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56-02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林伍德也曾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他们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文教材实则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所以,教学时可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领学生运用想象来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唤起阅读的创新意识,把固定的文字读活。
一、解读文字,展开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调动想象,从而理解文本,获得美的感受与人生的感悟。《相信未来》中,作者用蜘蛛网、炉台、灰烬、紫葡萄、鲜花等典型意象要表达什么情感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逐个进行分析。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杂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学生在理解“美丽的雪花”这一意象中,给出了让笔者惊喜的回答,有的将其理解为纯洁美好的感情,有的将其理解为坚定的信念,还有的将其理解为严冬中的美丽,灰色中的亮点……头脑一旦经过思考,想象一旦得到放飞,课堂上便有了无数的惊喜与闪光。
二、联系生活,穿越时空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塞外风光;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将想象放飞于生活这片沃土。
三、引导质疑,加深体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必然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四、运用绘画,拓展思维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
在教《使至塞上》时,曾经尝试这种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理解完诗歌的大意之后,把文本的内容用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笔者将重点放在了对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上。学生经过讨论后各抒己见,认为王维描摹了两幅画面——大漠孤烟图和长河落日图。笔者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各用文字、图画的方式展现画面。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傍晚十分,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充分的想象让画面变得生动蓬勃,而磅礴大气的画面又带领想象超越文本。
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藤条,没有想象的思维是衰败的落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刺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深刻了解作者情感;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悟世间最美最纯最善的情感。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林伍德也曾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他们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文教材实则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所以,教学时可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领学生运用想象来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唤起阅读的创新意识,把固定的文字读活。
一、解读文字,展开想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调动想象,从而理解文本,获得美的感受与人生的感悟。《相信未来》中,作者用蜘蛛网、炉台、灰烬、紫葡萄、鲜花等典型意象要表达什么情感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意象逐个进行分析。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杂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学生在理解“美丽的雪花”这一意象中,给出了让笔者惊喜的回答,有的将其理解为纯洁美好的感情,有的将其理解为坚定的信念,还有的将其理解为严冬中的美丽,灰色中的亮点……头脑一旦经过思考,想象一旦得到放飞,课堂上便有了无数的惊喜与闪光。
二、联系生活,穿越时空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塞外风光;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将想象放飞于生活这片沃土。
三、引导质疑,加深体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必然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
四、运用绘画,拓展思维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师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把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
在教《使至塞上》时,曾经尝试这种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理解完诗歌的大意之后,把文本的内容用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笔者将重点放在了对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上。学生经过讨论后各抒己见,认为王维描摹了两幅画面——大漠孤烟图和长河落日图。笔者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各用文字、图画的方式展现画面。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傍晚十分,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充分的想象让画面变得生动蓬勃,而磅礴大气的画面又带领想象超越文本。
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藤条,没有想象的思维是衰败的落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刺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深刻了解作者情感;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悟世间最美最纯最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