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十年回顾

来源 :新华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F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亚洲金融风波恢复期以后中国进行的金融改革,展望未来,总的看法是,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稳定,有利于拓展商机
  
  中国金融改革综述
  
  中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市场化发展,之所以在这些年确实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依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只有金融机构变得健康了,金融机构才可能更好地参与市场,抓住商机,支持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保持稳定。
  中国近些年金融改革起步是很坚决的,政府作出了非常明确的决定,进展良好。同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改革措施中,有一些见效快的,是快节奏的动作。同时,也有一些是见效比较慢的,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起作用。下一步还要坚决、果断地推进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的各项内容之间有非常高的配合关系。改革的内容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改革是一种全面出击,而不是散兵游勇或者游击队式的。
  前一阶段改革所取得的进展,会给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建立充分的信心,也会使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倚重于改革开放,更多地发挥改革开放的作用。同时,中国政府历来提出要保持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可能会比以前更有经验,也更有信心。
  金融稳定是以机构改革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发展不断为保持金融稳定提出新的挑战,例如从最近“次按”事件和相关市场波动中,也可以看出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稳定与经济金融的健康程度有密切关系。中国政府最近一直强调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保持平衡,也要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机构健康化之间保持平衡。
  
  十年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状况
  
  要讲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是从10年前亚洲金融风波时候的状态谈起。我个人将亚洲金融风波发生时中国的金融体系状况,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体系中不良资产比例高。
  第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程度不够。
  第三,很多法律、法规、准则和国际标准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四,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五,监管存在不足。
  第六,约束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第七,当时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压抑,金融服务和创新严重不足。
  第八,当时对人民币的信心比较差。第九,当时还存在不少行政干预。
  在那种起点下,当时有很多权威国际媒体,包括香港的报纸杂志,对中国金融都有非常严峻的描述,我现在不能完全记住,但至少记住了三类:
  中国的金融是一个大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中国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
  中国的金融将拖住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金融的有效服务和支持,而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既然毛病是多方面的,就必然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考虑和设计,有组织的、分步骤实行。我简单概括一下,在亚洲金融风波恢复期之后,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银行进行清理整顿,完善宏观调控,以创造出改革的条件;之后对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财务重组。最先开始的是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随后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第二,要求改组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要变成股份制公司,尽可能通过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改变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在缺少股份制和上市的条件下,公司治理在传统的影响下很难真正得以改善,也很难得到外部的监督。同时,许多对外开放的措施也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稳定。
  第三,确实改变各项标准和准则。在亚洲金融风波之后,中国有数次关于会计准则的修改,这些修改使得中国的会计准则比过去好了很多,也更为接近于国际准则。在贷款分类方面,要求严格执行五级分类,要求执行《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来加以落实。现在多数银行机构都能够达到《巴塞尔协议》Ⅰ的标准。按计划,在今后两三年中,要在大型银行机构中首先推行《巴塞尔协议》Ⅱ。另外,在披露标准上和公司治理准则方面,也都做了改进。
  第四,强化了监管。2003年中国成立了银监会,强化了监管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明确了一些监管原则。
  第五,进一步强调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宏观调控必须结合金融机构的健康化,来实现有效传导。只有金融机构的行为遵循市场,那么,按照市场机制所设计的宏观调控措施和货币政策,才能顺利传导下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六,不断削减已过时的过度行政管制。既然把企业和金融机构推向了市场,金融机构能够逐渐实现健康化经营了,就应该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多和国际市场接轨,和国际同行竞争,不断参与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因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什么事都搞行政审批。包括市场准入、产品准入、外汇管理等方面,都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改革,都要按照新的方向向前推进。
  最后,就是“金融生态”。过去有一些地方政府,对金融业务的行政干预比较多,在涉及金融债权债务的有些案件审理方面,曾存在地方保护的做法,有时候也存在执法不力的问题。按照过去的概念,好像地方能占到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便宜,但是后来慢慢理解到,只有地方金融生态搞得好,行政上没有不良干预,同时执法力度好,讲信用,才会有更多资金、更多金融服务进入该地区,扶持本地经济发展。概念上的这种改变,改变了亚洲金融风波发生之前所出现的那种信用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系统化的改革将继续向前推进
  
  简单回顾一下亚洲金融风波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内容,我想强调的是,这些改革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是中央政府经过认真、详细研究和设计,综合配套,有组织、有步骤推行的。当然,经济金融发展中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事,但是从大的原则看,系统化改革确实是指导这些年金融改革开放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经验。
  金融机构的健康化,给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包括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注意金融稳定和风险的问题。近一两个月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加剧波动,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常常是不稳定的。金融稳定有很多方面,包括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也包括金融机构保持自身健康。这也是金融稳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今后,我们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2007年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对金融业下一步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包括资本市场发展、保险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等内容。当然,世界经济不断出现新挑战和新情况,我们也会不断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和任务,都需要在改革和开放中不断加以调整,不断加以适应。
其他文献
检委会讨论决定案件,集思广益,对于保障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正确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检委会议案实质行使着司法职能,应当尽可能符合司法工作规律的要求。为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以暴力为手段抢劫公私财物的抢劫罪,同敲诈勒索罪易于区别,然而,如何区别以胁迫为手段的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本文仅从分析两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提出辩异两罪的关键点,通过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和正确区分罪名,并提出辩异两罪的三个当场和犯罪程度。  关键词: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区别  一、胁迫式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  1.胁迫式抢劫罪  胁迫性的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传统中国的谚语,贯穿着通俗易懂的智慧,对今天的创业者也有着无限启发。  朱锐领会了这层启示。他创办的宁夏新野贸易有限公司,虽然地处西北一偶,却充分开发了当地特色的荞麦等小杂粮产品,把这些在当地值不了几个钱的粮食出口到日本等地,赚了个盆满钵满。  数年之间,宁夏新野的小杂粮出口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荞麦出口量更占据日本荞麦进口量的一半。一路顺风顺水,不仅让人好奇,当初朱锐
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依法享有的法律监督职权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批准逮捕权,侦查活动监督权,立案监督权,公诉权,审判活动监督权,对法院判决、裁定的抗诉权,对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法监督权,对监狱、看守所和劳动教养活动的监督权等权能。检察权对强化法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特别程序的涵义  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纠纷案件所适用的特殊程序,与此对应的是概念是通常诉
以WD20桅杆式起重机金属结构为分析对象,以Femap With Nastran为有限元分析平台,对其额定吊重的最大吊重幅度的多角度回转工况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有限元计算,掌握其在
应美方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将率团访问华盛顿,于10月10日至11日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包括商务部部长钟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商务
中国的企业家在充分认识了资本的魅力之后,还须进一步借助思想的力量,从人文关怀的高度,来担当起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  李嘉诚、戴尔,什么决定了他们的成功?我想,肯定与钱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在创业的时候,比他们有钱的人很多。一定是钱以外的某种能力决定的,否则不能解释。  你说机遇?同龄人的历史机遇差不多。都是天上掉馅饼除外,自己低头挖坑为主。钱,李嘉诚不是最多,显然钱不是决定他成功的原因。大家所处的
<正>安全生产不仅是我们建筑业现在各项工作的基础,而且也是将来永恒的主题。如何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安全生产方针,如何实现"生产无事故"这一目标,是我们每一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