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探赜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77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基础,并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8-0020-02
  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对其心智发展和人格完善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使两者能够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助力高中生健康成长。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1.是教育实践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高中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并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仅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仅仅拥有良好的心態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观念和意识形态,使学生形成正确、稳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
   2.有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要求社会个体遵守社会规则,而忽视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功能有所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个体,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如何促进个体的心理平衡与发展,因此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和缺陷形成强有力的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效果方面存在针对性弱、实施手段模糊不清等一些弱点,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比较严谨、科学,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积极借鉴和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势必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中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历史积淀,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指明方向,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基础
   1.学科基础和理论依据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但是从学科基础和理论依据上看,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也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逻辑依据。可以说,两者之间具有交叉的理论渊源。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吸纳了诸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是从应用层面来看,却是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帮助其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最终实现良好心理状态的构建,提高其心理素质。
   2.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的同质性
   高中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对象,虽然两者的教育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是却具有一致的根本教育目标和互为补充的教育内容,这也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具体而言,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的直接目标方面不尽相同,但是最终目的却是殊途同归的,也就是有计划地引导高中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然,个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会支配其心理的发展方向,健康心理的塑造必须要建立在个体良好的思想品德之上。而且信念、理想、意志和品德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方面具有显著的交叉性、渗透性和互补性,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显示出更为强大的教育效果。
   3.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主要是指学生,而客体主要是指教师。从主体来看,高中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对象,这就需要两者从不同的维度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从教育客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双重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思想教育工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同时也不再属于一种相对孤立的教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专业素养,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利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发展。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1.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促进
   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相对统一性,难以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也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高中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与制约。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层面,需要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因此,教育者必须要充分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引导和示范,促进教育主体在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整合与进步。
   2.教育目标的相互渗透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中生,只是在具体的实施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育目标的整体一致性,还应注重教育目标的相互渗透。事实上,高中生的价值观问题也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出现了问题。一些高中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不足,最终造成诸多心理困扰和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教育者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相互渗透,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解决高中生心理层面的诸多困扰。
   3.教育方法的相互借鉴
   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教育者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彼此的优秀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相互借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仍以心理咨询为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特色教育方法,主要采用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最终达到心灵的碰撞和交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教育主体和客体平等对话的方法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通过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的“谈心”,了解其困惑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总之,在高中教育的范畴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协同发展、互补共进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融会贯通,为高中生全面、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进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丹,车雪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校园心理,2010(01).
  [2]李玉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78).
其他文献
以《案由通知》为依据,环境行政案件案由的规范适用存在一定的困境,环境行政案件无法遵照规范实现"类"与"别"的划分.《案由暂行规定》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行政案由适用不规范的现状,促进了环境行政案件案由的规范化.然而,该规定未能完全实现对环境行政案件的有效识别,环境行政案由类型化的规则供给仍旧存在不足.为实现环境行政案件案由的实质有序,完成对环境行政案件的外在划类与内在分类,应当尝试通过设立环境案由专门规定的方法,实现环境行政案件案由适用的实质规范化.
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引导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以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文化建设,要抓住几大关键性因素,即通过"双创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任,始终坚守好文化阵地,在农民文化自觉培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最终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培育壮大乡村文化的发展力量,不断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探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原则,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法制的目标体系由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法制的内洽与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构成.为有效解决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从体制协同、制度协同和实施协同三个层面展开制度设计.基于府际协调机制的体制协同,要求建立中央主导的协同治理模式,按照生态要素设立专项协同治理机构,构建顺畅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沟通机制.以利益衡平为主旨的制度协同,要求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划、事前评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税收分享等制度和机制.在法制实施方面,应
综合考察史籍与墓志资料,共有六位奚族"质子"入唐,分别为奴默俱、聓锁高、李日越、属鹘留、李如越、热瓌.他们是奚族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在入唐后接受唐廷的封爵和赏赐,并担任宿卫之职.奚族"质子"有的长期留居唐朝,有的回到奚境担任首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民族之间文化和思想上的互动与交流.奚族派遣"质子"入唐既是民族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也是唐代多民族交往交融的体现.
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表明,黄河上游区域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和塑造竞争优势,才能够不断深化向西开放;由特定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驱动向后发优势驱动,再向竞争优势驱动转变,创新模式从引进式模仿创新向整合式集成创新,再向自主性率先创新转变,则构成其向西开放动力机制形成和演化的全过程.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因素和动力转换机制的实证分析发现,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竞争优势、软硬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经济集聚和要素集聚等是驱动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因素.但是,动力转换现
课程改革公共伦理是内生于课程改革社会政治化过程中的追求"公共善"的伦理观念,以公共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体现了课程改革管理学和伦理学两种视角的交叉、交集与渗透.除具备完善的内容体系外,课程改革公共伦理以公共利益作为价值追求,以道德立法作为合法性追求,以自由秩序作为规约性追求.共同利益优先原则、特殊权利合道德原则和民主商谈原则是课程改革公共伦理遵循的基本原则.唯有以明确的逻辑起点、核心理念以及应有原则诠释和推广课程改革公共伦理,才能为促进课程改革规范化、秩序化、伦理化发展起到价值指引作用.
在人口结构向少子高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相关政策支持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通过梳理德国家庭政策与女性就业的变化可知:20世纪80年代,德国针对育儿女性出台的一系列家庭政策鼓励女性以母亲角色替代就业者角色,而非帮助育儿妇女实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从而在提高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同时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通过一系列家庭政策支持育儿妇女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女性劳动参与率和人口生育率的同步提升,可供我国借鉴.
作为"王纲解纽"以及地缘结构被边缘化、东方化的"想象的中国共同体",晚清"场域"为我们思考和诠释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依据与意义维度.多元民族性在文本中的杂糅共生、感愤羡恨民族情绪的显性溢出、贯穿于文本的现代民族国家"公民"形象建构、以现代民族国家理念为蓝本的民族国家形象再造、再地方化的"双重"现代性表达,这些迥异于前现代的文学民族性,在颠覆传统民族文学范畴与内涵的同时,对于并不易彰显民族主义特性的文学书写,却是晚清以来中国民族文学的另一种发生.作为某种形式的"开端",晚清民族文学也必然
摘 要: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适当地融入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要融合网络人工智能教学资源,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特色课程。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