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要抛弃教材,削弱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学生的现状等,大胆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进一步升值,得以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资源,是由专门教材、与学生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地方和校本资源,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生成性资源,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中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构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思想政治新教材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应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开发、完善,做到活用教材、丰富发展教材资源。具体指的是:
一、教材情境时代化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重视情景的设置正是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毕竟是普遍适用性,而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对教材设置的情景未必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况且,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教材设置的情景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和设置的情景予以适当的补充和更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如对《经济生活》这一模块,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等新要求;把教材中的经济目标之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适当的改动,让学生明确“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又如,在讲《文化生活》时,针对国务院发布的2008年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民族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方案,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
二、教材内容生活化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同解同化新经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感受和关切的东西,将学生生活中的片段、表象创造性地引进教材,提升为学科知识,并纳入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
如在讲经济生活“消费心理面面观”时,从学生喜欢穿“美特斯邦威”、“以纯”等品牌服装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又如,在讲《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时,以“我县西环路为何改造”为情景导入,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从而树立责任意识,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三、教材处理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疑难,让学生思考,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习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溯源的欲望,伴随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探索,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1.将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2.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求解疑问;3.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如在讲《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内容时,笔者先通过视频演示:“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2008年经济工作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1.粮油价格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2.我国宏观调控都有哪些手段,上述材料中国家运用了哪种手段?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质疑探究,使学生把教材知识前后链接、既把握好价值规律这一无形手的作用,又理解了“宏观调控”这一有形手的作用,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如此,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分析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教材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资源,是由专门教材、与学生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地方和校本资源,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生成性资源,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中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构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思想政治新教材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应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开发、完善,做到活用教材、丰富发展教材资源。具体指的是:
一、教材情境时代化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重视情景的设置正是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毕竟是普遍适用性,而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对教材设置的情景未必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况且,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教材设置的情景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和设置的情景予以适当的补充和更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如对《经济生活》这一模块,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等新要求;把教材中的经济目标之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适当的改动,让学生明确“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又如,在讲《文化生活》时,针对国务院发布的2008年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民族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方案,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
二、教材内容生活化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实现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对接,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同解同化新经验,从而更好地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感受和关切的东西,将学生生活中的片段、表象创造性地引进教材,提升为学科知识,并纳入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
如在讲经济生活“消费心理面面观”时,从学生喜欢穿“美特斯邦威”、“以纯”等品牌服装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又如,在讲《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时,以“我县西环路为何改造”为情景导入,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从而树立责任意识,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三、教材处理问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疑难,让学生思考,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其关键是真正挑起学习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本溯源的欲望,伴随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思考探索,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1.将教材中定论性知识按其逻辑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使之形成问题“链接”;2.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求解疑问;3.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如在讲《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内容时,笔者先通过视频演示:“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2008年经济工作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1.粮油价格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2.我国宏观调控都有哪些手段,上述材料中国家运用了哪种手段?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质疑探究,使学生把教材知识前后链接、既把握好价值规律这一无形手的作用,又理解了“宏观调控”这一有形手的作用,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如此,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分析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