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几方面内容,探索传统文化的育人新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渗透 语文教学 民族之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认知中华文化、栽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我们教科书有灌输古代文化遗产的举动,但并不回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学生去探索古文化的现实。在讲授相关课文时还应重视结合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1 名人故事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 挖掘文章意境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期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这里有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居安思危;有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有刘禹锡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也使学生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3 佳节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4 综合训练中渗透
教材都编有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教育落到实处。如:三年级语文的第五单元就是关于围绕“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主题而编写的,其中,有三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养中外的画》、一次“综合性学习”和一次“口语交际”和一篇作文。我就认真地准备和上好了每一节课,课前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了有关资料,课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特别是利用综合性学习,让孩子们搞了一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查阅图书、访问长辈、收集或制作实物等形式,了解了传统文化包括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各族风情等;民族一素有各种戏剧、园林建筑、民族舞蹈等;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绣、雕、塑、绘等。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收获也很大,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多姿多彩。
总之,教师要有“加强民族教育,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实实在在的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研.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2010
2 中学语文.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2008
3 语文教学通讯.西南大学,2009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渗透 语文教学 民族之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认知中华文化、栽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我们教科书有灌输古代文化遗产的举动,但并不回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学生去探索古文化的现实。在讲授相关课文时还应重视结合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1 名人故事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兴趣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认识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 挖掘文章意境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期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这里有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居安思危;有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有刘禹锡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也使学生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3 佳节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4 综合训练中渗透
教材都编有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教育落到实处。如:三年级语文的第五单元就是关于围绕“传统文化的教育”的主题而编写的,其中,有三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养中外的画》、一次“综合性学习”和一次“口语交际”和一篇作文。我就认真地准备和上好了每一节课,课前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了有关资料,课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特别是利用综合性学习,让孩子们搞了一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查阅图书、访问长辈、收集或制作实物等形式,了解了传统文化包括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各族风情等;民族一素有各种戏剧、园林建筑、民族舞蹈等;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绣、雕、塑、绘等。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收获也很大,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多姿多彩。
总之,教师要有“加强民族教育,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实实在在的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有帮助。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 中学教研.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2010
2 中学语文.湖北大学中学数学编辑部,2008
3 语文教学通讯.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