一年了,我几次想到要提笔写些东西,但每次都是心颤得不能自已。所以几次闪过念头,又几次停笔。如果要问如何写下这带泪的文字,我只能承认是残酷的麻木。从去年底被确诊病情到离开世间,不到整整三个月,我相依为命的父亲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  父亲出身在上世纪50年代,苦了一辈子。他15岁时,奶奶因60年代那场荒唐的政治运动惊吓过度撒手人寰,父亲从此成了没娘的孩子。我难以忘记,每年清明扫墓,父
期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领导我们首先在农村进行了改革,依靠8亿农民的抉择和创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农业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的问题:“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但是,邓小平的农业改革思想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的决策,经过了长时间(一二十年)的酝酿,经过了极其慎重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全党和8亿农民的抉择。  取消人民公社,是历史的必然  回顾我国上世纪50年代前期,党领导农业
期刊
“卫星集体农庄”诞生内幕  1958年以前,位于河南省遂平县的岈山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山乡。  这年春天,生活在岈山脚下的一万多农民,掀起了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然而,由于当时的27个农业社劳动力分散、物质基础薄弱,致使治山治水运动进展相当缓慢。因此,群众都有将小的农业社合为“大社”的呼声。  1958年春,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领导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
期刊
每个精神病人心中都隐藏着一座花园  郭海平,53岁,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创办人。30年前,一个偶然的契机,郭海平爱上了绘画,经过数十年的辛苦打拼,最终成为了一个画家。  2005年3月,郭海平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画友,他叫刘闯,五年前患有重度抑郁症,曾多次出入精神病院。虽是精神病人,但刘闯却爱画画,朋友希望郭海平能在绘画方面给他一些提点。见面后,郭海平发现刘闯看似疯癫的外表下实际上藏着一份天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