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之“好”义流失限度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t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看报,见到一则材料,内有“恰好”一词,感觉用得恰恰不好。原文是:
  (1)1988年,刚及而立之年的刘卫星得了乳腺癌,恰好这时阎维文正在准备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加比赛,妻子的手术就要推迟进行,阎维文产生退出比赛的念头。(《文摘报》2005年11月24—26日第6版)
  “恰好”用在这里,仿佛阎维文参加比赛,对妻子治疗活动有帮助,但事实却是:参加比赛不利于照顾妻子,甚至要推迟妻子的手术时间。
  “恰好”后的动作行为,应是让人觉得满意的。这与其语素的原始意义有关。“好”是让人满意自不必说,“恰”呢?“恰”是个会意字,从心从合,表示事如所愿,合于心。
  所谓让人满意,详细地说,包括几种情况:
  一是让动作行为的遭遇者、执行者满意。如:
  (2)(李彦宏)恰好就读信息管理系,恰好遇到富有远见的导师……恰好在互联网热最后一拨拿到风险投资,恰好国内搜索领域竞争小。(《商务周刊》2004年3月25日)
  这里,“恰好”后的动作行为主要是针对李彦宏来说的,与叙述者关系不大。
  二是过程的叙述者觉得是好的,让人高兴的。如:
  (3)预发行制度所具有的债券价格连续发现功能,恰好能为发行人测算发行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来源:《中国证券报》)
  这里,预发行制度“能为发行人测算发行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叙述者认为它弥补了一种制度体系的不足,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种情况是“恰好”表示的事件对动作行为的遭遇者、执行者来说是好的,叙述者也认为是好的。如:
  (4)梁实秋当时住在北碚。而冰心夫妇住在歌乐山,恰好是梁实秋进城经过的路边不远的山头上。三人本来就是同学兼朋友,再加上当时又同为国民参政员,在战乱的时代背景下,倒有了更多的时间交往。(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来源:《中华读书报》)
  梁实秋进城要经过冰心的家,对梁实秋、冰心、吴文藻来说,都是一个相聚的好机会,叙述者也认为是一件幸事,所以用了“恰好”。
  “恰好”之“好”的第四种表现,是叙事意义上的“好”。其后的动作行为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使事件曲折离奇,是“无巧不成书”的“巧”,因此,在叙述者、在受众看来,是“好”的。如:
  (5)12月11日上午,浦城管厝乡村民宋某为购买农具、肥料,从储蓄所取出6000元回到家中,当时妻子恰好回了娘家。宋某怕把钱放在抽屉里不安全,就将6000元用报纸包好塞进不起眼的锈迹斑斑的铁罐里,然后去联系购买农具、肥料的事了。下午,其妻从娘家回来,正巧来了两个收破烂的人,便将房里锈铁罐当作废品卖了2元钱。(《闽北日报》2005年12月16日)
  这里“恰好”后的动作行为,对遭遇者、执行者来说,是一种不幸,但却是故事曲折起伏的一个原因,而且,后来这6000元钱又找了回来,所以这里还可以用“恰好”。
  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恰好”开始游离了“好”的意义,与愿望无关了,从感情上看,成了中性词。如:
  (6)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曾公布过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来源:《深圳特区报》)
  我们知道,在动作行为与其执行者、遭遇者、叙述者的愿望根本对立时,可用“恰恰”。如:
  (7)一个醉汉手握着酒瓶摇摇晃晃地撞在一位行人身上。行人很不高兴地说:“你没有眼睛吗?怎么不看人?”“恰恰相反,我把你看成两个人啦,我是想从你俩中间走过去。”(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3-10/31/content-1273449.htm)
  但“恰好”之“好”义的流失,还没达到“恰恰”的这种地步。尽管感情色彩能从褒义变为中性或贬义,但人们习惯上还无法接受用“恰好”表示“不好”的遭遇。如果某个动作行为在其遭遇者、执行者和叙述者看来都不是希望发生的,就不应该再用“恰好”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选用“不巧、不巧的是、真是不巧、恰巧、凑巧、偏偏”等。如:
  (8)还没赶到医院,小蔡在面包车上生下女儿,不巧车子又坏在路上,还没来得及断脐的这对母子被及时送往中医院江头分院抢救,总算母子平安。(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来源:海峡网—《厦门日报》)
  (9)当我们坐下来准备进餐时,朋友的妈妈说:“真是不巧,菜不多,只是个便饭。”(http://www.hongen.com/eng/data/culture/index2.htm《家常便饭》)
  下例中,同一个语气,将“不巧”“偏偏”变换使用,既恰当,又富于变化:
  (10)很不巧,我受伤的时候,她刚好能练,我练的时候,她又偏偏受伤。(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来源:《浙江晚报》)
  从感情色彩上看,“恰好”表示事如所愿。如果表示事与愿违,最好用“偏偏”“不巧”。语言中有此分工,没必要让“恰好”之“好”义消失,而承担“不巧”和“偏偏”的功能。在例(1)中,事件的发生,对遭遇者来说,已成了灾难,如果再用“恰好”,就有幸灾乐祸之嫌了。
  总之,“恰好”之“好”义开始流失,但并没有如“恰恰”一样完全流失,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一旦用错,可能把感情色彩给说反了。
其他文献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集电视剧《雄关漫道》已经在中央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雄关漫道》再现了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领导下,强渡乌江、突破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行程二万余里,最后与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歌颂革命先驱,电视剧《雄关漫道》是一部极好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雄关漫道”这个标题。  一看便知,“雄关漫道”出自毛泽东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
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本身并不存在着性别的歧视,而是社会有了性别歧视,并通过语言这种媒介物得到了反映。性别歧视是语言使用者对待某一性别的歧视态度而造成的。本
近年来,“争议作文”在报刊、网络上出现频繁,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均有,高考作文中数量最多。  笔者深感“争议作文”是一笔教学研究的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争议作文”反映了当代学生的思想和言语状况    “争议作文”中不少文章确是有感而发,个性鲜明,内容鲜活,亮点与争议点突出,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和言语的状况。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丁丁的期末作文《我看世界杯》,
编者按:本栏目刘华正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3期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的讨论。江熙、乔桂英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6年第12期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的讨论。    《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刊登了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其观点“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似有矫枉过正之虞,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较彻底地解决作文评价中重质轻文
同事的孩子正读高中,日前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读本》第四册,被其选材广泛、精当所吸引,不免捧读预习,遇有问题就上网检索,多数可获解决,自觉获益匪浅。可惜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如此解决。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一课《泥古不化》一文头两句说:“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编者注:“斋公:对道士的尊称。”孩子不明白“厚”应该如何解释,翻看词典,发现“厚”有一个义项是“厚待、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正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
为纪念关汉卿、弘扬地方文化,江苏省淮安市旅游局拟仿汉代“祭孝妇冢,因表其墓”的做法,立窦娥纪念碑一座。试代拟200字碑文镌刻碑阴。——这是笔者教学《窦娥冤》时设计的一个讨论题。  课堂教学如同炒菜,时常要加一点调味品。为窦娥立碑,即属此类。但这点调味品加得是否适宜,学生却颇有争议。  第一,可不可以树碑?有人认为,窦娥为文学作品人物,窦娥故事不是历史事实,树碑立传从何谈起?不能制造“假文物”。另一
德国在全世界看来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一方面,我们恭敬地从它那里求索生存的智慧,赞叹它孕育下的人民的严谨品质,颂扬它是理性的国都。另一方面,恰又是它几近疯狂地发动了两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信息产业发展对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师知识结构优
不少人误解和曲解了新课杯天于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把“淡化”知识教学理解成了“弱化”知识教学,甚至是不要知识教学.这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也影响到了写作教学,使写作知识教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