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捧在手里的,与其说是本摄影画册,不如说是由光影构成的诗集。这可能就是这本《大视觉》的编辑、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妮·格里菲斯的编选意图。她和同仁精心挑选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收藏的几百幅照片,汇成了这本厚重、精美的影集,其中有很多照片是首次发表,它们蕴涵的美第一次展示在读者面前。
格里菲斯摆出了一道道精美的主菜:光、构图、瞬间、曝光时间、色彩和惊奇,邀请我们参加这次视觉盛宴。就像她在画册中每一个主题前,用爱默生、纪伯伦、王尔德等人的优美诗句为题,这次视觉盛宴也可说是一次难忘的诗之旅,它让我们发现,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广大,它的美,有时躲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而凝固了时间与记忆的照片,通过它独特的语言,把这美如神启般再次显现出来。
由一百余位世界各地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一致的主题;它们也并未脱离“捕捉光线、巧妙构图、抓准时机”这一摄影艺术的普遍规律,但身为摄影师的格里菲斯从切身体验里增加了曝光时间(延长或缩短曝光时)、色彩(增强或减弱色彩、运用单色或制造不和谐的色彩效果)以及新奇这三个新的元素,将摄影推上了新的高度,也使这本摄影画册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虽然她以这些元素为单元,分别展示了一组组由光与影构图而成的瞬间,一幅幅通过各种曝光时间而让人惊奇的色彩画面,但是,其内在的诗之旅,更是这几个元素跳动的组合。在看着那些照片中所描绘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致、动人心魄的人物肖像、飞旋迷幻的抽象图形时,我们也看到了光中的色彩、色彩中的光;看到了瞬间的构图、构图的瞬间;看到了曝光时间中的惊奇,凝固的神秘。
诗之开篇:光中的色彩,色彩中的光
正如“photography”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用光来涂画”;正如浪人歌手科恩的歌词所言,“万物皆有裂痕,如是阳光照进”,光是摄影师最核心的依存。《大视觉》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十幅光的“嬉戏”,摄影师在与光的角逐中捕捉它、掌控它、重现它,在不同的光照下,时时都有产生新的摄影作品的可能。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而摄影师再用这光来承载、变化色彩,在上帝的作品中书写人的超越。
比如詹姆斯·L.斯坦菲尔德拍摄的那幅教皇保罗二世正在主持弥撒前圣餐仪式的图景,照片沉浸在一片金光中,温暖的氛围传达着教皇的神圣。但是,除了上帝所给的“金色阳光”外,教皇及神职人员身上的米色祭衣、棕黑衣领、乳白大理石雕就的神龛、黄铜制成的十字架,这一切在摇曳的昏黄烛火中形成了庄严肃穆的基调。是身处上帝所造世界中的凡人,用神恩赐的礼物,也用人挑选的色彩,在自然之光中实现了人的创造。
又比如兰迪·奥尔森拍摄了一名男子手执灯盏照亮努比亚国王陵墓内的象形文字。金色自然光从墓口射进,但男人手持灯盏的现代白色镭射光、墓壁清冷的蓝绿色,都形成了一种人为的冷色调,与温暖的阳光构成鲜明对比。照片于是呈现出左红黄、右蓝绿的对应效果,似乎在划分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历史与现在。
摄影师就是这样用凡世的色彩呼应着神圣的天光,格里菲斯也在《大视觉》中不经意地混合了摄影基本元素光和她提出的新元素色彩。
诗之展开:瞬间的构图、构图的瞬间
瞬间与构图似乎是两个矛盾的概念。瞬间意味着“不假思索”的捕捉,而构图则是“深思熟虑”的安排。但就如布列松所说,“如果你在‘决定性瞬间’按了快门,在那一刻定格的几何图案绝对是让这张照片具有特质和生命力的关键。”《大视觉》的第二组照片展示了无数精致、优美的构图,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瞬间感”同样深深打动了我们。
乔治·F.莫布雷拍下了画家格鲁吉亚·奥基夫坐在她的画作前。右上方方形的画作、左下方侧身而坐的人形,构成了一幅亦静亦动、直曲相映的画面。但这幅虽然有摆拍之感的照片,同样凝聚了一个历史性的瞬间。活了98岁的画家此时明显已在她的耄耄之年,满是皱纹的脸和握着拐杖的枯瘠双手展现了岁月的流逝。而她的画,却在一旁静止在画框中,静止在时间内。永恒的画作与即逝的生命的对话,速朽的身体与不朽的声名的张力,画家虽然没有眼望画作,但这一切交流都被凝固在那一瞬间内。是构图让我们体验到这种流动,更是瞬间将这种流动放大。
同样,威尔伯·E.加勒特的照片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完美的构图。巨大的山洞、巍峨的洞内神像,衬托着画面中心跪在神像前祈祷的娇小老挝女子。可在照片所汇聚的瞬间,我们看见了密集的神像,看见了孤独的女子;看见了笼罩的洞穴,看见了洞口的一叶扁舟。重压下的敬畏,洞口天光的一线生机,瞬间将女子的祈求与彷徨凝结在那一刻。
构图完成了摄影师对美的用心追求,而瞬间似乎“不费心”地将这种追求传递给了读者。《大视觉》中,此类传递比比皆是。
诗之结语:凝固的新奇
国家地理学会收藏的大部分是描绘自然景色与自然生命的照片,《大视觉》里的这些图片就给了我们无数惊奇。山路原来可以这样美、飘落的花瓣真的可以形成雨幕、鲸鱼的尾鳍像山般矗立……格里菲斯的“新奇”元素里呈现了许多摄影师与奇景的不期而遇,而她所强调的另一元素——曝光时间,同样也造就了新奇的诞生。
长时间的曝光将人类从未见过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摄影师布鲁斯·戴尔利用闪光灯的瞬间能量和长时间曝光,拍出了正准备着陆的飞机的照片。漫射的七彩光线围绕着俯冲的飞机,在这一刻,我们似乎看见了上帝创世。人类的科学技术,冲向耀眼的未来,这一摄影技术诞生之前我们不曾见过的景象,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长时间曝光让惊奇凝固,造物之壮美让语言黯然失色。
保罗·切斯利用长时间曝光拍摄到的夜空星轨,让一颗颗星星仿如流星般倾划过伊尼欧国家森林里的刺果松。是摄影的这一元素,让我们熟悉的树木、星星脱离了惯常的形象,让我们拥有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它告诉我们,美不仅等待着被发现,美,也等待着被创造。
中国摄影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这本《大视觉》,不仅仅如其副题所说,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眼中最美的照片,在这场品味美的视觉盛宴里,它也邀请读者踏上了发现美的诗之旅。在旅途中,我们看见了光中的色彩,看见了构图中的瞬间,也看见了凝固的新奇。
格里菲斯摆出了一道道精美的主菜:光、构图、瞬间、曝光时间、色彩和惊奇,邀请我们参加这次视觉盛宴。就像她在画册中每一个主题前,用爱默生、纪伯伦、王尔德等人的优美诗句为题,这次视觉盛宴也可说是一次难忘的诗之旅,它让我们发现,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广大,它的美,有时躲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而凝固了时间与记忆的照片,通过它独特的语言,把这美如神启般再次显现出来。
由一百余位世界各地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初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一致的主题;它们也并未脱离“捕捉光线、巧妙构图、抓准时机”这一摄影艺术的普遍规律,但身为摄影师的格里菲斯从切身体验里增加了曝光时间(延长或缩短曝光时)、色彩(增强或减弱色彩、运用单色或制造不和谐的色彩效果)以及新奇这三个新的元素,将摄影推上了新的高度,也使这本摄影画册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虽然她以这些元素为单元,分别展示了一组组由光与影构图而成的瞬间,一幅幅通过各种曝光时间而让人惊奇的色彩画面,但是,其内在的诗之旅,更是这几个元素跳动的组合。在看着那些照片中所描绘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致、动人心魄的人物肖像、飞旋迷幻的抽象图形时,我们也看到了光中的色彩、色彩中的光;看到了瞬间的构图、构图的瞬间;看到了曝光时间中的惊奇,凝固的神秘。
诗之开篇:光中的色彩,色彩中的光
正如“photography”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用光来涂画”;正如浪人歌手科恩的歌词所言,“万物皆有裂痕,如是阳光照进”,光是摄影师最核心的依存。《大视觉》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十幅光的“嬉戏”,摄影师在与光的角逐中捕捉它、掌控它、重现它,在不同的光照下,时时都有产生新的摄影作品的可能。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而摄影师再用这光来承载、变化色彩,在上帝的作品中书写人的超越。
比如詹姆斯·L.斯坦菲尔德拍摄的那幅教皇保罗二世正在主持弥撒前圣餐仪式的图景,照片沉浸在一片金光中,温暖的氛围传达着教皇的神圣。但是,除了上帝所给的“金色阳光”外,教皇及神职人员身上的米色祭衣、棕黑衣领、乳白大理石雕就的神龛、黄铜制成的十字架,这一切在摇曳的昏黄烛火中形成了庄严肃穆的基调。是身处上帝所造世界中的凡人,用神恩赐的礼物,也用人挑选的色彩,在自然之光中实现了人的创造。
又比如兰迪·奥尔森拍摄了一名男子手执灯盏照亮努比亚国王陵墓内的象形文字。金色自然光从墓口射进,但男人手持灯盏的现代白色镭射光、墓壁清冷的蓝绿色,都形成了一种人为的冷色调,与温暖的阳光构成鲜明对比。照片于是呈现出左红黄、右蓝绿的对应效果,似乎在划分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历史与现在。
摄影师就是这样用凡世的色彩呼应着神圣的天光,格里菲斯也在《大视觉》中不经意地混合了摄影基本元素光和她提出的新元素色彩。
诗之展开:瞬间的构图、构图的瞬间
瞬间与构图似乎是两个矛盾的概念。瞬间意味着“不假思索”的捕捉,而构图则是“深思熟虑”的安排。但就如布列松所说,“如果你在‘决定性瞬间’按了快门,在那一刻定格的几何图案绝对是让这张照片具有特质和生命力的关键。”《大视觉》的第二组照片展示了无数精致、优美的构图,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瞬间感”同样深深打动了我们。
乔治·F.莫布雷拍下了画家格鲁吉亚·奥基夫坐在她的画作前。右上方方形的画作、左下方侧身而坐的人形,构成了一幅亦静亦动、直曲相映的画面。但这幅虽然有摆拍之感的照片,同样凝聚了一个历史性的瞬间。活了98岁的画家此时明显已在她的耄耄之年,满是皱纹的脸和握着拐杖的枯瘠双手展现了岁月的流逝。而她的画,却在一旁静止在画框中,静止在时间内。永恒的画作与即逝的生命的对话,速朽的身体与不朽的声名的张力,画家虽然没有眼望画作,但这一切交流都被凝固在那一瞬间内。是构图让我们体验到这种流动,更是瞬间将这种流动放大。
同样,威尔伯·E.加勒特的照片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完美的构图。巨大的山洞、巍峨的洞内神像,衬托着画面中心跪在神像前祈祷的娇小老挝女子。可在照片所汇聚的瞬间,我们看见了密集的神像,看见了孤独的女子;看见了笼罩的洞穴,看见了洞口的一叶扁舟。重压下的敬畏,洞口天光的一线生机,瞬间将女子的祈求与彷徨凝结在那一刻。
构图完成了摄影师对美的用心追求,而瞬间似乎“不费心”地将这种追求传递给了读者。《大视觉》中,此类传递比比皆是。
诗之结语:凝固的新奇
国家地理学会收藏的大部分是描绘自然景色与自然生命的照片,《大视觉》里的这些图片就给了我们无数惊奇。山路原来可以这样美、飘落的花瓣真的可以形成雨幕、鲸鱼的尾鳍像山般矗立……格里菲斯的“新奇”元素里呈现了许多摄影师与奇景的不期而遇,而她所强调的另一元素——曝光时间,同样也造就了新奇的诞生。
长时间的曝光将人类从未见过的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摄影师布鲁斯·戴尔利用闪光灯的瞬间能量和长时间曝光,拍出了正准备着陆的飞机的照片。漫射的七彩光线围绕着俯冲的飞机,在这一刻,我们似乎看见了上帝创世。人类的科学技术,冲向耀眼的未来,这一摄影技术诞生之前我们不曾见过的景象,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长时间曝光让惊奇凝固,造物之壮美让语言黯然失色。
保罗·切斯利用长时间曝光拍摄到的夜空星轨,让一颗颗星星仿如流星般倾划过伊尼欧国家森林里的刺果松。是摄影的这一元素,让我们熟悉的树木、星星脱离了惯常的形象,让我们拥有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它告诉我们,美不仅等待着被发现,美,也等待着被创造。
中国摄影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这本《大视觉》,不仅仅如其副题所说,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眼中最美的照片,在这场品味美的视觉盛宴里,它也邀请读者踏上了发现美的诗之旅。在旅途中,我们看见了光中的色彩,看见了构图中的瞬间,也看见了凝固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