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并且渊远流传。如今,我们更需要宣扬这种美德,让它继续流传下去,让它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
2019年8月10日我在千阳县文化广场散步,碰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熟人,交谈中流露出对学校对学生尊老爱幼教育不够,他说:“他今年七十多岁了,坐公交车,没有学生给他让座位,他建议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教育。”我说学校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等思想教育,现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全家围着孩子转,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无形当中成为家中的“小皇上”,家中的“老大”,這样的孩子走进校园,能听从老师的教育,做出尊老爱幼的事么?乘坐公交车能主动给老人让座么?人多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别人给他让座,因为我是我家的“老大”,你们也应当给我让座。我说:“尊老应从家庭教育做起,等你哪天成了你家真真老人,真真的老大,哪天孩子就知道尊老爱幼是怎么一回事了。老人无奈的摇摇头。
通过这个交谈我想了很多很多,如何教育娃娃尊老爱幼,应从家庭教育做起,从孩子的父母做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首先,父母本人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孝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因此,父母在与长辈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进门向长辈问好,给长辈端茶送水,让长辈端第一碗饭,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子,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可以容许孩子先吃。在公共场合,给长辈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长辈。
其次,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坚持带领孩子一起孝敬长辈。
坚持示范是强化孩子尊老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坚持带领孩子尊老,孩子才能将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尊老培养。如:陪长辈散步、给长辈洗脚洗衣服,对长辈说话要语气温和,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父母只有坚持孝敬长辈,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或者带领孩子一起参加父母的工作、劳动,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四,要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第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当坚持孝敬长辈,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是孩子懂得尊老敬老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自然就会出现乘坐公交车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我们的小家和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单位: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文家坡小学)
2019年8月10日我在千阳县文化广场散步,碰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熟人,交谈中流露出对学校对学生尊老爱幼教育不够,他说:“他今年七十多岁了,坐公交车,没有学生给他让座位,他建议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教育。”我说学校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等思想教育,现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全家围着孩子转,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无形当中成为家中的“小皇上”,家中的“老大”,這样的孩子走进校园,能听从老师的教育,做出尊老爱幼的事么?乘坐公交车能主动给老人让座么?人多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别人给他让座,因为我是我家的“老大”,你们也应当给我让座。我说:“尊老应从家庭教育做起,等你哪天成了你家真真老人,真真的老大,哪天孩子就知道尊老爱幼是怎么一回事了。老人无奈的摇摇头。
通过这个交谈我想了很多很多,如何教育娃娃尊老爱幼,应从家庭教育做起,从孩子的父母做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首先,父母本人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孝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因此,父母在与长辈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进门向长辈问好,给长辈端茶送水,让长辈端第一碗饭,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子,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可以容许孩子先吃。在公共场合,给长辈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长辈。
其次,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坚持带领孩子一起孝敬长辈。
坚持示范是强化孩子尊老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坚持带领孩子尊老,孩子才能将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尊老培养。如:陪长辈散步、给长辈洗脚洗衣服,对长辈说话要语气温和,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父母只有坚持孝敬长辈,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或者带领孩子一起参加父母的工作、劳动,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四,要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第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当坚持孝敬长辈,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是孩子懂得尊老敬老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自然就会出现乘坐公交车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我们的小家和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幸福。
(作者单位: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文家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