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受教育均衡,是一种权利,推进教育均衡,是一种义务。教育均衡与我们息息相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无论是新课改培训、城乡互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校本教研,还是中心备课组活动、学校教学工作规范管理等都把均衡发展的理念渗透其中。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分配、个人收入、地域环境、文化积淀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主要表现:
区际不平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存在差别,市区的一些有社会影响学校与改制学校、企业剥离学校及城郊学校存在差别。
校内不平衡:同一所学校内因教师自身素质不同,导致各个班级也存在差别,因师资、教学设施等因素同一学校各学科也存在差别。
总之,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在不同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会存在差异。
二、组织高规格的通识培训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思想不变,课程目标再科学、课程实施策略再具体,课改的效果都无法保障。思想决定行为,用的是新教材,想的是老教法,形式上是交流、互动,本质上还是教师本位,教为中心,结果是穿新鞋走老路,教改也就流于了形式。通识培训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教师接受头脑风暴式的新理念的洗礼,认识到课改产生的时代背景,意义、内涵及实现形式,唤起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思想上求得共识。
三、组织多层面的学科培训
通识培训解决的是理念,是意识,是方向,而学科培训则是将理念落实到课堂上的桥梁。组织参加全国学科培训。有知名教授讲座、全国教学专家授课、教材编者教材解读等。在培训之后,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再向全市教师传达会议精神,通过讲座、上汇报课的形式,让老师们共享培训资源,获得整体提高。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要求培训之后写反思,根据反思情况发放证书。除了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之外,还应引导农村学校将培训同日常教学结合,利用每次教研活动学习深化新课标精神。送培训下乡。我们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培训模式,选择适应当地需要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开发针对性、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培训教材特别是音像教材,市、县(区)培训部门采取务实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主动送教下乡。
四、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
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是我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策略,根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新的背景,根据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这一新的任务,积极探索考核评价新思路。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是针对“点”的考核与评价,即针对“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单位。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推行“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即在发展上着眼于“区域”,在考核评价上强调“联动”或“捆绑”。例如,对“一体化管理”与城乡“结对”学校的考核不再分别进行,而是“捆绑”在一起来进行评价 实践告诉我们:实现一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
五、校本教研让学校和教师找到各自的发展起点
新课程改革均衡化发展理念下的校本教研即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优势教育资源,尤其是校本教研的理念、制度、经验和师资,提供专业引领,带动新课程改革薄弱区域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使其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中获得专业成长,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新课程实验的水平,获得均衡发展。在校本教研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1)组织校本教研培训,城乡整体推动;(2)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城乡间的校本教研经验交流;(3)建立校本教研教研员定点联系,指导责任制度;(4)做好县郊的校本教研专业指导;(5)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6)城乡互动,因地制宜,开展以校为本研讨活动。通过实施和推进校本教研,学校和教师找到各自的发展起点。对学校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本教研的均衡化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使一批骨干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在全市的教學大奖赛中,在教学竞赛中显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均衡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校本教研是均衡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思考与实践均衡化发展理念下的校本教研策略对于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教育薄弱地区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意义深远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使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分配、个人收入、地域环境、文化积淀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主要表现:
区际不平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存在差别,市区的一些有社会影响学校与改制学校、企业剥离学校及城郊学校存在差别。
校内不平衡:同一所学校内因教师自身素质不同,导致各个班级也存在差别,因师资、教学设施等因素同一学校各学科也存在差别。
总之,这些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在不同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会存在差异。
二、组织高规格的通识培训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思想不变,课程目标再科学、课程实施策略再具体,课改的效果都无法保障。思想决定行为,用的是新教材,想的是老教法,形式上是交流、互动,本质上还是教师本位,教为中心,结果是穿新鞋走老路,教改也就流于了形式。通识培训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教师接受头脑风暴式的新理念的洗礼,认识到课改产生的时代背景,意义、内涵及实现形式,唤起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思想上求得共识。
三、组织多层面的学科培训
通识培训解决的是理念,是意识,是方向,而学科培训则是将理念落实到课堂上的桥梁。组织参加全国学科培训。有知名教授讲座、全国教学专家授课、教材编者教材解读等。在培训之后,这些参与培训的教师再向全市教师传达会议精神,通过讲座、上汇报课的形式,让老师们共享培训资源,获得整体提高。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要求培训之后写反思,根据反思情况发放证书。除了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之外,还应引导农村学校将培训同日常教学结合,利用每次教研活动学习深化新课标精神。送培训下乡。我们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培训模式,选择适应当地需要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开发针对性、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培训教材特别是音像教材,市、县(区)培训部门采取务实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主动送教下乡。
四、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
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是我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策略,根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新的背景,根据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这一新的任务,积极探索考核评价新思路。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是针对“点”的考核与评价,即针对“一位”教师、“一所”学校、“一个”单位。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推行“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即在发展上着眼于“区域”,在考核评价上强调“联动”或“捆绑”。例如,对“一体化管理”与城乡“结对”学校的考核不再分别进行,而是“捆绑”在一起来进行评价 实践告诉我们:实现一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
五、校本教研让学校和教师找到各自的发展起点
新课程改革均衡化发展理念下的校本教研即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优势教育资源,尤其是校本教研的理念、制度、经验和师资,提供专业引领,带动新课程改革薄弱区域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使其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中获得专业成长,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新课程实验的水平,获得均衡发展。在校本教研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1)组织校本教研培训,城乡整体推动;(2)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展城乡间的校本教研经验交流;(3)建立校本教研教研员定点联系,指导责任制度;(4)做好县郊的校本教研专业指导;(5)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6)城乡互动,因地制宜,开展以校为本研讨活动。通过实施和推进校本教研,学校和教师找到各自的发展起点。对学校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本教研的均衡化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使一批骨干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在全市的教學大奖赛中,在教学竞赛中显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均衡化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校本教研是均衡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思考与实践均衡化发展理念下的校本教研策略对于新课程改革,尤其是教育薄弱地区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意义深远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使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