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是前人学习的总结,也是新时代语文教学双向活动的要求。在推行素质教育强化创造能力培训的今天,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填平师生鸿沟,摆脱师道尊严
语文教学是对有感情的文化的切入和感悟,没有情感的课堂绝对不会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如今的教室里,讲台与课桌的布局似乎很不自觉地生造出主体地位的低下,一高一矮,一前一后,一动一静,给人以威势之感。而且,老师似乎也变得更严肃,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悲哀吗?
在《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课文情节表演。其间,作为教师的我扮演奥楚蔑洛夫,其他角色由中学生做。在表演中,我要求大家除了把握人物语言的准确性,还要体会人物言语时的表情、动作。
无疑,文中主要人物的表演是很难的,让老师来演有利于这一情景的正常展开和较好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其人物的善变性,调控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欢笑中,既能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可亲、可敬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对教师而言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本节课中,我布置了班级,创设了小说里的环境:广场、木材厂、纸做的小狗等一系列道具,把教室变成现场,这时学生的座位成弧形,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案件的审判者。如此十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废除独角戏,摆脱喧宾夺主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容易陷入教者唾液横飞而学生哈欠连天的尴尬局面。实践早已证明:没有兴趣的学习必然是毫无成效的。学生的兴趣一旦形成,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表现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感情真诚,那我们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教者只有在把课堂表演得生动之后,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
如何废除死板无聊的独角戏呢?我认为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克服教学上的模式化,优化教学结构,赋予课堂以新的活力。
苦练教学内功,摆脱无效劳动
要想取得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是备好课。我在《变色龙》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安排了如下的情节结构:首先观看已准备好的五分钟录像,凭借中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完成时代背景、作者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的简介;然后出示投影片,写出课文中教者认为学生可能不了解的字词给予自学,接着进行说话练习。
为了使学生对“哦”的两种读音能够了解并能根据不同语境判断读音,我要求学生甲以“哦”的第二声和第三声组句说话。此外对“戳、徽”我也让学生在说话中加以区分了解。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由老师表演奥楚蔑洛夫,学生扮其他角色,进行了一次如前文所讲的表演练习。显然,这一堂课的效果是让我感到吃惊的。
教师过硬的基本功是手段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除了备课的生动新颖外,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外在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或精心准备的特长。
在《变色龙》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表演时必须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幽默风格,同样普通话和语调的处理都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文中的六次审判和五次变色,为了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现场教学的效果,便利用平常学习中自身对创作漫画的小小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奥警官在判案过程中所体现的“变色”性格,并表现这种性格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在课前请美术老师帮助,用彩色笔画出一只受伤的狗,然后我给它加上磁力,使它可以在黑板上自由移动。在讲课中,我请学生分析六次审判,找其变的一个原因是“狗的主人是谁?”,于是我根据这一点完成板书。
把狗在是或不是将军家的答案中上下走动(如果是它就走到上部,不是就走到黑板下部),与此同时我以简笔画出警官的漫画像,分别有“笑、威、哈腰”三种表情,并适当衬托赫留金的手指。在结合内容与学生一起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地归纳出奥的性格特征: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
继而在第三课时中讲解细节描写——军大衣的作用时,我将平时收集在电脑内的一些电影中某些典型人物对一些道具运用的片断放映出来,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初步了解小说应该如何描绘一些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既有助于教者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强化综合训练,摆脱讲练分离
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这对大多数学科都是一样的,而语文学习更应如此,因为它是基础科、工具科。语文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前三者在教学中已经基本完成,那么在一堂语文新授课中有时间进行或能够进行作文训练吗?答案应当也是肯定的。
于是我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关于细节描写——如何以典型动作表现典型心理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对军大衣、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两处细节描写。
我要求同学们立即可以把握这一点续写这篇课文,又可以寻找另外的细节进行摹写,字数不必太多,只要能体会这一训练目的就行。在多数同学写好后,请人读,并请另一位同学分析,让全班同学都来体会他写得行不行,能不能听懂,像不像。
这样就突破了我们平常作文教学中的那种这一周的作文课写,下一周或下下周才评的漫长教学过程。十几分钟训练下来,我感到如此的写是有效果的,而且学生的那种富于创造性的想象简直出乎我的意料。
(河北省永年县刘汉中学)
填平师生鸿沟,摆脱师道尊严
语文教学是对有感情的文化的切入和感悟,没有情感的课堂绝对不会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如今的教室里,讲台与课桌的布局似乎很不自觉地生造出主体地位的低下,一高一矮,一前一后,一动一静,给人以威势之感。而且,老师似乎也变得更严肃,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悲哀吗?
在《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课文情节表演。其间,作为教师的我扮演奥楚蔑洛夫,其他角色由中学生做。在表演中,我要求大家除了把握人物语言的准确性,还要体会人物言语时的表情、动作。
无疑,文中主要人物的表演是很难的,让老师来演有利于这一情景的正常展开和较好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其人物的善变性,调控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欢笑中,既能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对自己的老师产生可亲、可敬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对教师而言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本节课中,我布置了班级,创设了小说里的环境:广场、木材厂、纸做的小狗等一系列道具,把教室变成现场,这时学生的座位成弧形,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案件的审判者。如此十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废除独角戏,摆脱喧宾夺主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容易陷入教者唾液横飞而学生哈欠连天的尴尬局面。实践早已证明:没有兴趣的学习必然是毫无成效的。学生的兴趣一旦形成,他们就会在课堂上表现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感情真诚,那我们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教者只有在把课堂表演得生动之后,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
如何废除死板无聊的独角戏呢?我认为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克服教学上的模式化,优化教学结构,赋予课堂以新的活力。
苦练教学内功,摆脱无效劳动
要想取得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是备好课。我在《变色龙》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安排了如下的情节结构:首先观看已准备好的五分钟录像,凭借中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完成时代背景、作者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的简介;然后出示投影片,写出课文中教者认为学生可能不了解的字词给予自学,接着进行说话练习。
为了使学生对“哦”的两种读音能够了解并能根据不同语境判断读音,我要求学生甲以“哦”的第二声和第三声组句说话。此外对“戳、徽”我也让学生在说话中加以区分了解。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由老师表演奥楚蔑洛夫,学生扮其他角色,进行了一次如前文所讲的表演练习。显然,这一堂课的效果是让我感到吃惊的。
教师过硬的基本功是手段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培养,除了备课的生动新颖外,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外在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或精心准备的特长。
在《变色龙》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表演时必须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幽默风格,同样普通话和语调的处理都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文中的六次审判和五次变色,为了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现场教学的效果,便利用平常学习中自身对创作漫画的小小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奥警官在判案过程中所体现的“变色”性格,并表现这种性格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在课前请美术老师帮助,用彩色笔画出一只受伤的狗,然后我给它加上磁力,使它可以在黑板上自由移动。在讲课中,我请学生分析六次审判,找其变的一个原因是“狗的主人是谁?”,于是我根据这一点完成板书。
把狗在是或不是将军家的答案中上下走动(如果是它就走到上部,不是就走到黑板下部),与此同时我以简笔画出警官的漫画像,分别有“笑、威、哈腰”三种表情,并适当衬托赫留金的手指。在结合内容与学生一起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地归纳出奥的性格特征: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
继而在第三课时中讲解细节描写——军大衣的作用时,我将平时收集在电脑内的一些电影中某些典型人物对一些道具运用的片断放映出来,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初步了解小说应该如何描绘一些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既有助于教者指导,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强化综合训练,摆脱讲练分离
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这对大多数学科都是一样的,而语文学习更应如此,因为它是基础科、工具科。语文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前三者在教学中已经基本完成,那么在一堂语文新授课中有时间进行或能够进行作文训练吗?答案应当也是肯定的。
于是我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关于细节描写——如何以典型动作表现典型心理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对军大衣、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两处细节描写。
我要求同学们立即可以把握这一点续写这篇课文,又可以寻找另外的细节进行摹写,字数不必太多,只要能体会这一训练目的就行。在多数同学写好后,请人读,并请另一位同学分析,让全班同学都来体会他写得行不行,能不能听懂,像不像。
这样就突破了我们平常作文教学中的那种这一周的作文课写,下一周或下下周才评的漫长教学过程。十几分钟训练下来,我感到如此的写是有效果的,而且学生的那种富于创造性的想象简直出乎我的意料。
(河北省永年县刘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