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明代楚藩茔域探奇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1988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郊约20公里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龙泉山,龙泉山除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外,沿其南北两列山(主要是天马峰和玉屏峰)下,还环列着九座明代楚王茔园!
  原来,楚藩封国始于1370年,灭于1643年,历时274年。这在时间上与明王朝的兴衰(1368—1644年)是相一致的。楚系藩王共历八代九传:第一代楚王朱桢,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是首批受封的亲王之一,死后谥号为“昭”,是为楚昭王自楚昭王之后,历传庄、宪、康、靖、端、愍、恭、贞八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克武昌,俘楚贞王华奎并将其沉江处死止,楚系藩王盘踞武昌长达263年,是明代渚藩中颇具影响的一系,与秦、蜀、周并称为明代四大名藩。除末代楚贞王华奎是否系衣冠入葬其茔园需要考证外,其余的八位楚王及其王妃、夫人,包括楚贞王的继妃等均葬入在龙泉山内各自的茔园中。
  楚昭王墓的发掘
  (
  )昭园
  昭园是楚昭王的茔园,是龙泉山九座明楚王茔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坐北朝南,系依山就势修筑而成。昭园在历史上曾遭受多次破坏,其中较大的便有四次(张献忠军、曰寇、“大跃进”、“文革”)。
  
  (二)昭王墓的发掘
  为了配合龙泉山的旅游开发,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12月5日至1991年1月10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武汉市博物馆和武昌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参加,共同对楚昭干墓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昭园虽屡遭破坏,而昭干墓却奇迹般地未曾被盗,保存完整。
  随葬器物共三百一十八件,分布存主室及东、西、北龛内。主室前(南)置石供桌,后(北)设石棺床,桌前竖立一方石质《大明楚王圹志》,圹志前及供桌后(即供桌与棺床之间)各立一方石座砖碑灵牌,东、西、北龛的龛门坎正中也各立一方石座砖碑灵牌。供桌面上安放“五供”铜香炉1、烛台2、香瓶2,还有一宝(盒)、一册(匣)、一香龠。石棺床上安放椁棺,棺内敛尸及随葬金腰带、铜半镜、串饰等。由于棺椁已腐朽垮塌,原置椁顶上的木旌顶滑落至东龛门坎上。置于东、西、北三龛内的随葬品均为冥器,其中东、西龛主要放木质小箱小匣,已朽,只剩下其箱其匣的附件(锁、钉、活页等)及少量冥器(铜、铁炉等),北龛主要放置铜、铁、铅、锡质各类冥器。概括起来,主室的供桌放祭品,棺床放佩饰,三龛放冥器。
  墓内出土的《大明楚于圹志》载,墓主朱桢,是太祖朱元璋第六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洪武三年(1370年),年方七岁的朱桢就被册封为楚王,十八岁时(洪武十四年)就藩,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二十二日“以疾薨,享年六十有一……赐谥日昭……以本年五月二十八日葬于国之东南灵泉山之原”。
  楚昭王墓的特异之处
  楚昭王墓的下葬年代明确(永乐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是明代前期的亲]二墓。目前已发表的同期亲王(或同级别)墓主要有鲁荒王朱檀(洪武二十二年葬)、蜀世子朱悦蠊(永乐八年葬)、辽简王朱植(洪熙元年葬)、梁庄王朱瞻增(正统六年葬)、宁献王朱权(正统十四年葬)等,将楚昭干墓与之相比较,其自身的特点颇为显著,其中有的已为研究者所关注。该墓的特点主要有,
  (一)茔园规模最大,而墓室规模则最小
  上述诸亲王墓仍保存有茔园的只有鲁荒王和梁庄王,鲁荒王茔园为南北206米×80米,而梁庄于茔园只存其北半部,东西宽250米。相比之下,楚昭王茔园要大得多,为南北355米×335米,高3.3米。可是,其墓室全长只有13.84米,比上述诸墓的都小,甚至还不足蜀世子朱悦臁墓室(通长33米)、宁献王朱权墓室(通长31.7米)的一半!仅以墓室规模而论,楚昭王墓只相当于同期的郡王一级,如葬于宣德三年的晋悼平王朱济煸墓(墓室全长13.1米)。楚昭王墓还是明前期噼一的单室亲王墓,这点连郡王朱济煸墓(二室)都不如。过去的研究认为,亲王墓的规模在明初期(洪武年间)较小,前期(永乐至成化)较太,到了明代后期(弘治以后)又变小,明代楚藩王趣闻
  今天,当我们翻开《灵泉志》、《国榷》、《朱氏宗谱》等书发现龙泉山与楚藩由盛而衰的过程中,有许多正史所不我的奇闻佚事和民司传说,也由此可见朱明干朝风采一斑,现摘其要者略述之。
  
  与楚有缘
  
  据《明史》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封之’。洪式三年封楚王。十四年就藩武昌。”朱桢生于元罕正二十四年(1364年),此时朱元璋正率军至武昌亲征陈友谅之子陈理,陈理兵败请降,进行受降之叫,有人向朱元璋报告说后宫生下一子,踌躇满志的朱元璋听后便许卜将此子封为楚王的诺言。朱桢的生母胡氏,因母以子贵被册封为充妃。
  明代礼制规定“凡亲王、王世子俱授金册金宝”,所甚至只及前期的一半或相当于前期的郡王墓。显而易见,楚昭干墓恰是这种看法的一个反证。
  此外,昭园“回”字形的茔园布局虽与梁庄王的相同,但后者的地宫是设在内茔园(并非宝城)里,昭王地宫则在其内茔园外。
  (二)墓葬偏离茔园中轴线
  昭园中轴方向为147度,而昭王墓的中轴方向是137度,二者相差10度。这种“园墓相偏”现象,与前述的“园大墓小”,都是比较罕见的。
  (三)随葬器物明(冥)器化
  朱元璋临终前曾要求,其身后的“丧祭仪物,毋用金玉”(《明史——太祖三》),因此,明代前期亲王墓的随葬品一般较省俭。而楚昭王墓的随葬器物明器化,唯明湘献王朱柏墓与之相类似。但朱柏(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是惧怕建文帝报复而自杀身亡的(《明史——诸王二》),其身后之事从简或降格实属情理之中,随葬品明器化也就不足为奇。而楚昭王朱桢贵为宗人府宗正,名声显赫,这与湘献王是大不相同的。
  (四)几件特殊的器物
  明代亲王墓属于高等级墓葬,囿于当时朝廷规定的礼制,各位亲王墓内随葬器物的种类往往大同小异,而唯其“小异”,更显特殊。因为,“小异”是缘于时(刚期)、空(地域)、人(爱好)的不同,这也是构成墓葬特点的因素。如该墓随葬的镀金铜封册、石座砖碑灵牌、铜半镜、镶木金腰带、荷叶形木旌顶等便均不见于目前全国已掘的其他亲王墓。
  镀金铜封册原用绸布包裹着置于髹金册盒内底层。长方形,由大小相等的两版对合,再灌锡汁封固而成。两版的正面(即对合面)浅褚红色,各铸铭楷书阴文,反面镀金,长边各斜穿四个小孔(孔自反面穿入,从侧面穿出)。两版共有十六个小孔,台版后,形成八对相对应的孔,却不见穿缀物。合版长24.7厘米,宽10.3厘米,厚1厘米(每版各0.5厘米),孔径0.2厘米。
  册的两版正面,其四周各有两道阴刻方框线,框线内各阴刻正楷册封文共190字,封文直行右起,两版连读,如下:
  维洪武三年岁次庚戌四月己未朔越七/
  日乙丑/   皇帝若日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谓亲王“金宝”,就是亲王的印,其印文日“某于之宝”,是由名叫“印绥监”的机构监制的。洪武二年(1370年)朱元璋首次分封诸王,年方七岁的朱桢也存其列,虽被割为楚王,却出现一段奇异的插曲:据《灵泉志·灵泉序》载,当朱桢受封时,并不是被封为楚干而是齐王,这时,奇怿的事出现了——他的“金宝”竟铸造了三次都不成功这时,朱元造终于想起当年的诺言,遂改封朱桢为楚王,那“金宝”才铸成(“以桢王齐,宝三铸不成。上曰‘我昔破湖广驻梅亭曾云以此子王楚’,宝成”)。信奉天命的朱元璋皇帝见此,便“遣方士赍御制祝文,祭告武昌封内山川。今有封建亭云”。
  
  夺“五龙捧圣”风水佳地
  
  《灵泉志》记载:“明楚昭王出猎,逐白兔干九峰狮子山。见李氏墓,竟夺其地。”随后不久,“夺而弃之。嗣是有术土傅仙子,捐灵泉为大地,因心图之”。灵泉山的天马峰下有处被风水先生认为的“万龙捧圣“之地,原已筑有汉武阳候樊哙墓、元相沈如钧墓、明吏张添佑墓等,楚昭于欲将其预作为自己的“吉壤”,必须将之全部迁移。此举当然遭到樊、沈张等姓后裔的反列。为达到目的,楚昭干向灵泉山内的八大家提出“欲以夹山易灵泉”(当叫将龙泉山外一带称方为夹山),而月是“以三易一”(即以夹山的三亩地换灵泉的亩地)。即便如J比,八大姓还是不干。他们认为,田地屋宇,可以抵换,但“(灵泉)山内外约计三百余冢,若并数迁改之,必害及子孙,祸及枯骨。为人祖者不得依故士而寝,为人后者不获蒙故业而安”。然而,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八大姓不同意也得干。直到后来,“只有沈闰老不允,与楚
  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
  帝心小子桢今命尔为楚王分茅昨土岂易亨/
  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驱十有八年艰/
  苦百端志在奉/
  天地享神祗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书怠以,
  成帝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
  天地在心不可逾札以祀其/
  宗社山川依时享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
  於戏奉,
  天勤民藩辅帝室能修厥德则永膺;福体朕,
  训言尚其慎之/
  封册是亲王的“委任状”,每位亲王都有,目非同般的赏赐,为何只有楚昭下将之随葬?
  髹金木谥宝原以绸布包裹,置于髹金宝盒之内盒里。谥宝为木胎,圆雕龟纽,正方体,阳刻篆体谥文“楚昭王宝”四字,通体髹金。通纽高4厚米,印本10.2厘米×10.2厘米,高2.5厘米。
  明代洪武年间规定,“亲干册宝,册制与皇太子同。其宝用金,龟纽,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日‘某王之宝’”(《明史·舆服四》)。这里的“宝”是指封宝,即封王时由皇帝授予的干印。另外还规定,“世子承袭,止授金册传用金宝”(《明会典·王国礼一》),说明封“宝”要代代相传,如无子继承下位,则要将“宝”上缴朝廷(《明会典·王礼“若薨故而本支尽绝,无人收藏者,亦当追缴”)。楚明代楚藩王趣闻
  王面圣。皇上劝语,沈阁老推订,煽沈姓朱,朱氏源流总系)。
  昭王薨后有子继位(即楚庄王),其封“宝”便“传用”,入葬其墓只能用谥宝——因其印文有谥号“昭”之故。此谥宝不用金质而用髹金的木质,仅具象征。
  铜半镜出自墓主腰间,只存一面整镜的三分之一强,推测系有意为之。镜正面平滑,背面外区有一周凸弦纹,长(直径)28.8厘米,宽13.6厘米,中厚0.5厘米。
  半镜葬俗始于汉代,盛行唐代,被认为是夫妻情深的信物,为何除了楚昭王外,其他同期亲王都不作此表示,
  镶木金腰带出自墓主腰间。由二十枚镶木金鳄、两枚金带扣和一枚金舌簧组成,带轻已腐,金罅所镶之木饰件已朽。金筠的形状有长方形(按明代的罅制称之为排方,下同)、长条形(辅弼小方)、桃形(圆桃)、端圆弧的长方形(铊尾)。按金镑、带扣的出土位置进行复原排列,它有三台(即合口处的中心铸及左、右小方),六桃(左、右各三),二辅弼(左、右各),二尾(左、右各)、二带扣(左、右各一),七排方(后排),金舌簧是合口处中心罅的配件,此正符合明代亲王服带制。
  亲王墓中大多只随葬玉腰带,唯梁庄王墓还葬有金腰带,其种类也较多,既有镶宝的,也有镶玉的,却唯独没有镶木的。湘献王墓虽出有金腰带,但已明器化(可能与他畏罪自杀有关)。镶木的腰带在一些等级较低的明墓中可以见到,如“李夫人王氏墓”(洪武二十九年葬),出有一条“镀金银镶木腰带”。
  代名藩楚昭王却偏偏使用镶木的腰带,这又是何故?
  荷叶形木旌顶出自棺床东侧下,斜靠在东龛门槛上。器型近似长方体,系用整木圆雕成张侧视为倒置的荷叶,叶上浮雕出叶脉,平底,底凿出一个长方形凹槽,槽内尚嵌一段薄木残片。通体涂描颜料;叶脉描金黄色,叶面涂粉绿色,逼真地反映荷叶形态。叶蒂处是一件铆接的长方形铜构件,构件衔环纽,镀金。长86.4厘米,通纽高24厘米,厚3.2厘米,底槽长68.8厘米,宽0.6厘米,深2.6厘米。
  铭旌是丧葬仪仗用品,八葬时置于棺椁之上,此制在明代普遍使用。《定陵》书中便报道出有“铭旌木龙牌”,这大概由于系皇帝之故才使用“龙牌”,而楚昭王使用的铭旌则是“荷牌”,并只剩下其顶段。它原应置于棺椁顶上,因棺椁腐朽才旁落于棺床下。值得注意的是,同属木质,漆木棺椁已朽,而此器却完好。龙捧圣”之地作为自己的墓地。昭王之后,历庄、宪、康、靖、端、愍王,无不前赴后继地到灵泉谋地,预作各自的’‘古壤’。为此,楚藩与当地八大姓的御状官司不断。
  而到了楚愍王将龙泉山尽数圈为楚藩茔域后,楚藩只历两代王(楚恭王和楚贞王)便告灭亡。1643年5月张献忠的起义军攻陷武昌,抓获末代楚王华奎,将其沉入长江淹死。由于灵泉八姓中的张、李二姓受楚藩之害最深,而灭明亡楚的正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于是,八姓后裔便据此认定是上天对楚藩作恶的“报复”,”灵泉八家祖茔居宅,起正统一_二年丁,被楚府侵占同已,宏治间靖王深恨张李不换,血本上奏。嘉靖时王愈凶暴,欲尽诛二姓苗裔,以故张李二姓受害更甚。厥后崇祯末年,张献忠屠武昌,令楚宗亲俱灭,投诸江者六千余人,自溺者一千匹百余人,并灵泉各寝盗发,其衣冠遗骸皆化为乌有。李自成至燕京,直逼怀宗白缢,而明祚绝。又何莫非天使张李子孙乱朱,报二百余年之仇。”(《灵泉志——报复说》)
  此“张李子孙乱朱”的“天命”论与“报复”说也许是巧合,而龙泉山由盛而衰与楚藩由兴而亡的过程,则的确是几乎同步。
其他文献
2012年4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岭南画院、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20世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摄影师杨勇就将镜头对准了深圳这座新兴城市,并且一直生活和工作在那里,在他的镜头下,深圳是一个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都市形态的典型例子。如今,杨勇多了策展人和当代艺术收藏家的身份,他大多数以交换作品的方式收藏当代艺术品,并强调艺术价值在于个人趣味和价值观的认可。本期杂志就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现状对话杨勇,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收藏家的视角来探讨艺术收藏的趣味、摄影收藏的现状以及对当前当
期刊
鉴容    宋代以前,人们通常直接手系在镜纽上的绦带来鉴容,有的还将铜镜放置在一种很低的镜台上,如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中就有手拿铜镜或者对着镜台上的钢镜梳妆照影的画面。宋代以后,座具普遍增高,其形式主要定格在一桌二椅的陈设上,并出现了与近代的梳妆台样式有些接近的高镜台,然后把镜子固定悬挂于其上,以便鉴容。    磨镜    铜镜使用时间过久,镜面便会昏暗无光,达不到清晰照人的效果,因此需要加以磨
期刊
英国近代美术宝库的诞生    法国梧桐树的绿荫,装饰着伦敦的街道。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与耸立在河畔的泰特美术馆,更添伦敦市的风采。从耸立在泰特美术馆外,靠近河畔之英国雕刻家亨利·摩尔的作品,以及美术馆人口旁19世末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雕像,可以感受到堪称“英国近代美术宝库”的泰特美术馆之独特魅力。  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不但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逐渐成熟,这时英国已有1759年创立的大英博物馆
期刊
精美别致的铜镜艺术    据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铜镜(1975年发现于甘肃省的齐家坪,故名“齐家文化”),其次是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妇好”铜镜(“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妃)。  中国铜镜艺术的鼎盛时代雄踞了干多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晚期至公元前206年的战国结束,历时将近三百年。第二阶段;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到公元220年的东汉止,
期刊
根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9座城市共有140多座博物馆,其中广州147家、东莞24家、深圳22家、佛山13家、中山12家、江门10家、肇庆8家、惠州7家、珠海4家(资料来源粤港澳文化合作项目——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广东省博物馆2006年5月编《博物馆导游册》,香港编《博物馆导游册》等)。从博物馆数量的变化来看,广东的珠三角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0多年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以说是出现了一个博物馆
期刊
社会反思与民生视角    “大千世界——中国当代艺术近作展”由来自芝加哥文化中心的戈瑞格·奈特(Gregory Knight)和德国柏林TA艺术中心的特丽萨·德·阿鲁达(Tereza de Arruda)共同策划,策展人特别强调这些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一批作品,参展的22位艺术家目前依然生活和工作干中国,这使得艺术家能切身地对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和社会现实有最直接的体会和感触,并把这种感
期刊
关于毛笔的制作,我国很早就流行有蔡伦造纸、蒙恬制笔的源流说,而后来,有人考证出在蒙氏之前的周朝便已经懂得制作毛笔了。也就是说,中国人由刀笔改用毛笔的纪录,可追索到比蒙恬更早的年代。  毛笔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首先需选取合用的毛颖,如除了至今仍在流行使用的兔毫、羊毫、狼毫而外,据记载古人尚且尝试过胎发、鼠毫、鸡羽、雁翎、狎毛、猩猩毛、鼠须、鹿毛等,甚至有用茅草集束而用作笔的。而且选材讲究,
期刊
潮州近世名诗人石铭吾,与侯乙符、刘仲英同为陈石遗所称之“岭东诗人有三杰”者也。三杰者,乙符早逝,仲英飘零。踞坛坫以开风气者,实惟铭吾一老。故饶选堂题《慵石室诗抄》序云:“吾乡诗学,至翁掌庑始大。’石铭吾执律师业,吟咏本属余事,然嗜诗有过人者,每乘轿赴法院庭辩,仍手执《杜少陵集》一卷,不废吟哦。故朋侪称其“石律师”为“石律诗”,雅谑也。  石铭吾喜杜律,尝见其致友人论诗书札,自谓为诗初尊三山,半山王
期刊
散发着迷人光芒的钻饰总是能让人在拍卖场上屏住呼吸。其实在钻石切割历史上,钻石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丑小鸭阶段。当工人将钻石从恶劣的山石环境中挖出来的时候,钻石也只是一颗灰头土脸的石头。为了使钻石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人类在钻石切割打磨技术上有长久的探索。钻石刚挖出来的时候,多为有着粗糙表皮的八面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矿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在14、15世纪的时候,许多钻石——尤其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