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从杂志说起
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但使人精神愉悦,而且能促进专业成长。回顾首次阅读,还得从我考取师范说起。1987年我考取了南通师范幼师班,在学校图书馆里,我看见了一本与我专业相关的杂志《早期教育》,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幼儿园,所以就很好奇地拿起来仔细翻阅,结果发现:每篇文章下面都有作者,还有详细的单位信息。我一想,那不就是说,将来我工作了也可以写文章?不过那时候,我只对一些短文也就是教育笔记感兴趣,因为我只看得懂教育笔记。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大部分就是通过这些短小精悍的短文来了解的,并且我从中知道了“写文章”这回事。
1990年工作之后,我在单位有机会看到了更多专业杂志,《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都是我经常翻阅的。有了实践经验之后再读专业杂志,感觉又不一样了,杂志里的文章,比起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更加实用。在阅读教育笔记时,我常常想:“这样的事情,我不也是这么处理的吗?别人能写我也能写呀!”于是我开始了阅读与写作生涯。从1990年到2005年,我边阅读边思考边写作,积累了20余篇大大小小的文章。不过这期间我仍然是以浅层次阅读各种杂志为主,因为我没有教研方面的经验积累,所以看教研文章觉得很深奥。
阅读 与做人:
从《青年文摘》到《我和同事》
2008年的一天晚上,我到私人书店去看书。当我看到《青年文摘》中的一篇文章后很激动,因为我当时正在写班级管理案例《我和同事》,案例中有几个小故事,讲的是同事间怎么相处的问题,每个小故事都要进行提升。我正为其中一个故事的提升绞尽脑汁,而所读的那篇文章中“共赢”“成就自己,肯定别人”等提法一下子启发了我。我立即回家进行整理,将小故事后面的提升整理成:“让自己的思维拐个弯,成就自己,肯定别人。当两个人不能达成共识时,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也要注意柔性处理,避免争论闹红脸;如果能峰回路转,用迂回的策略让对方自愿接受,同事之间就有合作愉快的可能性。”后来这篇文章顺利地发表在了《学前教育》杂志上。此后,我便开始广泛阅读,人际交往中学会了克制、忍让,也学会了艺术地处理工作中的一些人、一些事。
阅读与问题研究:
从《读者》到《花开的声音》
《读者》也是我所喜爱的杂志。记得曾经在其中看过《软糖的故事》,文中介绍黑泽明看了一部电影《被遗忘的孩子》,影片中的弱智儿童令黑泽明想起了童年的自己。文中还提及黑泽明的另一位同学植草,他们两人都是在立川精治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之下最终成才。这篇文章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和力量,让我重新思考如何对待我班一个发展严重滞后的孩子。
这个孩子因为超龄直接从小班跳级到大班,他成天流着口水,天天尿裤子,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还总要离开座位,同伴们都瞧不起他,叫他“小呆呆”。我曾使用各种手段去教育他,但都以失败告终。正当我想放弃他的时候,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教育者的良知敲打着我,我重新树立信心,寻找教育策略。
那天,孩子的妈妈很高兴地跟我交流:孩子很棒,在家唱歌念儿歌,还得到了邻居的掌声!我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抽几分钟时间假装读他妈妈带来的他续编故事、创编儿歌的作业本。其实这些都是我杜撰出来的。我还增加各种师幼互动,让他递东西给我。虽然我的策略并没有改变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但却在慢慢地改变着这个孩子本人。学期末,他终于用自己的大声回答问题和挑战高难度打击乐小指挥,赢得了同伴热烈的掌声和高度评价,“原来他也蛮聪明的嘛!”“他只是都放在心里面,没有说给我们听。”这个孩子最终迎来了同伴的积极评价。这件事最终以《花开的声音》发表在《学前教育》2011年7-8期。
阅读 与教学变革:
“合作学习”与“教育公平”
1.小组合作学习是怎么回事?
2010年,我因拥有13篇1500字以上在省级刊物发表的文章,被选入“尤素敏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要求,通过读书来引领课改,率先上研讨课,每月要撰写1500字的读书笔记,还要每年发表3篇3000字的文章。当时我怕完不成小学模式的“活动单导学”课改任务,想退出工作室,导师让我打个报告给教育局。我这才想起招聘学员都是层层选拔后在教育网上公示的,我不能不战而败。既然没有回头路,那就得咬牙坚持!
回家后我预约了小学的一位教学主任,进了他的课堂。听完后心想:“活动单导学的精髓不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于是我上网搜索,看到《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书,买来反反复复地读,知道了小学阶段分组的花样很多,但是幼儿园又该如何进行符合年龄特征的分组呢?由此,我开始了长达5年的分组思考,并在我的美术课堂加以呈现。有时4人一组,有时2人一组;有时我将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让他们自由选择是独立还是合作操作,选择合作学习的幼儿要寻找合作伙伴,还要商量如何分工;有时我会根据操作材料明确引导幼儿选择合作学习——“这么大的板子一个人做需要很长时间,你们觉得是独立还是合作完成得更快呢”;而在《折纸》案例里,合作学习的方式又更自由——“你要去找老师,学一样折纸,还要做老师教会一个学生”,这样的大流通学习让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后来,这个案例不但被发表,还于2012年被拍成教学短片在如皋教育电视台播放。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2012年,师傅要求我们围绕“微观公平”进行课题研究。想课改,还是要先看书。于是我在网上查找到《教育公平与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和《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这两本书。《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虽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书籍,但书中的“课堂中的隐性机会均等”“当教师热衷于构建某些互动模式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受教育机会问题”等具有教育共性的话,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我该如何在我研究的美术学科领域里体现公平教育呢?
一次在附小园试教折纸《船》时,我发现两个能力强的男孩早就按图示折好了,觉得无聊就在教室里到处蹓跶。集体活动中该怎样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呢?如何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可以多呈现几个折纸示意图让幼儿自由选择呢?”我在QQ上问师傅,师傅鼓励我“试试”。后来在如城实验幼儿园展示市内公开教学,效果特别好。大部分孩子都折了2种船,慢的孩子折了1种船,5~6个快的孩子折了3种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幼儿的学习充满游戏精神,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阅读 与班级管理: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
《孩子们,你们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其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了整个美国,也影响了世界各国。他的故事也证明了,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预备班根据年龄特点进行的微课堂试验的成果集。
读完这两本书,我就想,我的教室不就是我的一亩三分地吗?我也可以在我的试验田里进行各种尝试。于是美术活动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收作品更快,反复研究各种材料的呈现方式,鼓励孩子们饲养小动物、体验种植、进行班级卫生包干,放学后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与家长沟通,开展趣味课堂研究等,同时每天写800字左右将班级管理和课堂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是很晚才下班,白天忙于班级工作,晚上下班后再设计课程、做教学准备和工作笔记,忙碌而充实。
阅读 与出版专著:
從《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
到《在爱和自由里成长》
在看尤素敏导师的专著《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时,我被她的智慧读书、智慧管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书中的一个个教育叙事小故事,无不体现出她对管理工作的独到见解。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中应以幼儿为本,达到师幼相长,共同提高;她提倡幼儿园要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把困难和问题交给老师。想起自己14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我有了将这些文字整理成书的欲望。于是,我开始策划书的框架,分类整理目录,对一个个小故事的题目进行提炼,又一次次地对文字进行修改、校对等。在我的师傅、同事、家长、朋友以及小学、初中、高中老师等许多人的帮助下,2014年,我终于出版了自己的教育专著《在爱和自由里成长》。
从阅读杂志上的教育笔记,到出版个人专著,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阅读会丰富人生,能造就职业幸福;想要站在风景的至高处,想要放大自己的职业格局,就要每日与阅读相伴,与思考同行,与提升为友。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尊严。
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但使人精神愉悦,而且能促进专业成长。回顾首次阅读,还得从我考取师范说起。1987年我考取了南通师范幼师班,在学校图书馆里,我看见了一本与我专业相关的杂志《早期教育》,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幼儿园,所以就很好奇地拿起来仔细翻阅,结果发现:每篇文章下面都有作者,还有详细的单位信息。我一想,那不就是说,将来我工作了也可以写文章?不过那时候,我只对一些短文也就是教育笔记感兴趣,因为我只看得懂教育笔记。我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大部分就是通过这些短小精悍的短文来了解的,并且我从中知道了“写文章”这回事。
1990年工作之后,我在单位有机会看到了更多专业杂志,《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都是我经常翻阅的。有了实践经验之后再读专业杂志,感觉又不一样了,杂志里的文章,比起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更加实用。在阅读教育笔记时,我常常想:“这样的事情,我不也是这么处理的吗?别人能写我也能写呀!”于是我开始了阅读与写作生涯。从1990年到2005年,我边阅读边思考边写作,积累了20余篇大大小小的文章。不过这期间我仍然是以浅层次阅读各种杂志为主,因为我没有教研方面的经验积累,所以看教研文章觉得很深奥。
阅读 与做人:
从《青年文摘》到《我和同事》
2008年的一天晚上,我到私人书店去看书。当我看到《青年文摘》中的一篇文章后很激动,因为我当时正在写班级管理案例《我和同事》,案例中有几个小故事,讲的是同事间怎么相处的问题,每个小故事都要进行提升。我正为其中一个故事的提升绞尽脑汁,而所读的那篇文章中“共赢”“成就自己,肯定别人”等提法一下子启发了我。我立即回家进行整理,将小故事后面的提升整理成:“让自己的思维拐个弯,成就自己,肯定别人。当两个人不能达成共识时,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也要注意柔性处理,避免争论闹红脸;如果能峰回路转,用迂回的策略让对方自愿接受,同事之间就有合作愉快的可能性。”后来这篇文章顺利地发表在了《学前教育》杂志上。此后,我便开始广泛阅读,人际交往中学会了克制、忍让,也学会了艺术地处理工作中的一些人、一些事。
阅读与问题研究:
从《读者》到《花开的声音》
《读者》也是我所喜爱的杂志。记得曾经在其中看过《软糖的故事》,文中介绍黑泽明看了一部电影《被遗忘的孩子》,影片中的弱智儿童令黑泽明想起了童年的自己。文中还提及黑泽明的另一位同学植草,他们两人都是在立川精治老师的鼓励和教导之下最终成才。这篇文章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和力量,让我重新思考如何对待我班一个发展严重滞后的孩子。
这个孩子因为超龄直接从小班跳级到大班,他成天流着口水,天天尿裤子,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还总要离开座位,同伴们都瞧不起他,叫他“小呆呆”。我曾使用各种手段去教育他,但都以失败告终。正当我想放弃他的时候,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教育者的良知敲打着我,我重新树立信心,寻找教育策略。
那天,孩子的妈妈很高兴地跟我交流:孩子很棒,在家唱歌念儿歌,还得到了邻居的掌声!我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抽几分钟时间假装读他妈妈带来的他续编故事、创编儿歌的作业本。其实这些都是我杜撰出来的。我还增加各种师幼互动,让他递东西给我。虽然我的策略并没有改变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但却在慢慢地改变着这个孩子本人。学期末,他终于用自己的大声回答问题和挑战高难度打击乐小指挥,赢得了同伴热烈的掌声和高度评价,“原来他也蛮聪明的嘛!”“他只是都放在心里面,没有说给我们听。”这个孩子最终迎来了同伴的积极评价。这件事最终以《花开的声音》发表在《学前教育》2011年7-8期。
阅读 与教学变革:
“合作学习”与“教育公平”
1.小组合作学习是怎么回事?
2010年,我因拥有13篇1500字以上在省级刊物发表的文章,被选入“尤素敏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要求,通过读书来引领课改,率先上研讨课,每月要撰写1500字的读书笔记,还要每年发表3篇3000字的文章。当时我怕完不成小学模式的“活动单导学”课改任务,想退出工作室,导师让我打个报告给教育局。我这才想起招聘学员都是层层选拔后在教育网上公示的,我不能不战而败。既然没有回头路,那就得咬牙坚持!
回家后我预约了小学的一位教学主任,进了他的课堂。听完后心想:“活动单导学的精髓不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吗?”于是我上网搜索,看到《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书,买来反反复复地读,知道了小学阶段分组的花样很多,但是幼儿园又该如何进行符合年龄特征的分组呢?由此,我开始了长达5年的分组思考,并在我的美术课堂加以呈现。有时4人一组,有时2人一组;有时我将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让他们自由选择是独立还是合作操作,选择合作学习的幼儿要寻找合作伙伴,还要商量如何分工;有时我会根据操作材料明确引导幼儿选择合作学习——“这么大的板子一个人做需要很长时间,你们觉得是独立还是合作完成得更快呢”;而在《折纸》案例里,合作学习的方式又更自由——“你要去找老师,学一样折纸,还要做老师教会一个学生”,这样的大流通学习让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后来,这个案例不但被发表,还于2012年被拍成教学短片在如皋教育电视台播放。
2.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2012年,师傅要求我们围绕“微观公平”进行课题研究。想课改,还是要先看书。于是我在网上查找到《教育公平与教学改革创新研究》和《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这两本书。《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虽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书籍,但书中的“课堂中的隐性机会均等”“当教师热衷于构建某些互动模式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受教育机会问题”等具有教育共性的话,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我该如何在我研究的美术学科领域里体现公平教育呢?
一次在附小园试教折纸《船》时,我发现两个能力强的男孩早就按图示折好了,觉得无聊就在教室里到处蹓跶。集体活动中该怎样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呢?如何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可以多呈现几个折纸示意图让幼儿自由选择呢?”我在QQ上问师傅,师傅鼓励我“试试”。后来在如城实验幼儿园展示市内公开教学,效果特别好。大部分孩子都折了2种船,慢的孩子折了1种船,5~6个快的孩子折了3种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幼儿的学习充满游戏精神,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
阅读 与班级管理: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
《孩子们,你们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其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了整个美国,也影响了世界各国。他的故事也证明了,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预备班根据年龄特点进行的微课堂试验的成果集。
读完这两本书,我就想,我的教室不就是我的一亩三分地吗?我也可以在我的试验田里进行各种尝试。于是美术活动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收作品更快,反复研究各种材料的呈现方式,鼓励孩子们饲养小动物、体验种植、进行班级卫生包干,放学后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与家长沟通,开展趣味课堂研究等,同时每天写800字左右将班级管理和课堂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是很晚才下班,白天忙于班级工作,晚上下班后再设计课程、做教学准备和工作笔记,忙碌而充实。
阅读 与出版专著:
從《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
到《在爱和自由里成长》
在看尤素敏导师的专著《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时,我被她的智慧读书、智慧管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书中的一个个教育叙事小故事,无不体现出她对管理工作的独到见解。她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中应以幼儿为本,达到师幼相长,共同提高;她提倡幼儿园要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把困难和问题交给老师。想起自己14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我有了将这些文字整理成书的欲望。于是,我开始策划书的框架,分类整理目录,对一个个小故事的题目进行提炼,又一次次地对文字进行修改、校对等。在我的师傅、同事、家长、朋友以及小学、初中、高中老师等许多人的帮助下,2014年,我终于出版了自己的教育专著《在爱和自由里成长》。
从阅读杂志上的教育笔记,到出版个人专著,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阅读会丰富人生,能造就职业幸福;想要站在风景的至高处,想要放大自己的职业格局,就要每日与阅读相伴,与思考同行,与提升为友。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