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的孩子有很多家人宠着,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个性,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其实只要我们教育者细心观察、细心发现孩子的特点,找到切入口,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对他们的行为及时反馈强化,就能有利于幼儿是非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呵护;需要;反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56-02
孔子的“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表现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十分重视人的和谐,重视人格的完美。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是相互的关系,个体和谐,社会才会和谐;社会和谐,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出和谐的人。如今的孩子有很多家人宠着,他们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个性,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呢?其实只要我们教育者细心观察、细心发现孩子的特点,找到切入口,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对他们的行为及时反馈强化,就能有利于幼儿是非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就如我班有个插班生操操小朋友,刚来时他的控制能力特差,老师总是跟在他后面,找他都来不及。还常乱摔游戏区内的材料,严重影响了我班常规。他的父母很着急,也很无奈,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类似操操这样有不良个性的孩子多了起来。那么对于这样孩子,我们要以温暖的情感、宽容的胸怀来接纳它们、包容他们、感动他们。
一、细心呵护、适时引导促孩子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他强调的是教育需要真诚,唯有真诚,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从“心”开始,改变用“心”为之。孩子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他们需要成人去细心地浇灌,初到幼儿园,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干些什么,老师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以及怎样洗手、大小便等等,这些都需要保教人员去管理、教育,对他们逐步提出具体的目标。如做操时要学做解放军,要向解放军叔叔一样神气;来园、离园时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懂得和老师问声好;有过失时说“对不起”等。对于操操,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引导,利用故事教学、榜样示范等使他明白一些道理,还常利用空余和休息时间和他谈心、一起做游戏,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然后我再逐步给他讲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的活动常规,提高他的纪律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地他也会学着遵守活动常规。实践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细心呵护、适时引导,不要一开始先撒手不管,但当一出事就一棍子打死。
二、满足合理需要促孩子健康成长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激发积极性的原动力。因此我首先关心孩子的生活,满足孩子自身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正确认识、了解孩子的需要。当孩子不顺心时及时给予安慰;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双手;当孩子高兴时及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如操操小朋友虽然控制能力差,但他喜欢音乐,当他听到音乐时就会静静地侧耳倾听,而且很投入。我总是创造机会为他放音乐,尤其是在离园时,我经常放音乐给他听,这样,老师就不用手忙脚乱了。操操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关于孩子自尊的需要,马斯洛也曾作过精辟论述,即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的。孩子是从成人那里感知到自己是否受到关注;自己是否有独立活动的自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被成人认可。早晨操操来园时,我总是热情主动地与其问声好,使其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在处理他的问题行为时我针对的是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不攻击、不讽刺。告诉他,我不喜欢他做的这件事,这件事情让我生气了,如果他能以后改正,我还是很喜欢他的。这样就保护了操操的自尊心,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及时反馈、强化促孩子健康成长
美国肯尼斯教授曾说过:“人的首要动力是对结果的反馈,反馈是夺标的早餐。”工作中,我总能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注重与幼儿多交流、多抚摸,及早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让孩子了解我的心情。如:“你的小手真灵巧,学会了系鞋带,我为你高兴”;“你那么快就学会了念儿歌,真了不起,我好羡慕你啊”……在表扬、鼓励的同时,我也对孩子进行批评,我想,批评也是重要的,它能让孩子发现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把握好批评的技巧。当孩子犯错了,应及时指出错误行为,同时也表明老师的心情,如很难过、很伤心、很生气等,说完停顿一下,接着一定要安慰。记得操操小朋友刚来午睡时总把自己脱下的衣服、裤子、鞋子重重地往同伴床上、身上扔,刚开始时我都是严厉地喝住他,并没收他的物品才平息,但效果并不好,他总是故伎重演。有一次,我伤心地对他说:“操操,你再到处扔,小朋友生气了,我也生气了,你知道吗,我现在心理很难过,我想哭。”听了我的话,他伤心地大哭起来:“顾老师,你不要生气,我不扔了。”看到他的反应我急忙安慰他说:“哦,原来操操是个好孩子,懂得老师会生气、会难过。我相信,操操以后一定不会再扔了,对不对?”他爽快地说:“对。”于是我就重新教给他放置衣服的正确方法。以后的几天,我用眼神、表情暗示他,当他稍有进步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或者拥抱一下说:“不错,很棒的。”果然,情况大有好转,现在,操操再也不到处乱扔衣服了。实践还告诉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尽量多表扬、少批评,特别是对初犯者尽量不要批评,耐心地给以重新指导。但决定批评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用惩罚来训责。
总之,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孩子的人格,启迪孩子的智慧。教师只有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受到激励后就才有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地认定孩子天生愚笨,难以造就,对孩子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让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使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能行,能学好,寻找到良好的感觉,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那么,教好与学好便成很自然的事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更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浇灌他们,让我们的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爱,有雨露,有阳光……
关键词:呵护;需要;反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56-02
孔子的“和为贵”,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表现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十分重视人的和谐,重视人格的完美。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是相互的关系,个体和谐,社会才会和谐;社会和谐,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出和谐的人。如今的孩子有很多家人宠着,他们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个性,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呢?其实只要我们教育者细心观察、细心发现孩子的特点,找到切入口,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对他们的行为及时反馈强化,就能有利于幼儿是非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就如我班有个插班生操操小朋友,刚来时他的控制能力特差,老师总是跟在他后面,找他都来不及。还常乱摔游戏区内的材料,严重影响了我班常规。他的父母很着急,也很无奈,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类似操操这样有不良个性的孩子多了起来。那么对于这样孩子,我们要以温暖的情感、宽容的胸怀来接纳它们、包容他们、感动他们。
一、细心呵护、适时引导促孩子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他强调的是教育需要真诚,唯有真诚,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从“心”开始,改变用“心”为之。孩子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他们需要成人去细心地浇灌,初到幼儿园,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干些什么,老师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以及怎样洗手、大小便等等,这些都需要保教人员去管理、教育,对他们逐步提出具体的目标。如做操时要学做解放军,要向解放军叔叔一样神气;来园、离园时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懂得和老师问声好;有过失时说“对不起”等。对于操操,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引导,利用故事教学、榜样示范等使他明白一些道理,还常利用空余和休息时间和他谈心、一起做游戏,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然后我再逐步给他讲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的活动常规,提高他的纪律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地他也会学着遵守活动常规。实践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细心呵护、适时引导,不要一开始先撒手不管,但当一出事就一棍子打死。
二、满足合理需要促孩子健康成长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激发积极性的原动力。因此我首先关心孩子的生活,满足孩子自身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正确认识、了解孩子的需要。当孩子不顺心时及时给予安慰;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双手;当孩子高兴时及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如操操小朋友虽然控制能力差,但他喜欢音乐,当他听到音乐时就会静静地侧耳倾听,而且很投入。我总是创造机会为他放音乐,尤其是在离园时,我经常放音乐给他听,这样,老师就不用手忙脚乱了。操操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关于孩子自尊的需要,马斯洛也曾作过精辟论述,即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的。孩子是从成人那里感知到自己是否受到关注;自己是否有独立活动的自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被成人认可。早晨操操来园时,我总是热情主动地与其问声好,使其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在处理他的问题行为时我针对的是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不攻击、不讽刺。告诉他,我不喜欢他做的这件事,这件事情让我生气了,如果他能以后改正,我还是很喜欢他的。这样就保护了操操的自尊心,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及时反馈、强化促孩子健康成长
美国肯尼斯教授曾说过:“人的首要动力是对结果的反馈,反馈是夺标的早餐。”工作中,我总能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注重与幼儿多交流、多抚摸,及早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让孩子了解我的心情。如:“你的小手真灵巧,学会了系鞋带,我为你高兴”;“你那么快就学会了念儿歌,真了不起,我好羡慕你啊”……在表扬、鼓励的同时,我也对孩子进行批评,我想,批评也是重要的,它能让孩子发现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把握好批评的技巧。当孩子犯错了,应及时指出错误行为,同时也表明老师的心情,如很难过、很伤心、很生气等,说完停顿一下,接着一定要安慰。记得操操小朋友刚来午睡时总把自己脱下的衣服、裤子、鞋子重重地往同伴床上、身上扔,刚开始时我都是严厉地喝住他,并没收他的物品才平息,但效果并不好,他总是故伎重演。有一次,我伤心地对他说:“操操,你再到处扔,小朋友生气了,我也生气了,你知道吗,我现在心理很难过,我想哭。”听了我的话,他伤心地大哭起来:“顾老师,你不要生气,我不扔了。”看到他的反应我急忙安慰他说:“哦,原来操操是个好孩子,懂得老师会生气、会难过。我相信,操操以后一定不会再扔了,对不对?”他爽快地说:“对。”于是我就重新教给他放置衣服的正确方法。以后的几天,我用眼神、表情暗示他,当他稍有进步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或者拥抱一下说:“不错,很棒的。”果然,情况大有好转,现在,操操再也不到处乱扔衣服了。实践还告诉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尽量多表扬、少批评,特别是对初犯者尽量不要批评,耐心地给以重新指导。但决定批评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用惩罚来训责。
总之,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孩子的人格,启迪孩子的智慧。教师只有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受到激励后就才有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地认定孩子天生愚笨,难以造就,对孩子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让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使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能行,能学好,寻找到良好的感觉,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那么,教好与学好便成很自然的事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更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浇灌他们,让我们的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爱,有雨露,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