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健散文集《美丽的濡湿》既是他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阅历呈现,也是其个性风格的生动写照。胡健的散文无论是对自然风情的诗性描绘,还是对历史遗迹的理性点击,或是对风云人物的褒贬抑扬,都蕴含着深厚浓烈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胡健散文 文化
引言
茂密的林木在若隐若现的云层笼罩下倒映在碧绿的水中,在水天相连的素淡辽阔背景下,一位勤劳的渔翁正撑着一只月牙般的简陋小木船,摇曳在涟漪阵阵的清澈河流中,船上几只鸬鹚正警觉地搜寻着目标向着前方眺望。在简洁的线条勾勒下,天、地、人在最具历史感与真实感的黑白色彩的映衬下彰显出一份辽阔与孤寂、动与静的对比与和谐——这就是胡健的散文集《美丽的濡湿》的封面带给读者的视角冲击。[1]图中那一位遗世而独立的“孤舟蓑笠翁”,笔者认为正是胡健本人本真自由的精神气度的写照。
一、诗人的散文:灵性之美
胡健散文集的书名是从他的《梦里周庄》一篇中的“在周庄被春雨濡湿衣服,也应是一种美丽的濡湿”挑出来的。“美丽的濡湿”以通感的修辞和陌生化的手法抒发了生命被滋润的喜悦及其自然怡情悦性的审美功能。散文创作是需要这样一种灵性的言语的,就像作者散文的结构框架一样,分为“行走偶拾”、“日常偶感”、“水城偶记”、“哲理偶悟”……每章小标题都有一个“偶”字,所谓“偶”者乃是不经意之义、灵性闪现之义,正因为是不经意的思维顿悟才能显示出不雕琢的真性情。
同时,胡健散文在每个小分段之前都有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以诗歌《我的住所》揭示心灵的驿动,以《还乡》讴歌宁静的乡村风光,以《秋天》展示季节的更替、预示岁月的流逝,以《无名湖泊》揭示自然敞开的美景,将诗歌的灵感与散文抒写的生命本真和谐统一。他的《良宵》云:“心是一棵生长的花树/一辈子为你而开/一朵/一朵/一朵//拿起了笔/却让月光/写满信纸。”诗歌以月光代指自然,蕴含纯净的心绪和沉思的诗意,静观明月足见相思之孤寂,虽然孤寂却感觉此刻是良宵,于是一个追求心灵相通的精神富足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健的散文一如他的诗歌一样有灵性,更兼一份生命的本真,这与胡健本人的创作理念有关,他喜爱散文就在于散文能够“自由地抒发性情,自由地抒写心灵对生活(或人或事、或山或水、或古或今、或大或小……)的印象感悟,因而它最本真、最自由”(《读书的境界》)。追求生命的本真“涉及到作家的人格主体问题;或者说,它是散文作家人格主体的底蕴。也就是说,生命本真,是散文真实的内核”。[2]
胡健的散文显示出诗人的精神气度体现在他用词的妥帖与慧眼独具的质疑精神。诗人气质决定了胡健对习见的生活语言能有自己的反思与回味,他结合自己对侦探小说的理解,认为“少见多怪”一词是错误的,因为“哲学起源于惊异……世界的有趣就在于它充满了惊异,理解不但不会消除惊异,反而会永远伴随着惊异,充满惊异的世界才是有趣的世界,充满惊异的心灵才是年轻的心灵”(《读书的境界》)。“惊异”言说的就是一种诗人的敏感与直觉。
在《海·溪·岛》中,作者形容鼓浪屿说它“被欧风美雨冲击”,这既合乎鼓浪屿这个岛屿城市常受自然界风雨侵袭的特点,也是将列强当作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的从容与恬淡。他的《游五台山记》云:“高山是清泉的依托,是清泉的背景,而清泉则是高山的歌声,是高山的生命——”这既写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写出了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的和谐之美,蕴含着中国古代诗学特有的仁与智的“比德观”。
二、学者的散文:文化之美
胡健以“待人当宽,论道当严”的苏轼精神,修改的余秋雨《钟山碑文》(见《石落浪起——试改余秋雨
关键词:胡健散文 文化
引言
茂密的林木在若隐若现的云层笼罩下倒映在碧绿的水中,在水天相连的素淡辽阔背景下,一位勤劳的渔翁正撑着一只月牙般的简陋小木船,摇曳在涟漪阵阵的清澈河流中,船上几只鸬鹚正警觉地搜寻着目标向着前方眺望。在简洁的线条勾勒下,天、地、人在最具历史感与真实感的黑白色彩的映衬下彰显出一份辽阔与孤寂、动与静的对比与和谐——这就是胡健的散文集《美丽的濡湿》的封面带给读者的视角冲击。[1]图中那一位遗世而独立的“孤舟蓑笠翁”,笔者认为正是胡健本人本真自由的精神气度的写照。
一、诗人的散文:灵性之美
胡健散文集的书名是从他的《梦里周庄》一篇中的“在周庄被春雨濡湿衣服,也应是一种美丽的濡湿”挑出来的。“美丽的濡湿”以通感的修辞和陌生化的手法抒发了生命被滋润的喜悦及其自然怡情悦性的审美功能。散文创作是需要这样一种灵性的言语的,就像作者散文的结构框架一样,分为“行走偶拾”、“日常偶感”、“水城偶记”、“哲理偶悟”……每章小标题都有一个“偶”字,所谓“偶”者乃是不经意之义、灵性闪现之义,正因为是不经意的思维顿悟才能显示出不雕琢的真性情。
同时,胡健散文在每个小分段之前都有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分别以诗歌《我的住所》揭示心灵的驿动,以《还乡》讴歌宁静的乡村风光,以《秋天》展示季节的更替、预示岁月的流逝,以《无名湖泊》揭示自然敞开的美景,将诗歌的灵感与散文抒写的生命本真和谐统一。他的《良宵》云:“心是一棵生长的花树/一辈子为你而开/一朵/一朵/一朵//拿起了笔/却让月光/写满信纸。”诗歌以月光代指自然,蕴含纯净的心绪和沉思的诗意,静观明月足见相思之孤寂,虽然孤寂却感觉此刻是良宵,于是一个追求心灵相通的精神富足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健的散文一如他的诗歌一样有灵性,更兼一份生命的本真,这与胡健本人的创作理念有关,他喜爱散文就在于散文能够“自由地抒发性情,自由地抒写心灵对生活(或人或事、或山或水、或古或今、或大或小……)的印象感悟,因而它最本真、最自由”(《读书的境界》)。追求生命的本真“涉及到作家的人格主体问题;或者说,它是散文作家人格主体的底蕴。也就是说,生命本真,是散文真实的内核”。[2]
胡健的散文显示出诗人的精神气度体现在他用词的妥帖与慧眼独具的质疑精神。诗人气质决定了胡健对习见的生活语言能有自己的反思与回味,他结合自己对侦探小说的理解,认为“少见多怪”一词是错误的,因为“哲学起源于惊异……世界的有趣就在于它充满了惊异,理解不但不会消除惊异,反而会永远伴随着惊异,充满惊异的世界才是有趣的世界,充满惊异的心灵才是年轻的心灵”(《读书的境界》)。“惊异”言说的就是一种诗人的敏感与直觉。
在《海·溪·岛》中,作者形容鼓浪屿说它“被欧风美雨冲击”,这既合乎鼓浪屿这个岛屿城市常受自然界风雨侵袭的特点,也是将列强当作历史的尘埃轻轻拂去的从容与恬淡。他的《游五台山记》云:“高山是清泉的依托,是清泉的背景,而清泉则是高山的歌声,是高山的生命——”这既写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写出了山的稳重与水的灵动的和谐之美,蕴含着中国古代诗学特有的仁与智的“比德观”。
二、学者的散文:文化之美
胡健以“待人当宽,论道当严”的苏轼精神,修改的余秋雨《钟山碑文》(见《石落浪起——试改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