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教学实际,体现以人为本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类文本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出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
  认真研究近年来多地的高考试题,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来看,大部分试题都出得很好,文本难易合适,设题科学严谨。但也有少量题目,不符合教学实际,超出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考查其实是一种伤害。
  就拿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耗时太多,导致最终仓促完卷或无法完卷。2013年6月7日上午,在考点接学生时,十几个平时很好的学生见到我,都说论述类文章太难,读了好长时间都未读懂,答案是胡乱选的。满怀疑惑,回家后,我急着上网看看2013年安徽高考试题。果如学生所言,文段晦涩难懂。现列举几句如下:
  1.“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句中的“它”应该承前指“科学的思维方式”,后一个句子是说“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情感的”,绕来绕去,学生如何理解?
  2.“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这句话中涉及“事实”“关系”“陈述”“伦理准则”“逻辑思维”“经验知识”等许多概念,连在一起,实在不好理解!
  3.“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该句中“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是什么人?最后用一个长句还是不好理解!
  类似的句子还有许多。这篇文章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的《爱因斯坦文集》。高考后有人撰文说考名人作品,是一个亮点。但并不是所有名人作品都可考。请不要人云亦云,认为凡是高考考的都是好的!
  高中生的生活阅历尚浅,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不应该用一篇语言不规范、内容不科学的文章来考我们学生。命题者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命题时要体现以人为本。
  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联系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5本教材共收录作品72篇,其中属于论述类文本以及实用类文本共28篇。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内容浅显,结构明晰。稍难一点的,如《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除了枯燥外,也不至于让学生看不懂。高考论述类文本应该与中学课文难度基本一致。
  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了解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逐步提高。但就语文单科来讲,由于教学难度的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也在降低。再加上许多学校对语文的歧视,学生对语文普遍不感兴趣,许多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不够,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宽广,没有形成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对较难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自然不适应。所以,高考论述类文本的内容难易一定要适度。
  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做到设题的科学严谨。再拿2014年安徽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来说,文章选自2013年第23期的《新华文摘》,谈的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选材很好,内容也不难懂。但从阅卷的结果来看,这一大题学生得分还是偏低。究其原因,是设题上还缺乏科学严谨。如第2题的C项:“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从第4段内容可知,C项错的原因是“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我认真研究了原文,②③两段以古代艺术创作为例强调技术服从于艺术的道理,④段论述的是“当下”重技术轻艺术的现状,除了对比之外,说“层进”、“递进”都可以。命题人为命题而命题,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命题,导致了学生考场的无奈。像这样的例子,在有些省份的高考试题中也存在。所以,命题人在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时务必慎重,做到科学严谨。
  2014年高考之后,老师们在一起议论,有老师建议要在下一年的复习中加大难度,我哭笑不得。看着学生每天在题海中疲惫的身影,我呼吁命题专家对考生多一点人文关怀,选文难易适度,设题科学严谨,让高考试题真正实现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读下面文字,写一篇文章  每日匆匆忙忙的生活,使我们鲜有余暇来审视自己。其实,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才不会迷失自己。请以“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构思指导】  “我们”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指包含自己在内的多个人或是一群人。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而言之,它可以指自己和朋友,自己和家人,自己和同学;大而言之,它可以指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可以指90后,可以指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存有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把阅读教学当成语文训练,而这种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试题化,朗朗的读书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分析和训练。即便根据教材的要求背诵一些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妨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因此,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在10分左右。它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不知从何入手,答题时也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加之训练得少,所以觉得解这一题型难度大,导致得分很低。  其实,诗歌鉴赏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分析背景、分析题材、分析意象、分析手法、分析关键字词句。本文侧重说说如何分析題材。  题材大体可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但是,最近几年的高
常听人说:你们老师,年年用一套教材,拿起书本就可以上课了,还要费那么多功夫备课干吗?果真如此吗?笔者虽然从事教学多年,每每翻开书本,潜心进去,却常常有不同的收获。  一、教材编排的整合——温故而知新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之一:非常注重与初中教材的衔接。以必修1、2为例,仅从选材方面分析,初中时学过毛泽东、艾青、鲁迅、朱自清、曹操以及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在高中必修1、2中又出现了这些名家的作品。我们可以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体会暖暖丰富内涵。  2.探究暖暖,领悟诗中唯美情愫。  3.拓展延伸,找寻生活中的暖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  3.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的唯美情愫,感悟生活中的暖暖。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的唯美情愫。  2.联系生活,感悟暖暖。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第三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面对高考第一大题的作文,无论哪个考生都想赢。可怎样才能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文体而言,还是要提倡考生写记叙文,体现自己的“机智的构思”,反映时代的特色。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专家的建议:“(首先要正确审题……)其次是文体问题。考前我们已经说了,高三学生写议论文多为‘公理’、‘常理’、‘大道理’的机械陈述,读来令人困倦。应当提倡写中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叙文’,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教学设想】  最近教学《唐诗宋词》,三句离不开“诗言志”,学生们在我不断地强调下也会时常从言志角度来读诗歌。在“清新飘逸的李白诗”这个专题学习中,当我问在预习的学生,《将进酒》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进行知人论世,说本首诗表达了李白在被“赐金放还”八年后借酒消愁的情感,其他没什么了。我猛地意识到学生们近阶段学了一些诗后产生的审美疲劳,贴标签的话语不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一首独特的诗在他们面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放得太开,“放羊式”教学,学习处于无序、无法、低效的状态;二是收得太紧,牢牢牵着学生鼻子走,和必修教学区别不开,忽视选修教材在拓展、探究、提高上的要求。“放”与“收”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教材处理放中有收,着眼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与补充,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选修课的地位决定
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问”,但往往偏重于教师之“问”。客观地说,学生们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确实表现出了参与热情,也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我总觉得这种课还有些局限,我觉得课堂上学生们还是显得有些被动。对此,我一直在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从偏重教师之“问”转变为学生之“问”,是否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
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  其一  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