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编著,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虚词“而”使用频繁,多达十六处。准确掌握“而”字用法和含义,对于理解荀况在文中阐述的道理大有裨益。现将文中十六处“而”的用法和含义逐一释之,以助准确理解《劝学》之意。
【关键词】《劝学》;“而”;含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劝学》的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这篇古文主要阐述了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够让人恶本性发生变化,强调了后天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品性。“而”字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在《劝学》中一共用了十六次。为全面掌握古汉语中“而”字的用法,本文主要以《劝学》为例,对“而”字用法进行举例说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两处的“而”用法相同,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却”“但是”。两句主要意思为“虽然靛青主要在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是其颜色相比于蓝草显得更青;冰主要通过水凝结而成,但是相比于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两处“而”均用作连词。前者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后者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两句意思是“君子每天在大量、广泛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记得时刻进行反省,这样才是智慧明达的,也不会在行为上发生错误”。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四句中的两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和中心词,可翻译为“地”“着”或不译。这句中君子除了要“学习”以外,还要注重“反省”,其中前者为前提和基础,后者为前者基础上做出的行为,是对前一行为的引申,通过回顾学习成果,达到印象加深的目的。四句意思是“我以前每天只会空想,还不如每刻学习的收获大;我以前踮起脚远望,还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看得远”。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四处中的“而”均作连词。“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见者远”“而闻者彰”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六句意思是:“登上高处后招手,虽然手臂并未变长,但是远处的人还是可以看见;顺着风向进行呼喊,虽然声音并未增强,但是其他人却可以清楚地听见”。
5.假輿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面两个“而”都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句意是“利用车马的人,虽然他走路速度并没有变快,但是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利用船只的人,虽然他不擅于游泳,但是可以渡过江河”。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此处“而”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于是”。句意是“注重善行的积累与品德的养成,可以保持较高的精神境界”。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两处中的“而”均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四句意思为“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刻断;若是一直雕刻,就算金属、玉石也可雕出花饰”。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上面所使用的“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在这句中,“六跪”与“二螯”为同时并举,两者之间无主次之分,可见此时“而”为并列关系。三句句义是:“螃蟹拥有六只脚,两只蟹钳,但是若是缺乏蛇与鳝鱼的洞穴,那么就不能寄托自己的身体,其原因主要是用心浮躁不专一。”
“而”作为连词,除了上面所说的表示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的作用外,还有表示目的关系的作用。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来”“以此”;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中的“而”,便是此用法。
“而”还用作代词,“而”字通“尔”的用法。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另外,“而”和“已”组合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句中的“而已”即是此用法。
通过学习《劝学》,我们不仅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还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而”的用法和含义,可谓“一举两得,各得其益”。
参考文献
[1]曹瑞瑛.从《劝学》中看“而”的用法[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6(1).
[2]郑帅.《劝学》中的“而”字辨析[J].语文学刊,2015(15).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劝学》;“而”;含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劝学》的作者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这篇古文主要阐述了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够让人恶本性发生变化,强调了后天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品性。“而”字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在《劝学》中一共用了十六次。为全面掌握古汉语中“而”字的用法,本文主要以《劝学》为例,对“而”字用法进行举例说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两处的“而”用法相同,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却”“但是”。两句主要意思为“虽然靛青主要在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是其颜色相比于蓝草显得更青;冰主要通过水凝结而成,但是相比于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两处“而”均用作连词。前者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后者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两句意思是“君子每天在大量、广泛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记得时刻进行反省,这样才是智慧明达的,也不会在行为上发生错误”。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四句中的两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和中心词,可翻译为“地”“着”或不译。这句中君子除了要“学习”以外,还要注重“反省”,其中前者为前提和基础,后者为前者基础上做出的行为,是对前一行为的引申,通过回顾学习成果,达到印象加深的目的。四句意思是“我以前每天只会空想,还不如每刻学习的收获大;我以前踮起脚远望,还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看得远”。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四处中的“而”均作连词。“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见者远”“而闻者彰”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六句意思是:“登上高处后招手,虽然手臂并未变长,但是远处的人还是可以看见;顺着风向进行呼喊,虽然声音并未增强,但是其他人却可以清楚地听见”。
5.假輿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面两个“而”都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句意是“利用车马的人,虽然他走路速度并没有变快,但是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利用船只的人,虽然他不擅于游泳,但是可以渡过江河”。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此处“而”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于是”。句意是“注重善行的积累与品德的养成,可以保持较高的精神境界”。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两处中的“而”均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四句意思为“如果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刻断;若是一直雕刻,就算金属、玉石也可雕出花饰”。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上面所使用的“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在这句中,“六跪”与“二螯”为同时并举,两者之间无主次之分,可见此时“而”为并列关系。三句句义是:“螃蟹拥有六只脚,两只蟹钳,但是若是缺乏蛇与鳝鱼的洞穴,那么就不能寄托自己的身体,其原因主要是用心浮躁不专一。”
“而”作为连词,除了上面所说的表示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的作用外,还有表示目的关系的作用。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来”“以此”;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中的“而”,便是此用法。
“而”还用作代词,“而”字通“尔”的用法。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另外,“而”和“已”组合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句中的“而已”即是此用法。
通过学习《劝学》,我们不仅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还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而”的用法和含义,可谓“一举两得,各得其益”。
参考文献
[1]曹瑞瑛.从《劝学》中看“而”的用法[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6(1).
[2]郑帅.《劝学》中的“而”字辨析[J].语文学刊,2015(1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