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置业”购进大房产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e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起理财,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针对那些成家已久或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但刚刚毕业没几年的段哲、吕洁夫妇却在购房置业,投资小房产上有比较深刻的感悟——如果能够在合理使用家庭购房资金的同时,对家庭投资置业回报有所预期,不但可以使家庭置业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且可以使同期的置业投资回报达到最大化,达到以“房”养“房”的最终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段哲今年29岁,在一家知名电信企业做程序工程师,段哲爱人吕洁在一家知名外企做Idear(俗称市场策划)。可能是做策划的职业素养所致,吕洁对于他们两人生活也打理得有条不紊,尤其是她精细明确的家庭理财计划,不但让他们的资产迅速地翻了番,也让小两口的两人世界过得有滋有味。
  段哲每月税后实际收入8600元,吕洁6000元。在他们结婚之前,两人共同积蓄有16万元,当2002年他们开始考虑结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买房子。两个人都不想过分依赖父母,所以,他们打算通过银行按揭自己来解决。对于当时的段哲和吕洁来说,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想别的,他们的投资理财就是也只能是从置业开始的,虽然这在当初是有点无奈的选择,但随后却让他们乐此不疲。
  
  买定离手 以房养房
  
  2002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似乎进入了永远高歌猛进的时期,不管怎样的地段,无论什么样的楼盘,都会有蜂拥而至的购房者持币待购。段哲说,他们当时也走马观花地看了好多楼盘,都因为最终拿不定主意,失去了及时定房的机会。他俩在冷静下来后,仔细研究很多相关资料及行业报道,还是将目光锁定了刚刚火起来的小户型,这在经济条件上他们也能够承受。
  段哲下决心一下子购买两套相邻的50平方米精装小户型,他相中了北四环外学清路的一个体量不大的楼盘,吕洁有点犹豫不决,但后来事实证明了段哲眼光是正确的。
  后来,吕洁算了笔账:他们购买的小户型每套建筑面积50平方米,每平方米6800元,房子总价34万元,首付20%就是6.8万元,20年银行按揭的话,每个月还款1900元,由于同时购买两套房子,作为优惠政策,开发商代交了相关契税,那么算下来,他们总共支付现金14万元,月供3800元。
  这对于当时只有16万元积蓄的段哲和吕洁来说,是一个冒险,他们买两套的目的,一套满足自己居住的基本要求,另一套期望出租回报,以房养房。但当时媒体针对小户型投资前景的相关报道也是众说纷纭,能不能租出去、能不能租到好价格等各持己见。
  


  三个月后乔迁新居的时候,他们的顾虑完全打消了,由于他们的房子所在的小区距离北京语言学院等几个高校都很近,很多外国留学生已经习惯了租用附近的公寓替代学校提供的留学生宿舍,同时也能够接受相对较高的租金。所以,他们贴在语言学院信息栏里招租小广告很快就有了回应,因为是精装修公寓配套,加上段哲他们花不到5000元买的宜家家具的简约布置,求租者没有怎么还价就签了租房协议。最后,他们以每个月2500元的租价租给了一个韩国留学生,而且是一次付清全年房租,他们一下子就有了3万元的收入,足以付清一套房子的月供还有富余。
  段哲每个月的公积金有1400多元,加上另一套房子租金盈余,他们自己住的房子月供也就不成问题。这样算下来,投资置业一次完成,段哲、吕洁名下不但有了两处房产,而且除了物业费和供暖费以外,他们几乎不需要为这两套房子付出更多的费用。这样,他们每月的工资除了日常开销,还能攒下8000多元,那一年可就是小十万呢。
  
  再次置业 稳固投资
  
  在2004年底,段哲说他们在北京阜士路附近又买了一处130平方米的房子,这也是他们再次置业的起点。
  因为段哲、吕洁夫妇今年打算要小宝宝,也想把段哲的父母接过来与他们一起住,所以,他们考虑买套大点的房子。由于段哲现在的公司在中关村,最终他们选择了西四环与五环之间的一个楼盘,这样,离两人的单位都不算很远。这套房子每平方米5100元,总价66.3万元,由于这两年他们已经攒了20多万元,所以,他们首付了18万,还是20年银行按揭,月供3000多元。
  他们把自己原来住的房子也出租了,租金已经涨到了2800元,如此一算,两处小户型每月租金收入5300元,要付给银行3800元,那么,盈余1500元,加上段哲每月1400元的公积金,足够付清他们新房的月供了,他们需要支付的,只是三处房子每年的物业费和供暖费,这些加下来每年大概有不到2万元,对他们两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压力。
  看着段哲、吕洁幸福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不已,不管怎么说,这两个外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在毕业六七年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属于自己名下的三处房产,而且并不需要他们辛苦的供养,这无论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事业而言,都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对于投资小房产,他们总结经验时表示,他们的小小成功首先得益于独到的眼光,比如当初的小户型,如果不是特殊的地段,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好的租金了。而段哲则坚持,吕洁精细的计划减少了他们投资的风险,所以,投资房产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
  段哲说,他们2005年的目标:一是在年中的时候打算买辆10万元左右的车,二是能有自己的宝宝。等这些目标逐步实现之后,今后有了更多的资金储备,他们会考虑去做别的方式的投资,例如基金,例如保险等等。
其他文献
家庭情况:  林先生及妻子,8岁的男孩,林先生的岳母三代同堂。  住房情况:  三里屯处一套58平方米的两居室,是早年的福利分房,现在出租,月收入2000元。  万博苑小区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大单元,原价7200元,尾房价格4980元,首付15万元,月供4000元。  2002年,林先生以4980元的超值价格购进了万博苑一套150平方米的“豪宅”。这是林先生平生所做最得意的事情之一。在京城里,林先
期刊
北京不仅汇聚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也集中了大江南北的饮食。许多外地人将自己家乡的特色小吃引入北京,来自江西鹰潭的周种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带来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点心——桃酥。仅仅一年时间,他的“桃酥王”小店连开8家,红遍了整个京城。    巧打文化牌    2003年9月,周种林的第一家“桃酥王”小店在北京东四十三条繁华的大街上开张了,令他惊喜的是,小店在开业当天销量就突破了1000斤。自此之后,从早上
期刊
一直以来IT界就不乏惊人之举,在这个高科技领域更是藏龙卧虎。仅在网络领域,经历了大潮初起时的喧嚣和泡沫破灭后的失落之后,十年淘金,淘出了英国人胡润榜上的“中国首富”。这些从IT路上走出的“英雄”们,言语间闪烁着白手起家的自豪。精明理财为他们的财富积累缩短了时间,为其成就事业奠基。  不过,IT领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IT精英们是作为IT大舞台幕后辛勤耕耘者的角色出现。而也正是这群
期刊
如果你买别墅不是自己住,想出租,而且想租给 老外挣美元的话,我建议——不要买新别墅。  投资房产,想靠收租金“一劳永逸”地过上幸福生活,光有钱和胆子还不够,必须还要做到知己知彼。  5年前,特别是10年前,租房子给老外赚美元相对很容易。因为那时候都是公司出面为外籍员工们找房。对于成本的控制,就不会像个人买房那样的重视;加之那时落户中国的跨国公司里的外籍员工,人数又很多,一家大公司可以达到二三十人以
期刊
亚洲白领开始崇尚简约生活,旅行度假时间比以前多了,此外,尽管一些与传统相悖的习惯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未因盯住电脑屏幕而放弃阅读。过去11年中《远东经济评论》曾经对1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读者展开调查,以下正是在最近一项有关生活方式、习惯、志向和商业人士管理技巧方面的调查中总结的点滴心得,我们将从以下的十个方面捕捉现代亚洲白领的生活消费脉搏。    品牌与生活    品牌意识强  来自日本、
期刊
《财富》杂志:“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成!”美国CNBC电视台透露说,每当美联储开会时,他们就会派出两个摄制组守在门外,一台摄像机用来拍摄格林斯潘的言谈举止,另一台则专门拍摄他的公文包——单薄的公文包意味着利率不会调整,而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往往预示着格林斯潘“有话要说”。  这些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投资者对各项经济数据的关注都是不争的事实,处于对数据的关注他们转
期刊
“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句话最好地描述了家庭风险的锁链关联。其实,“倒霉事件”并非一时偶然突发,这种 “接连的不幸”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为了保证家庭理财规划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弄清楚我们究竟面临着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又是如何排列的。    基本风险:收入风险、意外风险    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面临的两类风险,是家庭风险中最底端的链环。收入是一个家庭存续的最为基本的要素
期刊
美国商人亨特估算伍浩官的稻田、住宅、店铺、银号以及在英美货船上的外贸货物,以1834年的货币来算,共约值2600万元。若亨特的估算与事实相去不远,则伍秉鉴一个人的家产就可以打一场鸦片战争。  “浩官(Howqua)”是个人名,也是中国货的品牌。但提起伍秉鉴,国内知之者甚少,其实,伍秉鉴就是伍浩官的真名。这位被洋人称为伍浩官的清朝人在19世纪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 
期刊
“闲钱存在银行里‘生蛋’太慢,就拿出来做了这个项目。”下午的上岛咖啡店里人不多,服务员也一脸闲适。徐炜“咕咚”了一口咖啡,很急,她说还要在下班之前赶回去接一份重要客户的传真。她坦言,手里原本总共也只有30来万的存款,就拿出20万“做地产”,自己也算胆子够大。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在撰写某个地产商的传奇。徐炜只是一家外企的普通职员,不过,她确实也是某个地产项目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能够分享地产业的高成长
期刊
私人银行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进行财富管理的呢?它和国内的贵宾理财服务到底有什么联系区别呢?怎样加入它们呢?带着这些疑问,本刊探访犹如财富“神秘园”的私人银行领域,逐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在花旗银行芝加哥分行一间私密典雅的办公室里, 一个年仅23岁的千万富豪正在倾听两个金融理财精英的投资建议,一个是花旗银行个人理财部经理王志成,另外一个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私人银行经理,仅仅5分钟,年轻富豪即决定将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