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期,经过科学研究表明,大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对于其日后的成长发展来说即是重要的基础期同时也是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趋于成熟的阶段,对于情绪的把控和行为的掌握已经趋于成熟,但是这一学期的学生还是很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时期的心理教育是他们健全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保质保量,尤其是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将高校教学和班级管理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当前校园问题的频发,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引起社会重视,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生涯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和健康乐观的心态的关键时期,各大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阳光的环境,以此使学生受到熏陶。而這其中辅导员的作用尤其重要。由此本文将着重论述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通过对心理学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心理学是以研究个体的消极面为基础,目的是了解个体各类心理疾病出现的原因并以此加以防治的科学,这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疾病状态和健康状态视为同一个连续体,即疾病和健康为同一个体的两面,消除了疾病自然就代表着健康,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疾病上,研究重点也更多是对心理疾病成因的研究和治理的办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将目标放在消极目标上,从而忽视了对积极目标的引导和启发。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积极心理学的融合不多,工作重点仍然放在了对消极目标的研究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个体潜能的发掘。
(二)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心理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虽然进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导致我国在心理学方面的发展仍然较为迟缓,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自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都存在着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对于一些工科类院校而言,其在教学规划上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专业类课程的构建上,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忽视,因此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存在着待遇较差、缺乏重视的情况。由此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也都并非专业人士,甚至一些高校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辅导员代理的情况,虽然他们在实践中也都从事着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工作,但是仍然不能无视他们在专业素养上的缺乏,而这一点也同样难以满足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工作。
二、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作为指引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师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创建出怎样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首先让教师明确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问题也从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误解变为现在的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这种工作模式更多是被动开展的,而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由于青春期或者性格原因,即使自己出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主动求助于教师同学,由此也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继而越陷越深。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更强,教师通过将关注点转向个体中积极的一面,继而发掘出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对问题的防治上,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帮助,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宣讲,让更多教师接受这一教育理念。
(二)为学生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作为班主任的身份,通过管理将班级打造成和谐的班集体。在创建班级环境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作为老师在班规的制定上有决定权,在制定班规时要注意不要过于武断和专制,避免出现过于严苛的班级环境,辅导员单独制定的班规虽然更便于学生管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束缚感和枷锁感,造成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生只是个成年的学生而不是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社会人,在管理时要注意灵活性和变通性,和学生进行商讨和引导来共同制定班规,更能让学生在班级内形成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只能服从命令的学生,这种做法能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和尊重,同时对于自身参与制定的班规也更有自觉遵守的意识,和监督规范同学的意识,这样也为辅导员的管理减轻了负担。另外作为高校辅导员,也要给学生灌输人文意识和对情感的自我认知,勇敢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绪,使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提高。
(三)打造更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
构建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拓宽工作开展途径,让教育工作走出室内,可以联合校内校外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宣讲工作。例如在校园内构建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校园文化,或者开展一些心理问题的讲座或者辩论赛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创建高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在教育内容上更多注重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根据人本心理学的观点打造贴合个体实际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挫折的自我抵御机制以及对创伤的自我预防机制,继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识别,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对积极心态的培养方法,以及对幸福感的追求,继而拥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贯彻人本主义的心理学观点,真正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许静.论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作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07).
[2]张万钰,孔读云.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7).
作者简介:涂祖玲(1988-),女,汉族,重庆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重庆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当前校园问题的频发,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引起社会重视,大学阶段作为学生生涯的重要阶段,是为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和健康乐观的心态的关键时期,各大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阳光的环境,以此使学生受到熏陶。而這其中辅导员的作用尤其重要。由此本文将着重论述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通过对心理学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心理学是以研究个体的消极面为基础,目的是了解个体各类心理疾病出现的原因并以此加以防治的科学,这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疾病状态和健康状态视为同一个连续体,即疾病和健康为同一个体的两面,消除了疾病自然就代表着健康,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疾病上,研究重点也更多是对心理疾病成因的研究和治理的办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将目标放在消极目标上,从而忽视了对积极目标的引导和启发。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积极心理学的融合不多,工作重点仍然放在了对消极目标的研究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个体潜能的发掘。
(二)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心理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虽然进展迅速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导致我国在心理学方面的发展仍然较为迟缓,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自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都存在着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对于一些工科类院校而言,其在教学规划上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专业类课程的构建上,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忽视,因此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存在着待遇较差、缺乏重视的情况。由此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也都并非专业人士,甚至一些高校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辅导员代理的情况,虽然他们在实践中也都从事着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工作,但是仍然不能无视他们在专业素养上的缺乏,而这一点也同样难以满足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工作。
二、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作为指引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师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创建出怎样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首先让教师明确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问题也从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误解变为现在的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这种工作模式更多是被动开展的,而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由于青春期或者性格原因,即使自己出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主动求助于教师同学,由此也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继而越陷越深。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更强,教师通过将关注点转向个体中积极的一面,继而发掘出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对问题的防治上,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帮助,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宣讲,让更多教师接受这一教育理念。
(二)为学生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作为班主任的身份,通过管理将班级打造成和谐的班集体。在创建班级环境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作为老师在班规的制定上有决定权,在制定班规时要注意不要过于武断和专制,避免出现过于严苛的班级环境,辅导员单独制定的班规虽然更便于学生管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束缚感和枷锁感,造成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生只是个成年的学生而不是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社会人,在管理时要注意灵活性和变通性,和学生进行商讨和引导来共同制定班规,更能让学生在班级内形成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只能服从命令的学生,这种做法能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和尊重,同时对于自身参与制定的班规也更有自觉遵守的意识,和监督规范同学的意识,这样也为辅导员的管理减轻了负担。另外作为高校辅导员,也要给学生灌输人文意识和对情感的自我认知,勇敢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绪,使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提高。
(三)打造更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
构建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拓宽工作开展途径,让教育工作走出室内,可以联合校内校外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宣讲工作。例如在校园内构建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校园文化,或者开展一些心理问题的讲座或者辩论赛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创建高校多样化的心理教育途径。在教育内容上更多注重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根据人本心理学的观点打造贴合个体实际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挫折的自我抵御机制以及对创伤的自我预防机制,继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识别,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对积极心态的培养方法,以及对幸福感的追求,继而拥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品质,贯彻人本主义的心理学观点,真正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许静.论心理健康教育对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作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07).
[2]张万钰,孔读云.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7).
作者简介:涂祖玲(1988-),女,汉族,重庆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重庆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