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及面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云南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至关重要。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基础,依据各具体评价指标,从排名和指标值两个维度,对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将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不仅比较差,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故认为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创新要素配置较低、创新环境有待加强等三方面是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据此,应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寻求突破,以提升云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6-0072-10
An Analysi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2008-2013)
—Interpreting The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a
XU Bo1,2,ZHANG Tiegang1,TAO Minyang1,3
(1.School of Econom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Beijing,China;
2.Divi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Yunnan,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504,Yunnan,China)
Abstract:Affec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faced with “new normaliz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Yunnan Province is moving into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its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lement innovative-driven strategies.According to each specific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a,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3 from two aspects:The first is the ranking and indicators values,and the second is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provinces involved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Yunnan is both lower than the other provinces to an overall extent and having a declining tendency.Accordingly,from the innovation subject,innovation elements,innovation environment,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decline year by year,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from the government,industry and enterprise leve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comparative analysis;innovation subject;innovation elements;innovation environment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创新作为一种内生因素创建了新的生产函数,拓展了传统的资本和人力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百年来,国内外有关创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大体分为国家创新、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三个层次。在联结驱动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和构建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区域创新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sup>[1]</sup>。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sup>[2]</sup>。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创新型建设活动。云南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区域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为根本改变云南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创新云南行动计划”。几年来,“创新云南行动计划”效果如何,云南与其他省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制约云南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提升云南创新能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和朱迪思·拉森率先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概念。随后,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继展开。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Cooke(1998)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生产相关创新产品的潜力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R&D投入量<sup>[3]</sup>;Foss(1996)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根植于企业内部网络模式、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sup>[4]</sup>;Patrick和 Caroline(2005)认为,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创新能力<sup>[5]</sup>;甄峰<sup>[6]</sup>等(2000)强调区域创新能力中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重要性,是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黄鲁成<sup>[7]</sup>(200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柳卸林<sup>[8]</sup>(2003)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可见,区域创新能力内涵仍然处于探讨阶段,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二是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当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做法是采取综合指标体系进行评价。Nelson(1993)设计了一套主要包括 R&D 经费来源、R&D 经费配置、大学的作用、支持和影响创新的政府政策等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估各国创新能力<sup>[9]</sup>;欧盟联合研究中心<sup>[10]</sup>(2005)将欧盟创新指标分为创新驱动、企业创新、知识产权、知识创造、技术应用等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魏彦莉<sup>[11]</sup>(2002)从区域发展研究、区域教育培训、区域创新服务支撑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万勇、文豪<sup>[12]</sup>(2009)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区域创新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2个二级指标来评价;评价方法方面,国内外大多研究都是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后,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确定权重或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如任胜钢、彭建华<sup>[13]</sup>(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级地区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肖永红<sup>[14]</sup>等(2012)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2008年数据对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评价;周立、吴玉鸣<sup>[15]</sup>(2006)采用聚类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明晰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刘军<sup>[16]</sup>等(2010)利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侯润秀、宫建成<sup>[17]</sup>(2006)利用我国1998-2003 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研究 FDI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赵大丽<sup>[18]</sup>等(2011)研究了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王家庭<sup>[19]</sup>(2009)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区域R&D 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区域创新环境、城市化等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20-21]。
二、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笔者在分析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时,主要依据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且将报告中的区域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构建四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3个)
各年四级指标稍有变化,但四级指标体系未变;同时,综合加权的分析方法未变。因此,不影响分析结果。
;同时,采用综合加权的定量方法。考虑到各指标(主要是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连贯性,主要分析2008年以来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情况。
(一)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纵向比较分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sup>[22]</sup>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港、澳、台除外),从综合排名来看,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2009年排名第22位,是近年来最好的,2012年最差,排第28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3年与2008年相比,除创新环境排名上升2位外,其他四个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知识创造下降5位,幅度最大;从综合指标值来看,2008年以来,云南省与全国排名第一的省份(2008年为上海,其余年份为江苏)差距越来越大,2013年相差36.26分,效用值仅为江苏(57.58分)的37%,见表1所示: 表1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综合值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 创新绩效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321.69
(31.3)1720.31
(56.59)1619.25
(44.53)2523.43
(37.18)2718.21
(34.4)2626.73
(44.07)
20092224.32
(31.31)2117.74
(63.88)2417.09
(48.06)2625.32
(44.84)1924.74
((23.51)2232.87
(39.74)
20102520.74
(31.53)2118.03
(61.93)2417.09
(46.73)2121.86
(40.99)3020.22
(34.88)2724.75
(32.2)
20112621.78
(33.71)2418.32
(56.05)1624.5
(40.01)2914.54
(53.07)2027.25
(24.61)2724.54
(45.11)
20122819.37
(34.47)2216.29
(53.74)1920.77
(41.55)2817.12
(46.25)2618.41
(24.87)2824.64
(41.42)
20132721.32
(36.26)2317.55
(52.13)2120.77
(41.49)2619.86
(52.37)2522.34
(27.46)2825.13
(39.4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中的三级评价指标,我们来具体分析2008年以来云南省的创新能力情况。
1.知识创造。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中,知识创造由研发投入、专利以及科技论文3项指标构成。由表1可知,2008年以来,云南省在知识创造方面排名呈逐年下滑态势。从指标值来看,2009年与全国排名第一的北京市相差63.88分,为分差最大的一年,其余年份也都在52分以上(见表2)。由表2可知,研发投入指标排名呈V型,2010年由21位迅速跌至2013年的第30位。指标值方面,各年与排名第一的省份分差很大,2009年最大分差达77.49分,尽管2013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但分差稍有缩小;专利项排名在3个指标中稍好,多年来一直在中游和中下游水平徘徊。指标值方面,2010年以来呈逐年缩小态势;科研论文项排名呈上升趋势,由2009年最差的28位跃升至2013年的16位,进步很大。同样,指标值分差由2009年的最大值48.06,缩小到2013年的26.92 。
表22008-2013年云南省知识创造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研发投入专利科研论文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711.29
(73.92)1125.95
(44.98)2427.09
(45.12)
20092511.54
(77.49)1625.37
(58.17)2814.9
(48.06)
20102113.77
(68.29)1818.16
(65.22)2426.30
(42.64)
20112410.06
(67.86)1722.98
(53.61)2725.48
(37.32)
2012278.05
(74.3)1617.06
(47.11)2131.24
(24.98)
2013308.23
(71.94)1619.28
(44.91)1632.75
(26.92)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2.知识获取。
在知识获取方面,云南排名起伏较大,由2008年的第16位迅速下降到2009、2010年的第24位,2011年升至第16位后又逐年下降(见表1)。从具体指标来看(见表3),科技合作方面,起伏比较大,最好与最坏排名相差11位。2008-2012年,指标值得分逐年上升,但2013年下降12.14分,下降幅度达33.6%;技术转移方面,排名跌宕起伏,最好与最差排名相差18位。指标值分差2009年以后评价都在42分以上;外资企业投资排名呈上升趋势,且近年稳居全国中游水平,尽管排名较好,但历年分差都在60分以上,可见差距还是很大的(见表3)。 3.企业创新。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企业创新恰恰是云南省的弱项,如表4所示:云南省在2008-2013年的六年中,有5年排名都是在25位以后;同时,与排名第一的省份的分差呈扩大趋势。由表4可知,企业创新的4个指标中,总体表现都不理想,排名都比较靠后。制造和生产能力的分差在4个指标中是最小的,但平均分差仍然相差32分以上。设计能力分差最大,且分差越来越大,2013年相差75.93,指标值仅为当年排名第一的省份的0.075%。企业研发投入项,2013年与2008年相比,尽管排名未发生变化,都是20位,但分差由38.63分扩大到51.79分。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除2009、2010年排名中游外,其余年份处于26-30位间,并且,这四年间的平均分差为59.47,差距可谓相当大。
表32008-2013年云南省知识获取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外资企业投资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719.98
(44.53)631.61
(31.67)209.43
(61.78)
20092721.73
(41.12)1323.39
(44.86)268.89
(65.75)
20101729.99
(35.37)2410.56
(41.38)2212.31
(66.6)
20112028.51
(38.85)1526.91
(41.44)1419.69
(60.39)
20121636.10
(25.45)2113.68
(40.45)1514.59
(62.09)
20132523.96
(34.12)1321.79
(43.84)1417.60
(61.3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表42008-2013年云南省企业创新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企业研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035.96
(38.63)2611.95
(60.5)2132.62
(27.69)2612.43
(65.83)
20092728.36
(51.87)316.78
(64.92)2625.66
(32.83)1434.4
(37.16)
20102222.48
(43.15)218.97
(61.76)2226.80
(33.95)1526.53
(42.94)
20112416.99
(55.38)2311.25
(67.11)2719.48
(39.01)2810.98
(62.58)
续表
年份
企业研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122824.03
(54.05)268.11
(71.15)2818.79
(32.78)3015.10
(54.20)
20132027.36
(51.79)256.13
(75.93)1628.28
(27.11)2715.89
(55.2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根据表5所示:云南省的创新环境除2009、2011年排名稍好外,其余4年均在25位以外,甚至2010年一度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由表5可知,在衡量创新环境的5个指标中,劳动者素质项无论排名还是分差值都呈缩小态势,是几个指标中表现较好的,而创业水平表现最差,2008年一度排在全国末位,分差大得更是不可思议。基础设施项中,除2012年外
2012年创新基础设施排名第一的省份是安徽省,指标值为78.81,排名第二的广东省,指标值仅为20.11,分差达58.7。此处作者怀疑安徽省的指标值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被高估,或者在计算中出现误差,故此出现了分差极端值。但是,将2012年的极端情况去除,其余年份的比较对分析结果无根本上的影响。
,其余年份排名和分差相对稳定。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项,排名方面,除个别年份有所好转外,其余都是在20位以后,总体上金融环境比市场环境稍好,但从分差上看,各年金融环境比市场环境分差都要大。
表52008-2013年云南省创新环境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1826.67 (30.51)2727.84
(31.43)2720.84
(48.24)2015.1
(42.93)310.61
(87.11)
20092224.47
(31.25)2826.34
(27.96)1036.35
(19.83)2218.35
(47.06)818.3
(73.84)
20102121.93
(31.21)3021.72
(34.08)2920.99
(36.52)2121.36
(40.67)2315.09
(63.65)
20111925.38
(27.06)1336.39
(18.43)2823.82
(30.26)641.19
(24.66)309.44
(57.78)
2012179.48
(69.33)2625.86
(23.26)1126.31
(28.36)2512.15
(43.77)2518.25
(58.84)
20132311.30
(32.73)1142.63
(27.09)735.65
(15.16)2412.96
(42.55)299.15
(60.5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5.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综合排名逐年下降,反映出云南创新绩效能力比较脆弱,总体水平居全国倒数几位(见表6)。表6中,从指标值分差看,总体上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各指标中分差最大的两项,其次是宏观经济,再次是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是表现最好的。宏观经济项排名均在25位以后,表现令人担忧,指标值分差显示2013年比2008年有小幅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项平均分差分别达60和65分,是影响创新绩效的最大障碍。就业方面,排名很不理想,近两年均排在倒数第二位,但分差略缩小近3分。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方面,指标值得分显示是所有指标(20个三级指标)中最高的,但2013年排名突然下降10位,分差增加近1倍,值得引起关注。
表62008-2013年云南省创新绩效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510.53
(56.19)2512.8
(60.01)238.36
(75.59)2529.17
(45.99)1072.78
(20.31)
2009269.57
(55.69)2116.94
(60.66)1620.53
(70.74)1644.3
(30.86)1073
(17.94)
20102618.93
(42.5)1614.01
(36.55)294.44
(54.65)2813.89
(44.16)1172.46
(20.36)
20112813.32
(51.93)2911.42
(65.55)2014.28
(77.07)2720.80
(35.21)1162.91
(31.92)
20122912.60
(56.94)2711.21
(66.31)278.31
(54.09)3018.20
(44.30)1272.91
(13.49)
20132521.45
(49.09)2710.31
(65.22)209.97
(56.57)3019.27
(41.51)2264.65
(26.62)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二)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以上分析了云南省2008-2013年纵向创新能力情况,下面将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习近平同志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步伐,要重塑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构建中国与西亚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西部九省份。
其他省份(四川、重庆、陕西、宁夏、广西、甘肃、新疆和青海)作一横向对比。
由表7和表8可知,同为西部地区,但九省份大体上创新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四川、重庆、陕西为第一层次,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其中四川省表现最好,大多年份排在全国10名之前,重庆2013年迅速跃居全国第8位,比2012年上升了5位,陕西省排名变化不大。同时,在九省份排名中,该三省(市)始终居于前三地位。广西属第二层次,排名正由全国下中游水平快速崛起,近年发展势头很快。其余的云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五省份大多年份都在全国倒数5位之内,属创新能力最差的地区,为第三层次;另外,云南无论是在全国排名还是在九省份中排名,呈逐年下滑态势。 从分差值来看,云南省与九省份中排名第一的省份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由2008年的7.41分扩大到2013年的12.56分,但与排名比其靠前1位的省份相比,分差值不到1分,有赶超的希望;同时,与排名与其靠后1位的省份相比,领先仍不到1分,有被赶超的可能。
第三层次的五个省份中,总体上云南要好于宁夏、新疆和青海。但与甘肃相比,2008-2010年排名比甘肃好,近三年被甘肃反超,但甘肃排名仅高于云南1-2位,效用值分差也在1分之内,差距不大;再与第二层次并且同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广西相比,从2010年开始,云南逐渐落后,全国排名差5-6位,平均分差在2分左右,可见,广西创新能力发展强劲。再与第一层次又与云南相邻的四川相比,差距显得非常大,不仅全国排名落后都在12位以上,分差甚至一度相差10分,尽管2013年四川省全国排名下降至第15位,但指标值仍高于云南5.84分之多;与重庆相比,由2008年全国排名落后8位、分差5.75分到2013年全国排名落后19位、分差12.56分,可见差距越来越大。多年来,陕西在全国排名几乎没有变化,稳居中游水平,但由于云南逐年下滑,所以排名差距呈扩大态势,分差值最小的是2009年的4.80分,最大时是2012年的8.47分。
表7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创新能力对比分析表
年份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
云南2321.692224.322520.742621.782819.372721.32
四川1029.10833.61929.95931.071128.351527.16
重庆1527.441329.531029.851030.771328.08833.88
陕西1228.211429.121427.791229.81427.841427.68
广西2520.872522.702022.562223.412222.672123.06
宁夏2918.122920.162420.892919.723116.802920.32
甘肃2719.212820.932819.832522.412719.702522.20
新疆2819.172422.932720.382820.812620.322820.39
青海3018.053018.993116.303018.412917.623017.65
注:括号内数值为综合指标值。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表8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创新能力排名表
年份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
云南404060607060
四川1-7.411-9.291-9.211-9.291-8.983-5.84
重庆3-5.752-5.212-9.112-8.992-8.711-12.56
陕西2-6.523-4.803-7.053-8.023-8.472-6.36
广西5+0.826+1.624-1.824-1.634-3.304-1.74
宁夏8+3.578+4.165-0.158+2.069+2.578+1.00
甘肃6+2.487+3.398+0.915-0.636-0.335-0.88
新疆7+2.525+1.397+0.367+0.975-0.957+0.93
青海9+3.649+5.339+4.449+3.378+1.759+3.67
注:九省份排名由作者根据全国排名情况自行排名,分差值为云南省与其他八省份的比较(自身比较时分值为0),-表示与排名在其前省份的差距,+表示领先排名其后省份的分值。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由此可见,在与同为西部省份的比较中,云南的创新能力并不突出,仅比宁夏、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略好一些,并且与四川、重庆等省份差距有扩大态势,云南要想实现预计到2017年,使云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进入西部先进行列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三、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解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云南创新能力仍处于全国较差水平;同时,在与同为西部地区的其他几个省份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仅略好于新疆、宁夏、青海等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省份发展较快所致,另一方面云南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
(一)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云南企业创新能力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还很有限,无论企业的研发投入、设计能力、生产和制造能力还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等与发达省份相比均处于弱势地位。目前,云南大型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面临资源枯竭、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为29.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80.82亿元,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仅为2.55件,分别为江苏的1/30、1/33和1/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机构数为191家,为浙江的1/39。
云南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都非常弱,是制约云南区域能力提升的又一因素。云南支柱产业主要为烟草加工业、旅游业、矿产业等,产业链短、产业层次较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是云南的软肋。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云南高新技术企业104家,排在全国第24位,而同期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为4601家,是云南的44倍多,高技术产值201.39亿元,排全国第25位,第三产业增加值3701.79亿元,排全国第22位,信息产业产值仅为17亿元,排全国第27位,出口额仅占GDP的4.51%。 (二)创新要素配置较低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构成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人员、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成果产业化等。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具体指标来看,每万人平均R&D全时当量(人年/万人)云南为5.42,排名倒数第三,为北京的1/20,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为6.98%,排第28位。政府研发投入17.54亿元,居全国21位,为北京的1/28。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来自企业的资金为2.1亿元,居23位,为北京的1/20;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6.04件,居26位,发明专利授权数1006件,仅为广东的1/18;国内外论文数分别为6985和2621篇,为北京的1/9、1/23;技术市场交易额34.6亿元,居24位,为北京的1/20。在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几个主要要素中,云南省均属于落后水平,创新要素配置低是制约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三)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笔者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由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要素构成。创新基础设施方面,2013年云南省每百人平均电话用户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居23、29位,为同期排名第一省份的1/2、1/3。《中国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0.29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0.26万公里,分别占全国的3%和2.27%,可见,创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市场环境方面,居民消费水平2013年为8278.14元,仅为上海的1/4,排名28位,进出口差额1.6亿美元,排名尚可,为15位,但金额为浙江的1/790,差距还很大。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排名22。金融环境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额中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为2092.2万元,为江苏的1/48,排名第23位,国家创新基金获得7860万元,为浙江的近1/5,排名20位。创业水平方面,2011高技术企业数为104家,为广东的1/44,排名24位,高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3.75%,排名第26位,与北京的19.67%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云南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是诸多方面的,为切实提升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我们要从系统观视角出发,从政府、产业和企业等层面寻求突破。
(一)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创新工程”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应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功能,在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劳动者素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
1.注重创新环境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区域创新潜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公路总量和人均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外,电话、互联网等设施急需改善;另外,高速公路、铁路仍是困扰云南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市场环境与金融环境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利用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努力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和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环境保护方面,要发挥云南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引进先进工艺,降低工业“三废”排放,为创新能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
2.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创新的基础。2011年,云南省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6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97%,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sup>[23]</sup>。因此,要充分重视科技投入,一方面政府要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区域创新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3.积极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一靠教育培养,二靠引进。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历史原因,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认可所占比例还比较低。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当量排全国24位之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在全国排倒数几位。可见,云南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任重道远。
4.加大引资力度。云南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资金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均排在全国20位以后。因此,政府要契合云南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外商投资在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重视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创新税收激励等政策机制,鼓励和促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化。
(二)产业层面
云南省总体上产业层次比较低,以烟草为主较为单一的支柱产业以及倾向于能源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及初加工的工业结构,影响着创新的需求和能力<sup>[24]</sup>。云南要跨越产业结构升级的梯度规律,建立现代化新型产业结构,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使物流成本下降,产业集群将使云南的烟草、冶金、旅游等传统产业出现多种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的产业扩张,产业链将有不同程度的延伸<sup>[25]</sup>。
2.尽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云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等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来抓<sup>[26]</sup>。
3.积极承接内地产业。经济发展存在后发优势,产业升级也是可以“逆梯度”的。云南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要素优势、国际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因地制宜创新与培植竞争优势,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4.努力打造滇中产业集聚带。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云南要以此为借鉴,以目前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最好的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科技、人才、文化和交通的优势,打造滇中产业集聚带,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企业层面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2013年,云南省启动了新一轮“创新云南行动计划”,这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1.树立创新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创新行动计划指引下,要强化市场、竞争、品牌、人才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树立具有云南产业和产品特色的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进理念;加大技术引进改造力度,提高引进技术利用率,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2.培育核心技术。云南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如云铜、云锡、云铝等,资源型企业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只能靠技术创新。2011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机构数191个,排全国第20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R&D经费支出均在24位以后。因此,增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投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
3.注重管理创新。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也是生产力。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健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专业性管理工作。创新组织体制、层次和类型,以行业内高效率企业为参照对象,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4.加强制度创新。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造和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制度创新成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保障。
5.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建和完善,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区域之间合作创新能力等也是提升云南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科技和教育等诸多因素,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一个地区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就要优化经济、社会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多方面共同努力,不可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 Printer Press,1987:564-56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19.
[3]COOK,BRACZYK,HEIDENREIC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 World [M]. London:UCL Press,1998:49-67.
[4]薛风平.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15-116.
[5]PATRICK ROND,CAROLINE HUSSLER.Innovation in regions:What does really matter[J].Research Policy,2005(34):1150-1172.
[6]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12):5-8.
[7]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43-48.
[8]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4.
[9]NELSON R 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26.
[10]邱均平,牛培源.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测度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7(2):6-9.
[11]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证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2:8-10.
[12]万勇,文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43-646.
[13]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2):87-92.
[14]肖永红,张新伟,王其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12(1):31-34.
[15]周立,吴玉鸣.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6(8):96-103
[16]刘军,李廉水,王忠. 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科研管理,2010(6):191-198.
[17]侯润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6(5):104-111.
[18]赵大丽,高伟,李艳丽.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2001—2008年省际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32-37.
[19]王家庭,贾晨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73-78.
[20]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3):52-57.
[21]柴志贤.工业集聚、城市化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8(5):1-7.
[2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5-26.
[2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4]寸晓宏,马媛.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分析投资——以云南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2):39-42.
[25]余游.云南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升级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2-125.
[26]韦永宣,张锦鹏.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研究[J].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101-105.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及面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云南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至关重要。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基础,依据各具体评价指标,从排名和指标值两个维度,对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将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不仅比较差,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故认为创新主体能力不强、创新要素配置较低、创新环境有待加强等三方面是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据此,应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寻求突破,以提升云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6-0072-10
An Analysis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2008-2013)
—Interpreting The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a
XU Bo1,2,ZHANG Tiegang1,TAO Minyang1,3
(1.School of Economics,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Beijing,China;
2.Divi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Yunnan,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504,Yunnan,China)
Abstract:Affec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faced with “new normaliz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Yunnan Province is moving into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its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lement innovative-driven strategies.According to each specific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a,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3 from two aspects:The first is the ranking and indicators values,and the second is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provinces involved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Yunnan is both lower than the other provinces to an overall extent and having a declining tendency.Accordingly,from the innovation subject,innovation elements,innovation environment,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decline year by year,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from the government,industry and enterprise leve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comparative analysis;innovation subject;innovation elements;innovation environment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创新作为一种内生因素创建了新的生产函数,拓展了传统的资本和人力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百年来,国内外有关创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大体分为国家创新、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三个层次。在联结驱动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和构建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区域创新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sup>[1]</sup>。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sup>[2]</sup>。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创新型建设活动。云南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区域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为根本改变云南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创新云南行动计划”。几年来,“创新云南行动计划”效果如何,云南与其他省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制约云南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提升云南创新能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和朱迪思·拉森率先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概念。随后,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继展开。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Cooke(1998)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生产相关创新产品的潜力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R&D投入量<sup>[3]</sup>;Foss(1996)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根植于企业内部网络模式、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sup>[4]</sup>;Patrick和 Caroline(2005)认为,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创新能力<sup>[5]</sup>;甄峰<sup>[6]</sup>等(2000)强调区域创新能力中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重要性,是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黄鲁成<sup>[7]</sup>(2000)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柳卸林<sup>[8]</sup>(2003)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可见,区域创新能力内涵仍然处于探讨阶段,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二是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当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做法是采取综合指标体系进行评价。Nelson(1993)设计了一套主要包括 R&D 经费来源、R&D 经费配置、大学的作用、支持和影响创新的政府政策等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估各国创新能力<sup>[9]</sup>;欧盟联合研究中心<sup>[10]</sup>(2005)将欧盟创新指标分为创新驱动、企业创新、知识产权、知识创造、技术应用等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魏彦莉<sup>[11]</sup>(2002)从区域发展研究、区域教育培训、区域创新服务支撑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万勇、文豪<sup>[12]</sup>(2009)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区域创新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2个二级指标来评价;评价方法方面,国内外大多研究都是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后,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确定权重或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如任胜钢、彭建华<sup>[13]</sup>(2007)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级地区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肖永红<sup>[14]</sup>等(2012)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2008年数据对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评价;周立、吴玉鸣<sup>[15]</sup>(2006)采用聚类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明晰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刘军<sup>[16]</sup>等(2010)利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侯润秀、宫建成<sup>[17]</sup>(2006)利用我国1998-2003 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研究 FDI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赵大丽<sup>[18]</sup>等(2011)研究了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王家庭<sup>[19]</sup>(2009)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 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区域R&D 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区域创新环境、城市化等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20-21]。
二、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笔者在分析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时,主要依据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且将报告中的区域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构建四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3个)
各年四级指标稍有变化,但四级指标体系未变;同时,综合加权的分析方法未变。因此,不影响分析结果。
;同时,采用综合加权的定量方法。考虑到各指标(主要是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连贯性,主要分析2008年以来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情况。
(一)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纵向比较分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sup>[22]</sup>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港、澳、台除外),从综合排名来看,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2009年排名第22位,是近年来最好的,2012年最差,排第28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3年与2008年相比,除创新环境排名上升2位外,其他四个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知识创造下降5位,幅度最大;从综合指标值来看,2008年以来,云南省与全国排名第一的省份(2008年为上海,其余年份为江苏)差距越来越大,2013年相差36.26分,效用值仅为江苏(57.58分)的37%,见表1所示: 表1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综合值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 创新绩效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321.69
(31.3)1720.31
(56.59)1619.25
(44.53)2523.43
(37.18)2718.21
(34.4)2626.73
(44.07)
20092224.32
(31.31)2117.74
(63.88)2417.09
(48.06)2625.32
(44.84)1924.74
((23.51)2232.87
(39.74)
20102520.74
(31.53)2118.03
(61.93)2417.09
(46.73)2121.86
(40.99)3020.22
(34.88)2724.75
(32.2)
20112621.78
(33.71)2418.32
(56.05)1624.5
(40.01)2914.54
(53.07)2027.25
(24.61)2724.54
(45.11)
20122819.37
(34.47)2216.29
(53.74)1920.77
(41.55)2817.12
(46.25)2618.41
(24.87)2824.64
(41.42)
20132721.32
(36.26)2317.55
(52.13)2120.77
(41.49)2619.86
(52.37)2522.34
(27.46)2825.13
(39.4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中的三级评价指标,我们来具体分析2008年以来云南省的创新能力情况。
1.知识创造。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中,知识创造由研发投入、专利以及科技论文3项指标构成。由表1可知,2008年以来,云南省在知识创造方面排名呈逐年下滑态势。从指标值来看,2009年与全国排名第一的北京市相差63.88分,为分差最大的一年,其余年份也都在52分以上(见表2)。由表2可知,研发投入指标排名呈V型,2010年由21位迅速跌至2013年的第30位。指标值方面,各年与排名第一的省份分差很大,2009年最大分差达77.49分,尽管2013年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但分差稍有缩小;专利项排名在3个指标中稍好,多年来一直在中游和中下游水平徘徊。指标值方面,2010年以来呈逐年缩小态势;科研论文项排名呈上升趋势,由2009年最差的28位跃升至2013年的16位,进步很大。同样,指标值分差由2009年的最大值48.06,缩小到2013年的26.92 。
表22008-2013年云南省知识创造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研发投入专利科研论文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711.29
(73.92)1125.95
(44.98)2427.09
(45.12)
20092511.54
(77.49)1625.37
(58.17)2814.9
(48.06)
20102113.77
(68.29)1818.16
(65.22)2426.30
(42.64)
20112410.06
(67.86)1722.98
(53.61)2725.48
(37.32)
2012278.05
(74.3)1617.06
(47.11)2131.24
(24.98)
2013308.23
(71.94)1619.28
(44.91)1632.75
(26.92)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2.知识获取。
在知识获取方面,云南排名起伏较大,由2008年的第16位迅速下降到2009、2010年的第24位,2011年升至第16位后又逐年下降(见表1)。从具体指标来看(见表3),科技合作方面,起伏比较大,最好与最坏排名相差11位。2008-2012年,指标值得分逐年上升,但2013年下降12.14分,下降幅度达33.6%;技术转移方面,排名跌宕起伏,最好与最差排名相差18位。指标值分差2009年以后评价都在42分以上;外资企业投资排名呈上升趋势,且近年稳居全国中游水平,尽管排名较好,但历年分差都在60分以上,可见差距还是很大的(见表3)。 3.企业创新。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企业创新恰恰是云南省的弱项,如表4所示:云南省在2008-2013年的六年中,有5年排名都是在25位以后;同时,与排名第一的省份的分差呈扩大趋势。由表4可知,企业创新的4个指标中,总体表现都不理想,排名都比较靠后。制造和生产能力的分差在4个指标中是最小的,但平均分差仍然相差32分以上。设计能力分差最大,且分差越来越大,2013年相差75.93,指标值仅为当年排名第一的省份的0.075%。企业研发投入项,2013年与2008年相比,尽管排名未发生变化,都是20位,但分差由38.63分扩大到51.79分。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除2009、2010年排名中游外,其余年份处于26-30位间,并且,这四年间的平均分差为59.47,差距可谓相当大。
表32008-2013年云南省知识获取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外资企业投资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719.98
(44.53)631.61
(31.67)209.43
(61.78)
20092721.73
(41.12)1323.39
(44.86)268.89
(65.75)
20101729.99
(35.37)2410.56
(41.38)2212.31
(66.6)
20112028.51
(38.85)1526.91
(41.44)1419.69
(60.39)
20121636.10
(25.45)2113.68
(40.45)1514.59
(62.09)
20132523.96
(34.12)1321.79
(43.84)1417.60
(61.3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表42008-2013年云南省企业创新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企业研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035.96
(38.63)2611.95
(60.5)2132.62
(27.69)2612.43
(65.83)
20092728.36
(51.87)316.78
(64.92)2625.66
(32.83)1434.4
(37.16)
20102222.48
(43.15)218.97
(61.76)2226.80
(33.95)1526.53
(42.94)
20112416.99
(55.38)2311.25
(67.11)2719.48
(39.01)2810.98
(62.58)
续表
年份
企业研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122824.03
(54.05)268.11
(71.15)2818.79
(32.78)3015.10
(54.20)
20132027.36
(51.79)256.13
(75.93)1628.28
(27.11)2715.89
(55.2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根据表5所示:云南省的创新环境除2009、2011年排名稍好外,其余4年均在25位以外,甚至2010年一度排在全国倒数第二。由表5可知,在衡量创新环境的5个指标中,劳动者素质项无论排名还是分差值都呈缩小态势,是几个指标中表现较好的,而创业水平表现最差,2008年一度排在全国末位,分差大得更是不可思议。基础设施项中,除2012年外
2012年创新基础设施排名第一的省份是安徽省,指标值为78.81,排名第二的广东省,指标值仅为20.11,分差达58.7。此处作者怀疑安徽省的指标值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被高估,或者在计算中出现误差,故此出现了分差极端值。但是,将2012年的极端情况去除,其余年份的比较对分析结果无根本上的影响。
,其余年份排名和分差相对稳定。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项,排名方面,除个别年份有所好转外,其余都是在20位以后,总体上金融环境比市场环境稍好,但从分差上看,各年金融环境比市场环境分差都要大。
表52008-2013年云南省创新环境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1826.67 (30.51)2727.84
(31.43)2720.84
(48.24)2015.1
(42.93)310.61
(87.11)
20092224.47
(31.25)2826.34
(27.96)1036.35
(19.83)2218.35
(47.06)818.3
(73.84)
20102121.93
(31.21)3021.72
(34.08)2920.99
(36.52)2121.36
(40.67)2315.09
(63.65)
20111925.38
(27.06)1336.39
(18.43)2823.82
(30.26)641.19
(24.66)309.44
(57.78)
2012179.48
(69.33)2625.86
(23.26)1126.31
(28.36)2512.15
(43.77)2518.25
(58.84)
20132311.30
(32.73)1142.63
(27.09)735.65
(15.16)2412.96
(42.55)299.15
(60.55)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5.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综合排名逐年下降,反映出云南创新绩效能力比较脆弱,总体水平居全国倒数几位(见表6)。表6中,从指标值分差看,总体上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各指标中分差最大的两项,其次是宏观经济,再次是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是表现最好的。宏观经济项排名均在25位以后,表现令人担忧,指标值分差显示2013年比2008年有小幅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项平均分差分别达60和65分,是影响创新绩效的最大障碍。就业方面,排名很不理想,近两年均排在倒数第二位,但分差略缩小近3分。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方面,指标值得分显示是所有指标(20个三级指标)中最高的,但2013年排名突然下降10位,分差增加近1倍,值得引起关注。
表62008-2013年云南省创新绩效综合指标排名比较
年份
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排名指标值
20082510.53
(56.19)2512.8
(60.01)238.36
(75.59)2529.17
(45.99)1072.78
(20.31)
2009269.57
(55.69)2116.94
(60.66)1620.53
(70.74)1644.3
(30.86)1073
(17.94)
20102618.93
(42.5)1614.01
(36.55)294.44
(54.65)2813.89
(44.16)1172.46
(20.36)
20112813.32
(51.93)2911.42
(65.55)2014.28
(77.07)2720.80
(35.21)1162.91
(31.92)
20122912.60
(56.94)2711.21
(66.31)278.31
(54.09)3018.20
(44.30)1272.91
(13.49)
20132521.45
(49.09)2710.31
(65.22)209.97
(56.57)3019.27
(41.51)2264.65
(26.62)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二)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以上分析了云南省2008-2013年纵向创新能力情况,下面将云南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习近平同志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步伐,要重塑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构建中国与西亚之间的经济合作区域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西部九省份。
其他省份(四川、重庆、陕西、宁夏、广西、甘肃、新疆和青海)作一横向对比。
由表7和表8可知,同为西部地区,但九省份大体上创新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四川、重庆、陕西为第一层次,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其中四川省表现最好,大多年份排在全国10名之前,重庆2013年迅速跃居全国第8位,比2012年上升了5位,陕西省排名变化不大。同时,在九省份排名中,该三省(市)始终居于前三地位。广西属第二层次,排名正由全国下中游水平快速崛起,近年发展势头很快。其余的云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五省份大多年份都在全国倒数5位之内,属创新能力最差的地区,为第三层次;另外,云南无论是在全国排名还是在九省份中排名,呈逐年下滑态势。 从分差值来看,云南省与九省份中排名第一的省份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由2008年的7.41分扩大到2013年的12.56分,但与排名比其靠前1位的省份相比,分差值不到1分,有赶超的希望;同时,与排名与其靠后1位的省份相比,领先仍不到1分,有被赶超的可能。
第三层次的五个省份中,总体上云南要好于宁夏、新疆和青海。但与甘肃相比,2008-2010年排名比甘肃好,近三年被甘肃反超,但甘肃排名仅高于云南1-2位,效用值分差也在1分之内,差距不大;再与第二层次并且同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前沿的广西相比,从2010年开始,云南逐渐落后,全国排名差5-6位,平均分差在2分左右,可见,广西创新能力发展强劲。再与第一层次又与云南相邻的四川相比,差距显得非常大,不仅全国排名落后都在12位以上,分差甚至一度相差10分,尽管2013年四川省全国排名下降至第15位,但指标值仍高于云南5.84分之多;与重庆相比,由2008年全国排名落后8位、分差5.75分到2013年全国排名落后19位、分差12.56分,可见差距越来越大。多年来,陕西在全国排名几乎没有变化,稳居中游水平,但由于云南逐年下滑,所以排名差距呈扩大态势,分差值最小的是2009年的4.80分,最大时是2012年的8.47分。
表7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创新能力对比分析表
年份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排名综合值
云南2321.692224.322520.742621.782819.372721.32
四川1029.10833.61929.95931.071128.351527.16
重庆1527.441329.531029.851030.771328.08833.88
陕西1228.211429.121427.791229.81427.841427.68
广西2520.872522.702022.562223.412222.672123.06
宁夏2918.122920.162420.892919.723116.802920.32
甘肃2719.212820.932819.832522.412719.702522.20
新疆2819.172422.932720.382820.812620.322820.39
青海3018.053018.993116.303018.412917.623017.65
注:括号内数值为综合指标值。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表8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创新能力排名表
年份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排名分差值
云南404060607060
四川1-7.411-9.291-9.211-9.291-8.983-5.84
重庆3-5.752-5.212-9.112-8.992-8.711-12.56
陕西2-6.523-4.803-7.053-8.023-8.472-6.36
广西5+0.826+1.624-1.824-1.634-3.304-1.74
宁夏8+3.578+4.165-0.158+2.069+2.578+1.00
甘肃6+2.487+3.398+0.915-0.636-0.335-0.88
新疆7+2.525+1.397+0.367+0.975-0.957+0.93
青海9+3.649+5.339+4.449+3.378+1.759+3.67
注:九省份排名由作者根据全国排名情况自行排名,分差值为云南省与其他八省份的比较(自身比较时分值为0),-表示与排名在其前省份的差距,+表示领先排名其后省份的分值。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由此可见,在与同为西部省份的比较中,云南的创新能力并不突出,仅比宁夏、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略好一些,并且与四川、重庆等省份差距有扩大态势,云南要想实现预计到2017年,使云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进入西部先进行列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三、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解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云南创新能力仍处于全国较差水平;同时,在与同为西部地区的其他几个省份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仅略好于新疆、宁夏、青海等地。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省份发展较快所致,另一方面云南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
(一)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云南企业创新能力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还很有限,无论企业的研发投入、设计能力、生产和制造能力还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等与发达省份相比均处于弱势地位。目前,云南大型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面临资源枯竭、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为29.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80.82亿元,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仅为2.55件,分别为江苏的1/30、1/33和1/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机构数为191家,为浙江的1/39。
云南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都非常弱,是制约云南区域能力提升的又一因素。云南支柱产业主要为烟草加工业、旅游业、矿产业等,产业链短、产业层次较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是云南的软肋。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云南高新技术企业104家,排在全国第24位,而同期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为4601家,是云南的44倍多,高技术产值201.39亿元,排全国第25位,第三产业增加值3701.79亿元,排全国第22位,信息产业产值仅为17亿元,排全国第27位,出口额仅占GDP的4.51%。 (二)创新要素配置较低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构成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人员、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成果产业化等。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具体指标来看,每万人平均R&D全时当量(人年/万人)云南为5.42,排名倒数第三,为北京的1/20,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为6.98%,排第28位。政府研发投入17.54亿元,居全国21位,为北京的1/28。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来自企业的资金为2.1亿元,居23位,为北京的1/20;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6.04件,居26位,发明专利授权数1006件,仅为广东的1/18;国内外论文数分别为6985和2621篇,为北京的1/9、1/23;技术市场交易额34.6亿元,居24位,为北京的1/20。在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几个主要要素中,云南省均属于落后水平,创新要素配置低是制约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三)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笔者认为区域创新环境由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要素构成。创新基础设施方面,2013年云南省每百人平均电话用户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居23、29位,为同期排名第一省份的1/2、1/3。《中国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0.29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0.26万公里,分别占全国的3%和2.27%,可见,创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市场环境方面,居民消费水平2013年为8278.14元,仅为上海的1/4,排名28位,进出口差额1.6亿美元,排名尚可,为15位,但金额为浙江的1/790,差距还很大。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排名22。金融环境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额中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为2092.2万元,为江苏的1/48,排名第23位,国家创新基金获得7860万元,为浙江的近1/5,排名20位。创业水平方面,2011高技术企业数为104家,为广东的1/44,排名24位,高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3.75%,排名第26位,与北京的19.67%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云南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是诸多方面的,为切实提升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我们要从系统观视角出发,从政府、产业和企业等层面寻求突破。
(一)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创新工程”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应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功能,在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劳动者素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
1.注重创新环境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区域创新潜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公路总量和人均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外,电话、互联网等设施急需改善;另外,高速公路、铁路仍是困扰云南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市场环境与金融环境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利用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努力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和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环境保护方面,要发挥云南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引进先进工艺,降低工业“三废”排放,为创新能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
2.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创新的基础。2011年,云南省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6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97%,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sup>[23]</sup>。因此,要充分重视科技投入,一方面政府要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区域创新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3.积极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一靠教育培养,二靠引进。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历史原因,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认可所占比例还比较低。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当量排全国24位之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在全国排倒数几位。可见,云南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任重道远。
4.加大引资力度。云南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资金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均排在全国20位以后。因此,政府要契合云南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外商投资在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重视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创新税收激励等政策机制,鼓励和促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化。
(二)产业层面
云南省总体上产业层次比较低,以烟草为主较为单一的支柱产业以及倾向于能源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及初加工的工业结构,影响着创新的需求和能力<sup>[24]</sup>。云南要跨越产业结构升级的梯度规律,建立现代化新型产业结构,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使物流成本下降,产业集群将使云南的烟草、冶金、旅游等传统产业出现多种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的产业扩张,产业链将有不同程度的延伸<sup>[25]</sup>。
2.尽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云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等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来抓<sup>[26]</sup>。
3.积极承接内地产业。经济发展存在后发优势,产业升级也是可以“逆梯度”的。云南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要素优势、国际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因地制宜创新与培植竞争优势,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4.努力打造滇中产业集聚带。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云南要以此为借鉴,以目前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最好的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科技、人才、文化和交通的优势,打造滇中产业集聚带,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企业层面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2013年,云南省启动了新一轮“创新云南行动计划”,这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1.树立创新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创新行动计划指引下,要强化市场、竞争、品牌、人才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树立具有云南产业和产品特色的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进理念;加大技术引进改造力度,提高引进技术利用率,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2.培育核心技术。云南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如云铜、云锡、云铝等,资源型企业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只能靠技术创新。2011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机构数191个,排全国第20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R&D经费支出均在24位以后。因此,增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投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
3.注重管理创新。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也是生产力。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健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专业性管理工作。创新组织体制、层次和类型,以行业内高效率企业为参照对象,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4.加强制度创新。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造和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制度创新成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保障。
5.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建和完善,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区域之间合作创新能力等也是提升云南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科技和教育等诸多因素,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一个地区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就要优化经济、社会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多方面共同努力,不可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 Printer Press,1987:564-56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19.
[3]COOK,BRACZYK,HEIDENREICH.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 World [M]. London:UCL Press,1998:49-67.
[4]薛风平.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15-116.
[5]PATRICK ROND,CAROLINE HUSSLER.Innovation in regions:What does really matter[J].Research Policy,2005(34):1150-1172.
[6]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12):5-8.
[7]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43-48.
[8]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4.
[9]NELSON R 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26.
[10]邱均平,牛培源.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测度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7(2):6-9.
[11]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证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2:8-10.
[12]万勇,文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643-646.
[13]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2):87-92.
[14]肖永红,张新伟,王其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12(1):31-34.
[15]周立,吴玉鸣.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6(8):96-103
[16]刘军,李廉水,王忠. 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J].科研管理,2010(6):191-198.
[17]侯润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6(5):104-111.
[18]赵大丽,高伟,李艳丽.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2001—2008年省际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32-37.
[19]王家庭,贾晨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73-78.
[20]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3):52-57.
[21]柴志贤.工业集聚、城市化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技术经济,2008(5):1-7.
[2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5-26.
[2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4]寸晓宏,马媛.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分析投资——以云南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2):39-42.
[25]余游.云南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升级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2-125.
[26]韦永宣,张锦鹏.云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研究[J].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