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声律背后的审美思维 感知汉语的独特魅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
  汉语正是汉民族集体的表达艺术,其语音的、节奏的、形态的审美因素构成了汉语的独特魅力。
  一、声律背后的“二元相对”审美思维
  先请对比欣赏下面两首小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千百年来,广为传唱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对来说,畅当同名之作知者较少。两诗在艺术水准上有什么差别呢?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第一句朝西遥看,第二句是向东眺望。一西一东,视野广阔,也打开了读者的眼界。其次,“白日依山尽”是眼前实景,“黄河入海流”是虚写,因为鹳雀楼所在的地方(山西)是望不见大海的,实际上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黄河波涛汹涌,朝着东方,向着大海,奔腾而去。第三,有了这两句的铺垫,接下来“更上一层楼”之所见就可想而知。黄河气势之澎湃,境界之雄阔,尽现笔端,真所谓尺幅千里。
  而畅当所作的前两句只是重复性的写了鹳雀楼的高。“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句皆是眼前实景。“天势围平野”意为天像锅盖一样扣在大地上,看似开阔,但视线被阻断了。“河流入断山”同样存在这个缺陷。畅当笔下的黄河显然没有王作那么有气势。
  王之涣的成功得力于对仗的修辞要求,其背后则是“二元相对”的审美思维。什么是“二元相对” 的审美思维呢?请看下面作品: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山色空濛雨亦奇(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下),上有黄鹂深树鸣(上)。
  春潮带雨晚来急(动),野渡无人舟自横(静)。
  这些作品在写景方面有个共同特点,一联两句总是处在相对又统一的关系中。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歌中不胜枚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上句是水平视线,下句是垂直视线)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上句是外景,下句是内景)
  可见,“二元相对”是古代诗歌(其实也包括部分文章)常用的审美表现手法和审美思维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二、“二元相对”审美思维的语言、文化成因
  缪钺说:“吾国文字,一字一音。宜于对偶,殆出自然。”此论稍嫌简略。许多修辞学专家指出,古汉语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容易構成音节上的对偶。语法弹性较强。声调平直与屈折也容易对仗。而句型整齐划一、节奏匀称,像音乐节拍那样均齐,除了听觉上的调谐美,语言形式的对称也增强语义的关联性。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些例句,具有明显的构图意识,并非简单的景物罗列。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通过“形式上的对称”增强了“语义的关联性”。
  钱钟书还进一步指出“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什么是“不类为类”?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靠对仗手法产生了某种关系,体现出诗人奇妙的联想力,并产生新奇的艺术魅力。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中有绝佳的例证:
  家露湑翁精于论诗,尝语予曰:“作诗须以不类为类乃佳。”……翁举“小摘园蔬联旧雨,浅斟家酿咏新晴”一联云:“即如园蔬与旧雨、家酿与新晴,不类也,而能以意联络之,是即不类之类。子固已得其法矣。”
  “园蔬”与“旧雨”、“家酿”与“新晴”本不属于同类事物,但作者巧妙地将其联系在一起,田园生活的恬淡诗意跃然纸上。朱光潜曾说:“用排偶既久,心中无形中养成一种求排偶的习惯,以致观察事物都处处求对称。说到青山,便不由你不想到绿水……”这种审美习惯已经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是我们母语独特美感所在。
  “二元相对”的审美思维背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哲学思维。《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们处在即独立又统一的关系中。这种哲学观在艺术领域内就表现为极为辩证的艺术法则,如“虚实相生”“有无相应”“动静相衬”等等。
  三、“二元相对”审美思维的广泛运用与汉语审美特质的形成
  除了诗歌之外,其它一些文体也具有这个特点。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文章在结构上就是“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段阴晴对比描写,借以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其中运用的是对比议论手法。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一动一静、动静相衬的优美画面。
  “二元相对”的审美思维并非仅适用于写景、叙事,在议论、抒情方面也有其独到表现力。下面先举一个议论方面的例子:
  开宝(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中,虏(指辽)涿州刺史耶律琮遗书于我雄州刺史孙全兴,求通好曰:“臣无交于境外,言即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事之亦可。”其文釆甚足观。——宋杨亿《杨文公谈苑》
  “臣无交于境外,言即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专之亦可”的意思是,臣子不该与境外敌国有什么私下来往,说什么都不合适;但如果这件事有利于国家,专断也无不可。前者是原则,后者实事求是灵活处理。工整的骈偶句式加强了事物两面性的联系。
  再看抒情方面的例子。杜甫名篇《登高》中有这么一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论道:“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上句是漂泊已久且适逢伤秋之时,下句是身体多病且是独自登高。孤独又漂泊,多病又伤秋,上下两句相互补充,写尽杜甫内心的凄怆。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自觉运用“二元相对”的审美思维,并非强求运用骈偶句式。只要能够表现对称、均衡之美,使用散文句法也是可以的。如鲁迅先生说过:“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旧状况”和“新的机运”,“心平气和”与“疾首蹙额”,“已成之局”同“初兴之事”,“委曲求全”跟“求全责备”,虽然不是严整的对仗句式,但都是相对并举的。
  许多人只是将对仗或骈偶当作一个单纯的修辞技巧,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骈偶或者说骈文将汉语之美发扬到了极致。历史上,骈文曾受到古文家的强烈抨击。实事求是地说,骈文过于追求藻饰,确有形式主义之弊。对仗手法用于写景,容易获得构图感或者说画面的完整性;用于议论,容易体现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用于抒情,容易抒发复杂矛盾心态。更不用说它还是汉语声调、音节、词性、语法特点的集中体现。
  要想全面深入把握我们母语之美,需要了解并在写作中自觉运用“二元相对”的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培养、强化传统的“二元相对”的审美意识应该成为当下语文“读”“写”教学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古代蒙学训练带给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启示。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梅岭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降低激光灰度图像标记实现复杂度,并获得较快的标记速度和较好的标记质量,采用图像处理中的位平面概念对标记图像进行分层,并用不同的激光能量对图像进行分层标记。通过激光能量的多次叠加得到灰度标记图像。采用该方法在振镜式激光标记机上进行了大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激光灰度图像标记方法相比,提出的新方法大大地降低了高质量灰度图像标记的实现难度,同时又保证了标记速度和标记质量。该方法亦可用于彩色图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的不断进步,施工设备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它是影响施工进度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如何强化施工设备细化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
汾河似一条长龙东西贯穿河南商水县境内62公里,它是河南商水县一条重要的排涝河流。同时,它被誉为"周口南花园"。近年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河道管理工作难度愈来愈大,出现
有效设疑和释疑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学习活动,一节课能不能有效或者高效取决于教师对学程的把控,有效设疑和释疑帮助呈现学程"五环节"——"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
S家电连锁企业近几年在国内市场发展迅速,该企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完善的配送系统。本文分析了该企业配送中心逆向物流作业中的另约收货和退货的工作流程。
综述了国内外以木质素、改性木质素代替多元醇为原料合成聚氨酯的研究方法,并对木质素在聚氨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核心概念运用一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热点和难点。笔者结合自己应邀外出执教的观摩课,对高考作文核心概念运用中存在的难题与破解的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并通过个性化阅读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我实现。对此,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一、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放任学生  虽然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不应当过分地进行干涉。但是这也使得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存在错误的想法,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要给学生充
随着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各类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此来促进公共工程使用寿命的提升,同时,也为了节约社会资源。从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