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人今日生活的全球化世界,毋宁是欧洲开启大航海时代以来,靠着思想、器物与文明之优势,逐步打造的西方理性(现代主义)文明的成果。被归类为泛亚洲的地区,在西方以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强行“开化”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被纳入这个世界体系。无论当初是乐意还是被迫,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以西方文明为基准的世界,不能否认的是,我们都已经置身其中,且世界因此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向来由西方帝国主义之眼记录这个变化的过程,过往包括被殖民的亚洲各国人民,学习的都是西方中心的历史观,例如我们更熟悉发生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却搞不太清楚本国以外的其它亚洲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事件,甚至我们常常更熟悉欧美各国的历史、思想与人物,却与邻国非常陌生。
直到后殖民研究出现后,开始有人从亚洲(或非西方)的观点来审视这部发展史。若说扎伊尔德开启了东方之眼观看近代世界史,印度裔学者Pankaj Mishra的这本《从帝国废墟中崛起》毋宁是近年来深入探讨近代亚洲与西方的相遇与变迁史中,可读性极高的一本作品。
原来,亚洲可以扳倒西方
《从帝国废墟中崛起》从1905年的“日俄战争”破题,点出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论点:追求脱亚入欧的日本,打败了俄国,点燃了亚洲无数渴望摆脱欧洲帝国主义殖民者的希望,松动了亚洲制霸欧洲的绝对权威性。
亚洲各国并没有机会在第一次大战之后,借“民族自决原则”独立,甚至根本连进入巴黎和谈的资格都没有,直接被排除在外。作者直言,是到了第二次大战日本在亚洲挑起的战端,才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原本沦为欧洲各国殖民地的亚洲,得以斩断与欧洲殖民帝国主子之间的锁链,替战后亚洲诸国争取民族自决、主权独立的契机。
对于直接承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其它各国的人们,可能在情感上难以接受Mishra的如此断言,可若撇开国别史的中心论,从世界史的进程(结果论)的角度切入来看,Mishra的说法不无道理。
日本挑起战端造成生灵涂炭固然可恶,也该承担责任,却也不能否定其直接或间接造成欧洲殖民主子离开亚洲的这个结果。日本的成就,震撼当时的世界。原来,亚洲是可以打败西方列强的。
亚洲该如何超越西方?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在亚洲是日本率先打倒了欧洲列强,替自己争取到了平等的国际地位?为什么其它亚洲国家做不到?是因为日本率先全盘西化吗?想超越西方,一定要先让自己彻底西化吗?还是日本的文化因子里本身就具备足以与西方现代化接轨的元素?明治维新有何独特之处能将弱小的日本引领走上亚洲最强之路?亚洲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既保留亚洲社会传统,又能够采纳西方长处的发展模式?
工业化之后的西方与亚洲接触,不再只是单纯的经贸往来,更希望能将亚洲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版图。亚洲因此开始逐渐西化,例如民族国家的诞生、民主制度的引入,却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比如战争频发,或被西方视为走狗。亚洲虽然貌似在器物文明与思想制度上逐渐接受西方的规格,骨子里其实仍然尊崇自己原本的道德思想体系,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当年亚洲就在毫无前例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承接西方的冲击与反应,思考、着墨甚多。作者便是透过哲马鲁丁·阿富汗尼、梁启超、泰戈尔这三位亚洲思想家的思想与生平遭遇,以细腻而引人入胜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思索亚洲各国与欧洲相遇之后的发展,试图替亚洲的现在与未来把脉。
衰退中的西方与崛起中的亚洲该如何共存共荣?如果说,鉴古是为了知今,甚至是替未来发展寻找可以参照的脉络,窃以为Mishra的《从帝国废墟中崛起》应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读。
我们透过这本书,应该认真深入思索的是,今天正全面崛起的亚洲,该如何与制定当前世界体系标准,但影响力却逐渐衰退的西方社会共存共荣?
面对过去百年来不堪回首的历史,亚洲强大之后,是要选择原谅、接纳,还是报复?以及,当我们使用西方创造的文明科技变强之后,是否得比西方更加西方,像当年西方对待非西方社会般对待其它社会?甚至,亚洲是否能以西方现代性成果为根基,重新融入亚洲价值,走出一条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亚洲式现代化道路,造福更多人民?
过去,向来由西方帝国主义之眼记录这个变化的过程,过往包括被殖民的亚洲各国人民,学习的都是西方中心的历史观,例如我们更熟悉发生在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历史,却搞不太清楚本国以外的其它亚洲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事件,甚至我们常常更熟悉欧美各国的历史、思想与人物,却与邻国非常陌生。
直到后殖民研究出现后,开始有人从亚洲(或非西方)的观点来审视这部发展史。若说扎伊尔德开启了东方之眼观看近代世界史,印度裔学者Pankaj Mishra的这本《从帝国废墟中崛起》毋宁是近年来深入探讨近代亚洲与西方的相遇与变迁史中,可读性极高的一本作品。
原来,亚洲可以扳倒西方
《从帝国废墟中崛起》从1905年的“日俄战争”破题,点出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论点:追求脱亚入欧的日本,打败了俄国,点燃了亚洲无数渴望摆脱欧洲帝国主义殖民者的希望,松动了亚洲制霸欧洲的绝对权威性。
亚洲各国并没有机会在第一次大战之后,借“民族自决原则”独立,甚至根本连进入巴黎和谈的资格都没有,直接被排除在外。作者直言,是到了第二次大战日本在亚洲挑起的战端,才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原本沦为欧洲各国殖民地的亚洲,得以斩断与欧洲殖民帝国主子之间的锁链,替战后亚洲诸国争取民族自决、主权独立的契机。
对于直接承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其它各国的人们,可能在情感上难以接受Mishra的如此断言,可若撇开国别史的中心论,从世界史的进程(结果论)的角度切入来看,Mishra的说法不无道理。
日本挑起战端造成生灵涂炭固然可恶,也该承担责任,却也不能否定其直接或间接造成欧洲殖民主子离开亚洲的这个结果。日本的成就,震撼当时的世界。原来,亚洲是可以打败西方列强的。
亚洲该如何超越西方?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在亚洲是日本率先打倒了欧洲列强,替自己争取到了平等的国际地位?为什么其它亚洲国家做不到?是因为日本率先全盘西化吗?想超越西方,一定要先让自己彻底西化吗?还是日本的文化因子里本身就具备足以与西方现代化接轨的元素?明治维新有何独特之处能将弱小的日本引领走上亚洲最强之路?亚洲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既保留亚洲社会传统,又能够采纳西方长处的发展模式?
工业化之后的西方与亚洲接触,不再只是单纯的经贸往来,更希望能将亚洲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版图。亚洲因此开始逐渐西化,例如民族国家的诞生、民主制度的引入,却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比如战争频发,或被西方视为走狗。亚洲虽然貌似在器物文明与思想制度上逐渐接受西方的规格,骨子里其实仍然尊崇自己原本的道德思想体系,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
当年亚洲就在毫无前例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承接西方的冲击与反应,思考、着墨甚多。作者便是透过哲马鲁丁·阿富汗尼、梁启超、泰戈尔这三位亚洲思想家的思想与生平遭遇,以细腻而引人入胜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思索亚洲各国与欧洲相遇之后的发展,试图替亚洲的现在与未来把脉。
衰退中的西方与崛起中的亚洲该如何共存共荣?如果说,鉴古是为了知今,甚至是替未来发展寻找可以参照的脉络,窃以为Mishra的《从帝国废墟中崛起》应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读。
我们透过这本书,应该认真深入思索的是,今天正全面崛起的亚洲,该如何与制定当前世界体系标准,但影响力却逐渐衰退的西方社会共存共荣?
面对过去百年来不堪回首的历史,亚洲强大之后,是要选择原谅、接纳,还是报复?以及,当我们使用西方创造的文明科技变强之后,是否得比西方更加西方,像当年西方对待非西方社会般对待其它社会?甚至,亚洲是否能以西方现代性成果为根基,重新融入亚洲价值,走出一条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亚洲式现代化道路,造福更多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